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小儿感染内科

隔壁的宝宝得了水痘,我家宝宝常常和他一起玩,水痘会传染吗?如何治疗?水痘和蚊虫叮咬有什么区别?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水痘非疱疹,快速区分这两大皮肤症!?
水痘和疱疹是两种不同的皮肤疾病,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疱疹则由单纯疱疹病毒导致,治疗上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抗病毒治疗。水痘表现为全身性皮疹,疱疹则多局限于特定区域,如口唇或生殖器。水痘的治疗包括口服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泛昔洛韦,局部使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疱疹的治疗同样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局部可使用抗病毒药膏如喷昔洛韦乳膏,避免抓挠以防感染。 1、水痘的病因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疱疹则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水痘通过空气传播,疱疹则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水痘常见于儿童,疱疹则多见于成人。水痘的皮疹呈水疱状,疱疹的皮疹则呈簇状分布。水痘的病程通常为1-2周,疱疹的病程则较短,约1周左右。 2、水痘的治疗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如阿昔洛韦、泛昔洛韦,可有效缩短病程。局部使用炉甘石洗剂可缓解瘙痒,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有助于预防继发感染。疱疹的治疗同样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局部可使用抗病毒药膏如喷昔洛韦乳膏,避免抓挠以防感染。 3、水痘的预防主要通过接种水痘疫苗,疱疹的预防则需避免与感染者直接接触。水痘疫苗可有效预防水痘的发生,疱疹的预防则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感染者共用毛巾、餐具等物品。水痘的并发症包括肺炎、脑炎等,疱疹的并发症则包括继发感染、神经痛等。 水痘和疱疹虽然都是皮肤疾病,但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各不相同,正确区分并及时治疗是关键。水痘的治疗以抗病毒药物为主,疱疹的治疗同样以抗病毒药物为主,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和注意个人卫生。水痘的并发症包括肺炎、脑炎等,疱疹的并发症则包括继发感染、神经痛等,及时就医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刘亚铃

主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皮肤科

宝宝被蚊虫叮咬红肿怎么办?
宝宝被蚊虫叮咬后出现红肿,可以通过冷敷、涂抹药膏和保持皮肤清洁来缓解症状。蚊虫叮咬后,皮肤会出现局部炎症反应,导致红肿、瘙痒,严重时可能引发感染。 1、冷敷是缓解红肿和瘙痒的有效方法。用干净的毛巾包裹冰块或使用冷敷袋,轻轻敷在叮咬部位,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炎症反应,同时缓解不适感。 2、涂抹药膏有助于减轻症状。可以选择含有抗组胺成分的止痒药膏,如炉甘石洗剂或氢化可的松软膏,涂抹在红肿部位,每天2-3次。这些药膏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瘙痒和红肿。 3、保持皮肤清洁是预防感染的关键。用温水和温和的肥皂清洗叮咬部位,避免宝宝抓挠,以免引起皮肤破损和感染。如果红肿持续不退或出现发热、化脓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生素或抗过敏药物。 4、预防蚊虫叮咬同样重要。使用婴儿专用的驱蚊产品,如含有避蚊胺的喷雾或乳液,外出时穿长袖衣物,避免在蚊虫活跃的时间段外出。家中可以使用蚊帐或电蚊香,减少蚊虫滋生的环境。 宝宝被蚊虫叮咬后,及时采取冷敷、涂抹药膏和保持皮肤清洁等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红肿和瘙痒,预防感染。同时,做好防蚊措施,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保护宝宝的健康。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大人水痘的症状有哪些?
大人水痘的症状包括发热、皮疹、瘙痒和乏力,治疗以缓解症状和预防并发症为主。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成人感染后症状可能比儿童更严重,需及时就医并采取对症治疗。 1、发热:成人水痘患者通常会出现中低度发热,体温在38℃左右,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寒战。发热期间应注意休息,多饮水,必要时可服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2、皮疹:水痘的典型症状是全身性皮疹,初期为红色斑疹,随后发展为丘疹、水疱,最后结痂。皮疹多从躯干开始,逐渐蔓延至四肢和面部。避免抓挠皮疹,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或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缓解瘙痒。 3、瘙痒:水痘皮疹常伴有剧烈瘙痒,抓挠可能导致继发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或护肤品。 4、乏力:水痘感染期间,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如粥、汤类,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 5、并发症:成人水痘患者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肺炎、脑炎或继发细菌感染。若出现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头痛剧烈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水痘具有高度传染性,患者应隔离至所有皮疹结痂,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水痘疫苗,尤其是未感染过水痘的成人。若已感染,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并降低并发症风险。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有什么区别?
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在医学上并无严格区分,两者均指影响情绪、思维和行为的健康问题,但“精神疾病”更常用于描述具有明确生物学基础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而“心理疾病”则更强调心理因素的作用,如焦虑症、抑郁症等。治疗上,精神疾病通常需要药物干预,心理疾病则更多依赖心理治疗。 1、精神疾病通常与遗传、脑部化学物质失衡或结构异常有关。例如,精神分裂症可能与多巴胺系统功能异常相关,双相情感障碍则涉及神经递质的不稳定。治疗上,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利培酮常用于控制症状,电休克疗法ECT在严重病例中也有应用,心理社会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可辅助改善功能。 2、心理疾病多由环境压力、创伤经历或不良认知模式引发。焦虑症患者可能因长期压力导致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抑郁症则与负性思维模式和低血清素水平相关。治疗上,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正念疗法是主要手段,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氟西汀可用于缓解症状,生活方式的调整如规律运动、健康饮食也有助于改善情绪。 3、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的诊断需通过专业评估,包括病史采集、心理测试和体格检查。精神疾病的诊断更依赖生物学标志物,如脑影像学检查,心理疾病则更多依赖症状描述和心理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需个体化,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常需联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虽有不同,但都需及时识别和干预,通过综合治疗手段,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得到显著改善。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玩手机猝死的原因?
玩手机猝死通常与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过度疲劳以及诱发心血管疾病有关,改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使用手机是预防的关键。长时间低头玩手机会导致颈椎压力增加,血液循环受阻,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可能引发猝死。 1、不良姿势导致颈椎压力过大。长时间低头玩手机会使颈椎处于非自然弯曲状态,增加颈椎间盘的压力,导致颈部肌肉紧张和疼痛。长期如此可能引发颈椎病,影响神经传导和血液循环,增加猝死风险。建议使用手机时保持头部中立位,避免长时间低头,每隔30分钟活动颈部。 2、过度疲劳诱发心脏负担。长时间使用手机容易导致睡眠不足,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心脏负荷加重。过度疲劳会使心脏功能下降,增加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建议每天使用手机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证7-8小时的优质睡眠,避免熬夜。 3、诱发心血管疾病。长时间玩手机会导致久坐不动,血液循环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堵塞血管,引发心梗或脑梗,严重时导致猝死。建议使用手机时定时起身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4、蓝光辐射影响睡眠质量。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质量。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增加猝死风险。建议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手机,或使用防蓝光眼镜和屏幕滤光片,减少蓝光对睡眠的影响。 5、心理压力增加猝死风险。长时间使用手机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压力过大会影响心脏功能,增加猝死风险。建议合理安排手机使用时间,培养其他兴趣爱好,保持心理健康。 玩手机猝死与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改善使用习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的关键。合理安排手机使用时间,注意姿势和休息,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可以有效降低猝死风险。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热门标签

梦魇 弱视 鼓膜炎 军团病 妊娠呕吐 肺棘球蚴病 食管裂孔疝 甲状旁腺肿瘤 迟发性皮肤型卟啉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