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 普外科

咽干口燥手足心发热,天冷手脚又冰凉。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滕圣元 住院医师
肥城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小孩发烧脚冰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孩发烧脚冰凉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末梢循环不良、感染性发热等因素有关。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常见于婴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发热时可能出现四肢末端血管收缩导致脚部发凉。末梢循环不良多见于脱水或低温环境,发热时机体优先保障核心器官供血,四肢供血减少会出现手脚冰凉。感染性发热时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反应,可能伴随寒战、毛细血管收缩等症状,表现为躯干发热而四肢发凉。

建议家长监测患儿体温变化,适当补充温水,用温水擦拭四肢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过度包裹影响散热。若持续高热或出现精神萎靡、抽搐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口干舌燥尿频怎么办?

口干舌燥尿频可能与饮水不足、糖尿病、尿路感染等因素有关。

饮水不足会导致体内水分减少,口腔黏膜干燥,同时肾脏为维持体液平衡减少尿液生成,可能出现口干与尿频交替现象。长期饮水不足可能引发脱水,需及时补充水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升高会导致渗透性利尿,尿液增多引发口干,同时高血糖状态使口腔黏膜脱水。尿路感染时细菌刺激膀胱黏膜,可能产生尿频尿急症状,部分患者因排尿疼痛减少饮水,间接导致口干。

日常需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避免高糖饮料,可适量食用黄瓜、雪梨等富含水分的食物。若症状持续或伴随多食消瘦、排尿灼痛,建议尽早就医检查血糖及尿常规。

黄钟明

主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泌尿外科

天冷血压会升高吗?

天冷时血压可能会升高,寒冷刺激可能导致血管收缩,从而引起血压上升。血压升高可能与血管对低温的生理反应、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等因素有关。高血压患者或中老年人群在寒冷季节需加强血压监测。

寒冷环境中人体为减少热量流失,皮肤血管会反射性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导致舒张压和收缩压上升。部分研究显示冬季平均血压可比夏季高5-10毫米汞柱,清晨起床时血压波动更为明显。长期暴露于低温环境可能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促使水钠潴留进一步加重血压负荷。高血压患者若未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可能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少数人群对温度变化不敏感,血压波动幅度较小。部分服用钙通道阻滞剂类降压药的患者,药物可能部分抵消寒冷引起的血管收缩效应。存在自主神经调节障碍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反常的血压调节反应。冬季室内外温差过大时,血压骤升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寒冷季节建议保持室内18-22摄氏度的适宜温度,外出时做好颈部及四肢保暖。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变化趋势,避免清晨空腹时段进行剧烈活动。饮食可适当增加富含镁、钾的深色蔬菜及坚果,限制高盐高脂食物摄入。若血压持续超过140/90毫米汞柱或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降压方案。规律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儿童高烧不退39度手脚冰凉怎么办?

儿童高烧39度伴手脚冰凉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药物退热、观察症状变化、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该症状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反应异常、脱水、血液循环障碍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儿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水温控制在32-34度,避免酒精擦拭或冰敷。可配合退热贴贴于额头,每4小时更换一次。物理降温期间需持续监测体温,若擦拭后出现寒战应立即停止。注意保持环境温度在24-26度,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

2、补充水分

每15-20分钟给予少量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24小时饮水量建议达到1000-1500毫升。观察排尿情况,若4小时无排尿需警惕脱水。可适量饮用稀释的苹果汁或米汤,避免含糖饮料。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频率,配方奶喂养者可临时替换为低渗电解质溶液。

3、药物退热

体温超过38.5度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小儿退热栓。两种退热药需间隔4小时交替使用,24小时内不超过4次。给药后30分钟复测体温,若2小时未降至38.5度以下需就医。注意阿司匹林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尼美舒利禁用于婴幼儿。

4、观察症状变化

每小时记录体温、呼吸频率和意识状态,警惕出现皮疹、抽搐、呕吐或嗜睡。手脚冰凉时可用温水浸泡四肢改善循环,但水温不超过40度。若发热持续超过48小时或体温反复升至40度,需考虑川崎病、脓毒症等严重疾病可能。家长应保存好体温记录供医生参考。

5、及时就医

出现惊厥、呼吸急促、皮肤瘀斑、拒绝饮水或囟门膨出时需急诊处理。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查可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必要时需进行血培养或腰椎穿刺。住院指征包括年龄小于3个月、热性惊厥持续状态、疑似脑膜炎等。静脉补液适用于严重脱水患儿,抗生素需根据病原学结果选择。

发热期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2-3次。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避免油腻食物。恢复期应保证充足睡眠,体温正常24小时后再考虑返校。建议家长学习儿童心肺复苏技能,家中常备电子体温计和退热药物。定期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可预防部分感染性发热。若儿童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等基础疾病,发热时需更积极就医。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怀孕心烦意燥是什么原因?

怀孕心烦意燥可能与激素水平波动、心理压力增大、睡眠质量下降等因素有关。

激素水平波动是孕期常见的生理现象,孕酮和雌激素等激素的剧烈变化可能直接影响情绪调节中枢,导致易怒、焦虑等情绪波动。心理压力增大可能源于对胎儿健康的担忧、家庭关系变化或工作生活平衡被打破,部分孕妇会因身体形象改变产生自卑感。睡眠质量下降多与尿频、胎动频繁或腰背疼痛相关,长期睡眠不足会加重情绪问题。

建议孕妇保持规律作息,通过温和运动如散步或孕妇瑜伽缓解压力,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疏导。

张向宁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热门标签

喉蹼 巩膜炎 肩骨折 脑卒中 皮内痣 膀胱肿瘤 脑室内出血 睾丸鞘膜积液 结肠血管扩张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