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儿科其他 > 多动症

好动的宝宝是有多动症吗?正常吗?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孩子好动和多动症的区别是什么?

孩子好动与多动症的核心区别在于行为是否具有自控力及社会功能损害程度。好动属于正常儿童活泼表现,多动症则属于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冲动行为及过度活动难以约束。

1、行为目的性:

正常好动儿童的行为通常有明确目的,如对新鲜事物好奇或精力旺盛。多动症患儿的行为往往无目的性,表现为不分场合的奔跑、攀爬等,且难以被家长指令制止。

2、注意力持续时间:

好动儿童在感兴趣活动中能保持较长时间专注,如搭积木或看动画片可达30分钟以上。多动症患儿注意力集中时间明显缩短,即使感兴趣的事也常中途分心,学校课堂上更易出现走神现象。

3、行为控制能力:

正常儿童在陌生环境或需要遵守规则时会主动调节行为,如医院候诊时能安静等待。多动症患儿自我控制能力显著不足,明知行为不当仍难以克制,常伴随插话、抢答等冲动表现。

4、社会功能影响:

好动儿童的人际关系和学业成绩通常不受影响。多动症患儿因行为问题易引发同伴冲突,50%以上伴有学习困难,部分存在对立违抗等情绪障碍。

5、发育进程差异:

正常好动现象随年龄增长逐渐改善,青春期后多自行消失。多动症症状可持续至成年期,约60%患儿青春期后仍存在注意力缺陷,30%需要持续干预。

日常观察中可记录孩子行为发生的频率、场景及后果,避免在疲劳或饥饿时评估。保证每日60分钟户外活动有助于释放精力,饮食上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坚果等食物。若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且影响学习和社交,建议到儿童心理科进行专业评估,诊断需结合教师问卷、行为观察量表等工具综合判断。非药物治疗包括行为矫正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孩子正常的好动与多动症的区别?

孩子正常好动与多动症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行为目的性、自控力及社会功能影响三个方面。正常好动儿童的行为具有情境适应性,而多动症患儿的行为则表现为跨情境、持续性的功能损害。

1、行为目的性:

正常好动儿童的活动多与兴趣相关,能专注于感兴趣的任务,如完成积木搭建或绘画时会保持注意力。多动症患儿则表现出无目的性活动,即使在需要安静的场景如课堂也会频繁离座,且活动内容与当前任务无关。

2、注意力持续时间:

正常儿童注意力时长符合年龄特征,6岁儿童可维持15-20分钟专注力。多动症患儿注意力持续时间显著缩短,易受无关刺激干扰,表现为频繁切换活动,难以完成需要持续注意的任务如作业或听讲。

3、行为控制力:

正常儿童能根据环境要求调节行为,在需要安静的场所可抑制冲动。多动症患儿存在抑制功能缺陷,典型表现为不假思索地插话、抢夺物品,即使明知行为不当仍难以自控。

4、社会功能影响:

正常好动不影响学业和人际关系,儿童能遵守集体规则。多动症患儿常因行为问题导致学习效率低下,50%以上伴随同伴关系障碍,易因冲动行为引发冲突。

5、发展轨迹差异:

正常好动随年龄增长逐渐改善,青春期前多能建立良好行为调控。多动症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约70%患儿症状会延续至青少年期,30%持续到成年。

日常观察中需注意区分情境性行为与跨情境症状。建议记录孩子在不同场景家庭、学校、游乐场的行为表现,若存在持续性功能损害,可进行专业评估。保持规律作息、增加户外活动有助于改善注意力,但确诊多动症需由专科医生通过行为量表、脑功能检查等综合判断。避免简单以活跃程度作为判断标准,重点评估行为对学习、社交的实质性影响。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宝宝特别好动是什么原因?

宝宝特别好动可能由生理发育、探索需求、情绪表达、环境刺激、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原因引起。

1、生理发育:宝宝在快速成长阶段,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发育活跃,身体需要大量活动来促进发展。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无需过度干预,只需提供安全的活动空间和适当的玩具即可。

2、探索需求:宝宝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通过不断移动和触摸来探索世界。家长可以陪伴宝宝进行亲子互动游戏,如搭积木、玩拼图等,满足其探索欲望。

3、情绪表达:宝宝可能通过活动来表达情绪,如兴奋、焦虑或不安。家长应观察宝宝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抚和引导,帮助其学会用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情感。

4、环境刺激:过度的环境刺激,如嘈杂的声音、明亮的灯光等,可能让宝宝感到不安,从而表现为好动。家长应创造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5、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如果宝宝的好动行为持续时间较长,且伴随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等症状,可能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有关。这种情况需要就医评估,必要时进行行为干预或药物治疗。

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宝宝的作息时间,提供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帮助宝宝释放精力,促进健康成长。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如何对待好动的幼儿?

好动的幼儿可通过引导、环境调整、兴趣培养、规则建立和情绪管理等方式进行有效对待。好动行为通常由生理发展、好奇心强、能量过剩、缺乏规则感和情绪表达不畅等原因引起。

1、引导:幼儿好动是生理发展的正常表现,家长可以通过游戏或活动引导幼儿释放能量。例如,安排户外活动如跑步、踢球,或进行手工制作等需要专注的活动,帮助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中释放精力,同时培养动手能力。

2、环境调整: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宽敞的活动空间,减少环境中可能引发过度兴奋的因素。例如,避免在幼儿活动区域放置易碎物品,设置专门的游戏区域,并提供适合年龄的玩具,让幼儿在探索中满足好奇心。

3、兴趣培养:通过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引导他们参与感兴趣的活动。例如,如果幼儿喜欢音乐,可以安排简单的乐器演奏或舞蹈活动;如果喜欢绘画,可以提供画笔和纸张,鼓励他们自由创作,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

4、规则建立:为幼儿制定简单的规则,并明确告知行为的边界。例如,规定每天固定的游戏时间和休息时间,让幼儿逐渐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家长可以通过温和的方式提醒幼儿遵守规则,避免过度压抑他们的天性。

5、情绪管理:帮助幼儿学会表达和管理情绪,减少因情绪波动导致的过度好动。例如,当幼儿感到烦躁时,可以通过深呼吸或简单的放松练习帮助他们平静下来。家长也可以通过与幼儿的互动,了解他们的情绪需求,及时给予安抚。

在日常护理中,家长应注重幼儿的饮食均衡,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食物,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游泳有助于幼儿消耗多余能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如果幼儿的好动行为伴随注意力不集中或情绪异常,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评估。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小孩特别好动闲不下来怎么办?
小孩特别好动闲不下来,可以通过行为干预、环境调整和适当运动来改善。多动行为可能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或精力过剩有关,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1、行为干预:家长可以通过正面强化和结构化日程来帮助孩子管理行为。例如,设定明确的规则和奖励机制,当孩子完成任务或表现出良好行为时给予表扬或小奖励。避免过度批评,采用温和但坚定的方式引导孩子。 2、环境调整: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有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减少干扰因素。例如,在学习区域避免放置玩具或电子设备,确保孩子能够专注于当前任务。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3、适当运动:鼓励孩子参与体育活动,如跑步、游泳或球类运动,以消耗多余精力。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能提高注意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每天安排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释放能量。 4、专业评估:如果多动行为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医生可能会进行ADHD评估,并根据情况推荐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可能包括哌甲酯、阿托莫西汀等,心理治疗则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家庭治疗。 小孩特别好动闲不下来,家长应通过行为干预、环境调整和适当运动来帮助孩子管理行为,必要时寻求专业评估和治疗,以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热门标签

肉瘤 乳腺癌 糖尿病足 皮肤肿瘤 跟骨骨髓炎 产褥期乳腺炎 非骨化性纤维瘤 泌尿生殖系滴虫病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