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周炎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牙齿松动和牙周袋形成。
慢性牙周炎可能与牙菌斑堆积、遗传因素、吸烟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牙龈出血、口臭、咀嚼无力等症状。早期症状多为牙龈边缘红肿和刷牙时出血,随着炎症进展会出现牙龈退缩、牙根暴露。病情加重时可见牙齿移位或松动,牙周袋深度增加并伴随脓性分泌物。重度患者可能出现牙齿脱落或颌骨吸收。
日常应注意使用软毛牙刷清洁牙齿邻面,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治,避免吸烟及过量摄入高糖食物。
慢性牙周炎阻生齿可通过口腔清洁、药物治疗、手术拔除等方式干预。
慢性牙周炎合并阻生齿时,需根据炎症程度和阻生齿位置采取分层干预。轻度炎症可通过加强口腔清洁控制,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抑制菌斑,配合龈下刮治清除牙石。若阻生齿引发反复感染或邻牙压迫,需手术拔除阻生齿,常用术式包括埋伏牙拔除术或翻瓣去骨术。急性期可短期使用甲硝唑片、阿莫西林胶囊等药物控制感染,但需注意药物不能替代机械清创。伴随牙龈出血、咬合不适等症状需及时干预,避免发展为牙槽骨吸收。
日常应使用软毛牙刷及牙线清洁阻生齿区域,每半年进行专业洁治。
牙周炎刮治后需注意口腔卫生、饮食调整和定期复查。
牙周炎刮治后24小时内避免刷牙和使用牙线,可用温盐水漱口减少细菌滋生。术后可能出现轻微出血和牙齿敏感,属于正常现象,通常1-3天自行缓解。饮食上选择软质食物如粥、面条,避免过硬、过冷或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刺激牙龈。术后一周内禁止吸烟饮酒,以免影响创面愈合。恢复期间若出现持续出血、剧烈疼痛或肿胀加重,应及时复诊。日常需使用软毛牙刷和牙缝刷清洁,配合含氯己定的漱口水辅助控制菌斑。
术后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组织修复,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专业牙周维护。
龈下刮治通常适用于牙周炎中晚期、牙周袋深度超过3毫米或存在牙结石沉积的情况。
牙周炎发展到中晚期时,牙龈与牙根之间会形成较深的牙周袋,内部容易堆积菌斑和牙结石,常规洁牙无法彻底清除。此时需通过龈下刮治去除牙根表面的感染物,控制炎症进展。典型适应症包括牙龈持续红肿出血、牙周袋探诊出血、牙齿松动度增加伴牙槽骨吸收等。操作需由专业牙周科医生使用超声器械或手工刮治器,在局部麻醉下清除龈下结石及病变牙骨质。部分患者可能需配合根面平整术或药物治疗,如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甲硝唑口颊片等辅助控制感染。
治疗后应加强口腔卫生维护,使用牙线及间隙刷清洁牙缝,并定期复查牙周状况。
牙齿刮治能有效清除牙结石和牙菌斑,但可能引起牙龈出血或牙齿敏感。牙齿刮治的利弊主要有彻底清洁牙周袋、预防牙周病进展、改善口腔异味、短期牙龈不适、牙齿敏感风险增加。
1、彻底清洁牙周袋牙齿刮治通过专业器械深入牙龈边缘下方,清除普通刷牙无法触及的牙结石和牙菌斑。牙结石长期堆积会导致牙周袋形成,刮治能破坏细菌生物膜,减少牙周组织炎症反应。牙周袋深度超过3毫米时,刮治是首选治疗方式。
2、预防牙周病进展定期刮治可阻止牙龈炎发展为牙周炎,避免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牙菌斑中的致病菌会持续刺激牙龈,刮治能打断这一病理过程。对于已有牙周炎的患者,刮治联合根面平整术可延缓疾病进展。
3、改善口腔异味牙结石表面附着的厌氧菌会产生硫化物,导致顽固性口臭。刮治清除这些细菌的生存环境后,口腔异味通常会在1-2周内明显减轻。同时刮治后牙龈炎症消退,出血减少也有助于口气清新。
4、短期牙龈不适刮治过程中器械可能刺激牙龈组织,术后2-3天可能出现肿胀和轻微疼痛。这种不适多属于暂时性反应,采用温盐水漱口或短期使用抗炎漱口水可缓解。重度牙周炎患者可能需要分次治疗以减轻不适。
5、牙齿敏感风险增加刮治可能暂时暴露部分牙根表面,导致冷热刺激敏感。这种情况在牙结石较厚的患者中更常见,因为结石去除后牙本质小管暂时暴露。使用含氟脱敏牙膏或专业脱敏剂通常能在1-2个月内改善症状。
牙齿刮治后24小时内应避免进食过冷过热食物,使用软毛牙刷轻柔清洁。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专业口腔检查,吸烟者或糖尿病患者需缩短复查间隔。日常配合牙线及间隙刷清洁牙缝,能显著延长刮治效果维持时间。若出现持续出血或剧烈疼痛,应及时复诊排除其他口腔问题。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