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肿瘤科

判断胃癌是否需要做什么检查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邸立君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怎么判断是皮赘还是疣?

皮赘和疣可以通过外观特征、生长部位和触感进行初步区分。

皮赘通常呈现为柔软、肤色或浅褐色的皮肤突起,表面光滑或有细小皱纹,多见于颈部、腋下或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触感柔软且无痛感,可能与皮肤摩擦或遗传因素有关。疣则多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粗糙、坚硬的颗粒状突起,表面可能有黑点,好发于手部、足底等易受摩擦部位,触感较硬且可能伴随轻微压痛。皮赘生长缓慢且极少恶变,而疣具有传染性,可能扩散或复发。

日常需避免抓挠皮赘或疣体,若无法明确区分或出现增大、出血等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皮肤镜或病理检查确诊。

陈腊梅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如何判断新生儿肠绞痛?

新生儿肠绞痛可通过哭闹特征、腹部体征、排便表现、安抚反应及持续时间综合判断。肠绞痛可能与胃肠功能不成熟、乳糖不耐受、肠道菌群紊乱、过敏反应或喂养方式不当等因素有关。

1、哭闹特征

典型表现为突发性剧烈哭闹,声音尖锐且难以安抚,多在傍晚或夜间发作。哭闹时新生儿面部潮红,双腿向腹部蜷缩,双手握拳,这种姿势可能与肠痉挛疼痛有关。家长需记录每日哭闹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长和发作频率,若每周超过3天且持续3周以上需警惕肠绞痛。

2、腹部体征

发作时腹部膨隆紧张,叩诊呈鼓音,触诊可感知肠管痉挛形成的条索状硬块。伴随明显肠鸣音亢进,部分婴儿会因胀气出现肚皮发亮的现象。家长可用温热手掌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针轻柔按摩,若按摩后排气或哭闹缓解则支持肠绞痛判断。

3、排便表现

大便性状改变是重要线索,可能出现泡沫便、酸臭便或奶瓣便,少数伴有黏液便。排便前哭闹加剧,排便后暂时缓解。乳糖不耐受婴儿的粪便pH值常低于5.5,过敏体质婴儿便常规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家长需观察记录粪便颜色、质地和排便频率变化。

4、安抚反应

常规安抚手段如喂奶、拍嗝效果有限,但飞机抱、侧卧位或白噪音可能暂时缓解症状。对西甲硅油滴剂、益生菌等药物干预反应良好者更倾向肠绞痛诊断。家长需注意区分饥饿性哭闹与肠绞痛哭闹,前者通常在哺乳后立即安静。

5、持续时间

症状多始于出生后2-4周,高峰在6-8周,绝大多数在4-6月龄自然缓解。若哭闹持续超过4小时/天或伴随发热、呕吐、血便等警示症状,需及时就医排除肠套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急腹症。家长可通过生长曲线监测判断是否属于生理性肠绞痛。

建议家长保持喂养规律,哺乳期母亲避免摄入过多奶制品和刺激性食物。可尝试拍嗝后竖抱20分钟,使用婴儿暖水袋热敷腹部温度不超过40℃。若症状严重影响睡眠,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罗伊氏乳杆菌DSM17938菌株益生菌或模拟母乳成分的低乳糖配方奶。记录症状日记有助于医生鉴别诊断,切忌自行使用解痉药物。随着婴幼儿胃肠神经系统发育完善,多数肠绞痛症状会逐渐消失。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怎样判断宝宝肾脏不好?

宝宝肾脏不好可能表现为排尿异常、水肿、食欲下降、生长发育迟缓、尿液颜色或气味异常等症状。肾脏问题可能与先天性异常、尿路感染、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遗传性肾病等因素有关。建议家长及时带宝宝就医检查尿常规、肾功能、肾脏超声等项目,明确诊断后遵医嘱治疗。

1、排尿异常

宝宝排尿次数明显减少或尿量显著增多可能提示肾脏问题。健康婴儿每日尿量应超过1毫升每公斤体重每小时,若持续低于该数值需警惕肾功能异常。排尿时哭闹、尿线中断可能合并尿路感染或先天性尿路畸形。家长需记录宝宝每日排尿次数、尿量及伴随症状,就诊时向医生详细说明。尿路感染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药物治疗。

2、异常水肿

晨起眼睑水肿或下肢按压后出现凹陷性水肿是肾脏疾病的典型表现。肾病综合征患儿可能出现全身性水肿伴尿中大量泡沫。家长需每日检查宝宝面部、四肢及腰骶部是否出现肿胀,测量体重变化。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水肿多伴随血尿和高血压,需限制盐分摄入并使用呋塞米片等利尿剂。

3、食欲减退

肾功能异常会导致代谢废物蓄积,引发恶心呕吐、拒食等消化道症状。慢性肾脏病患儿可能出现喂养困难伴体重不增。家长应注意宝宝每日进食量及生长曲线变化,定期监测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代谢性酸中毒时可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片纠正,严重营养不良需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4、发育迟缓

长期蛋白尿或肾小管功能损伤可导致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先天性肾小管酸中毒患儿可能出现佝偻病样改变和顽固性低钾血症。家长需定期测量宝宝身高体重头围,完善血电解质和骨代谢检查。遗传性肾病如Alport综合征需进行基因检测,必要时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促进生长。

5、尿液改变

尿液呈洗肉水样提示血尿,浓茶色可能为血红蛋白尿,白色浑浊需排除乳糜尿。异常氨臭味可能合并尿路感染,甜味需排查糖尿病。家长应观察宝宝尿布颜色变化,尿检发现蛋白尿时可使用卡托普利片减少蛋白漏出。先天性代谢病引起的尿液改变需进行尿有机酸分析确诊。

家长应保证宝宝每日充足饮水,控制高盐高蛋白饮食,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定期进行儿童保健体检,监测血压和尿常规。发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到儿科或肾内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先天性肾脏疾病需长期随访管理,部分患儿可能需要进行腹膜透析或肾移植。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怎样判断是否痔疮?

判断是否患有痔疮可通过观察肛门肿物、出血、疼痛等症状初步识别。痔疮通常由久坐、便秘、妊娠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肛门指检、肛门镜等方式确诊。

1、肛门肿物

痔疮患者可能在肛门周围触及柔软肿物,排便时肿物可能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严重时需手动推回。外痔形成的肿物常伴有肛门潮湿或瘙痒,内痔脱出可能伴随黏膜糜烂。若肿物颜色暗紫、触痛明显,需警惕血栓性外痔。

2、排便出血

无痛性便血是内痔典型表现,血液呈鲜红色且附着于粪便表面,严重时呈滴落或喷射状。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需与直肠息肉、结直肠肿瘤等疾病鉴别,后者出血常混有黏液或伴随大便习惯改变。

3、肛门疼痛

血栓性外痔或内痔嵌顿时会出现剧烈疼痛,活动或咳嗽时加重,可能伴有肛门紧缩感。单纯内痔通常无疼痛,若合并肛裂则出现排便时刀割样痛。疼痛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发热需排除肛周脓肿。

4、肛门坠胀

痔核脱垂或炎症刺激会导致肛门坠胀感,久站久坐后加重,部分患者有排便不尽感。直肠黏膜脱垂、肛窦炎等疾病也可引起类似症状,需通过肛门镜检查明确。

5、分泌物增多

痔疮黏膜糜烂或肛周皮肤受刺激时,可能分泌黏液导致肛门潮湿,引发瘙痒或湿疹。分泌物伴有恶臭或脓血时,需排除肛瘘、直肠炎等继发感染。

日常需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毫升以上,增加燕麦、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避免久坐超过1小时。便后建议用温水清洗肛门,避免使用粗糙厕纸。若症状反复发作或出现体重下降、大便变细等报警症状,应及时至肛肠科就诊,必要时进行肠镜检查排除其他消化道疾病。

李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自己如何判断是否得了痔疮?

痔疮可通过肛门不适、出血、肿块等症状初步判断。痔疮通常由久坐、便秘、妊娠、腹压增高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肛门疼痛、瘙痒、便血、脱垂等。

1、肛门不适

肛门区域出现持续瘙痒、灼热感或异物感可能是痔疮早期表现。这类症状常与局部静脉丛充血有关,久坐或排便后可能加重。日常需保持肛周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可温水坐浴缓解不适。若伴随分泌物增多或皮肤破损,需警惕合并感染。

2、排便出血

便后卫生纸带鲜红色血迹或滴血是内痔典型症状,血液不与粪便混合。出血多因排便摩擦痔核表面黏膜导致,长期反复出血可能引发贫血。需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普济痔疮栓等药物止血消炎。

3、肛门肿块

肛缘触及柔软肿物提示外痔或混合痔,急性期可能伴随血栓形成导致剧烈疼痛。肿块在排便时突出,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手动推回。避免久蹲久坐,可冷敷缓解肿胀,血栓性外痔需就医行痔切除术或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4、排便困难

痔疮患者常因恐惧疼痛刻意抑制便意,导致粪便干硬加重便秘。排便时过度用力会进一步加剧静脉曲张。建议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必要时短期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开塞露或小麦纤维素颗粒软化粪便。

5、分泌物增多

痔核脱出可能导致肛门闭合不全,刺激黏膜产生黏液性分泌物,引发肛周湿疹。需及时清洁并保持透气,合并感染时需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或外用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

日常应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适量进行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量。久坐人群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选择硬质座椅减轻臀部压力。若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大量出血、剧烈疼痛、痔核嵌顿等情况,须立即至肛肠科就诊。肛门指检和肛门镜是确诊痔疮的主要检查手段,需与肛裂、直肠息肉等疾病鉴别诊断。

李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热门标签

痱子 肺水肿 膈肌麻痹 睾丸囊肿 尿道损伤 室性早搏 急性心包炎 日光性皮炎 泌尿系统结核 纳尔逊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