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小儿内科 > 小儿感冒

请问医生,宝宝6个半月,感冒流清鼻涕,几天咯,不发烧,吃健儿清解液和施保利通片,还要配合小儿感冒颗粒

3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文军 住院医师
李文军门诊部
立即预约
钟盛华 主治医师
吉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邓风 住院医师
合肥市经开区高刘镇长岗卫生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孩子发烧除了吃退烧药还要吃什么药?

孩子发热时除退烧药外,通常无须额外用药,但若合并细菌感染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抗生素。

儿童发热多为病毒感染引起,具有自限性,退烧药仅用于缓解不适而非治疗病因。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伴有明显不适,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或布洛芬混悬滴剂等退热药物。当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咽部脓苔等细菌感染征象时,需经医生诊断后使用抗生素。阿莫西林颗粒适用于链球菌性咽炎,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对中耳炎效果较好,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则可用于支原体肺炎。用药期间须观察是否出现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

发热期间应保持室内通风,适量补充水分,选择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靶向治疗肿瘤是可以单用,还是必须要配合化疗?

靶向治疗肿瘤可以单用,也可以配合化疗,具体选择需根据肿瘤类型、基因检测结果及患者身体状况决定。

靶向药物通过特异性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生长。对于存在明确驱动基因突变的肿瘤,如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单用吉非替尼片、奥希替尼片等靶向药物即可获得较好疗效。这类情况下靶向治疗单用具有精准性强、全身副作用较小的优势,患者通常无须承受化疗带来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

部分恶性肿瘤如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常需曲妥珠单抗注射液联合多西他赛注射液等化疗药物协同增效。化疗药物能广泛杀伤快速增殖的肿瘤细胞,而靶向药物可阻断特定信号通路,两者联用可延缓耐药性出现。某些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注射液需与化疗联用才能充分发挥抗血管生成作用。对于肿瘤负荷较大或基因突变不明确的患者,联合方案往往能提高疾病控制率。

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案,均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治疗期间应保持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避免进食葡萄柚等可能影响药物代谢的食物。出现皮肤干燥、腹泻等靶向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时,应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女性尿失禁保守治疗需要配合药物吗?

女性尿失禁保守治疗通常需要配合药物,但具体需根据病因和病情决定。

轻度压力性尿失禁或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可通过盆底肌训练、膀胱训练等物理疗法改善症状。这类患者若无明显感染或神经损伤,可能无须药物干预。盆底肌训练需每日重复进行,持续数月见效。膀胱训练通过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帮助恢复膀胱控制功能。

中重度尿失禁或混合型尿失禁患者,常需药物辅助治疗。急迫性尿失禁可使用索利那新片、托特罗定缓释片等抗胆碱能药物,减少膀胱不自主收缩。压力性尿失禁可选用盐酸米多君片增强尿道括约肌张力。合并泌尿系感染时,需配合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治疗。

建议患者避免摄入咖啡因及酒精,控制每日饮水量,超重者需减重以降低腹压。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复查调整方案。

黄钟明

主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泌尿外科

肾病综合征患者可以配合中药治疗吗?

肾病综合征患者一般可以配合中药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辨证使用。肾病综合征是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中药治疗可作为辅助手段改善症状、调节免疫。

中药治疗肾病综合征主要通过补益脾肾、利水消肿、活血化瘀等作用机制。常用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可滋阴补肾,真武汤能温阳利水,黄芪注射液有助于减少蛋白尿。部分中药如雷公藤多苷片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与激素联合使用。中药治疗需根据患者证型个体化配伍,例如脾肾阳虚型适用金匮肾气丸,湿热内蕴型可用八正散。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避免使用含马兜铃酸等肾毒性成分的中药。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如华法林与活血化瘀类中药联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中药治疗周期较长,需持续用药数月才能显现效果,不可擅自增减剂量。儿童、孕妇及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者应慎用中药,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少数患者可能对中药成分过敏,出现皮疹、消化道不适等症状时应立即停药。

肾病综合征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时,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避免使用偏方或不明成分的中药制剂。日常需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限制每日饮水量,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血生化指标。中药治疗期间如出现水肿加重、尿量减少或血肌酐升高,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吃益生菌拉肚子还要继续吃吗?

吃益生菌后出现拉肚子是否继续服用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若症状轻微且无其他不适,可继续观察;若腹泻严重或伴随发热、腹痛等症状,应立即停用并就医。益生菌可能因菌株差异、个体耐受性等原因引发肠道反应。

部分人群在初次补充益生菌时可能出现短暂腹泻,这与肠道菌群重新调整有关。常见于高剂量服用、空腹摄入或对特定菌株敏感的情况。此时可减少剂量至每日1-2次,选择餐后半小时服用,优先选用双歧杆菌、乳杆菌等温和菌株,同时增加饮水防止脱水。

持续腹泻超过3天或出现黏液便、血便需立即停用。可能由益生菌污染、储存不当导致活菌变质引起,或与肠易激综合征、乳糖不耐受等基础疾病相关。特殊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者、短肠综合征患者使用益生菌前应咨询医生,避免引发菌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日常可搭配无乳糖饮食减轻肠道负担,选择含低聚果糖的益生菌制剂帮助定植。服用期间避免与抗生素同服,需间隔2小时以上。若调整用法后症状无改善,建议更换菌种或进行粪便菌群检测,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补充方案。

李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热门标签

流产 花粉症 肌无力 肺错构瘤 多发性骨髓瘤 高泌乳素血症 虹膜新生血管 急性肾小球肾炎 继发性全身性淀粉样变 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