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呼吸科 > 其他呼吸疾病

脉搏乱跳是什么原因

| 2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苏志昂 主治医师
南阳市唐河县滨河街道卫生院
立即预约
吴莉 住院医师
项城市花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耳朵一跳一跳的响怎么回事?

耳朵一跳一跳的响可能与血管搏动性耳鸣、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

血管搏动性耳鸣通常由耳周血管异常搏动引起,可能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血管病变相关,表现为与心跳同步的搏动性声响。中耳炎多因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中耳腔积液,炎症刺激可引发耳内闷胀感及规律性跳动声响,常伴随耳痛或听力下降。咽鼓管功能障碍时,因气压调节失衡导致鼓膜异常振动,可能产生类似脉搏跳动的耳鸣感,多见于感冒、鼻窦炎或过敏性鼻炎患者。

日常需避免噪音刺激,控制咖啡因摄入,保持鼻腔通畅。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排查病因。

何海贤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尿结石一天跳多少跳绳?

尿结石患者每日跳绳次数需根据结石大小和身体状况调整,通常建议分次完成500-1000次跳跃运动。跳绳有助于促进小结石排出,但需配合饮水、药物等综合治疗。

尿结石直径小于5毫米时,跳绳可通过重力作用辅助结石移动。建议分3-4组完成跳跃,每组100-300次,组间休息5分钟。跳跃时保持中等强度,以轻微出汗为宜,同时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合并肾积水或输尿管狭窄者,需先解除梗阻再考虑运动排石。

结石超过6毫米或呈鹿角形时,单纯跳绳可能引发肾绞痛。此时应优先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或输尿管镜取石,术后恢复期可配合轻度跳跃运动。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患者及孕妇等特殊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运动方案,避免剧烈跳跃导致病理性骨折或胎盘早剥。

尿结石患者运动期间应监测排尿情况,观察是否有结石排出。若出现持续腰痛、血尿或发热,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除跳绳外,建议结合爬楼梯、踮脚跳跃等多样化运动,同时限制高草酸食物摄入,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评估结石位置变化。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生理期可以用跳蛋吗?

生理期一般不建议使用跳蛋。经期宫颈口处于开放状态,使用跳蛋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或刺激子宫收缩。

经期女性生殖系统防御能力相对较弱,阴道内环境变化可能增加细菌侵入概率。跳蛋的物理刺激可能促使子宫内膜脱落加速,导致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部分女性在经期盆腔处于充血状态,外源性刺激可能加重下腹坠胀感或痛经症状。

少数女性在医生指导下可能将跳蛋用于特殊康复训练,如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这种情况需严格确保器械消毒,并避开经量高峰期。存在妇科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基础疾病者更应避免经期使用。

经期建议选择温和的放松方式,如热敷下腹部、轻柔按摩腰骶部等。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两小时更换卫生巾。若出现异常出血、持续腹痛或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感染等问题。日常注意观察月经周期变化,避免经期进行可能影响生殖健康的操作。

林丽丽

副主任医师 桂林南溪山医院 妇科

心脏有时突突跳咋回事?

心脏突突跳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手术等方式干预。

1、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摄入过量咖啡因可能导致心跳加快,属于正常生理反应。表现为短暂心慌,平静休息后多可缓解。建议减少浓茶咖啡摄入,练习深呼吸缓解紧张情绪。

2、心律失常

房颤、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疾病可能引起心悸,常伴随胸闷气短。可能与心肌炎、电解质紊乱有关。医生可能开具普罗帕酮、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严重者需射频消融手术。

3、心肌缺血

冠心病患者心肌供血不足时可能出现心前区不适伴心悸,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典型症状包括活动后胸痛,需通过冠脉造影确诊。治疗包括服用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药物,必要时行支架植入。

4、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心率,同时伴有多汗、消瘦等症状。需检测甲状腺功能,常用甲巯咪唑等抗甲状腺药物控制,合并心律失常时需配合β受体阻滞剂。

5、贫血

血红蛋白不足时心脏代偿性加快搏动,常见面色苍白、乏力。缺铁性贫血需补充铁剂,重度贫血可能需输血治疗。日常应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元素食物的摄入。

建议记录心悸发作的时间、诱因及伴随症状,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每周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饮食注意低盐低脂,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若反复出现不明原因心悸,或伴随胸痛、晕厥等症状,须及时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监测等检查。吸烟饮酒者应尽快戒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人一分钟脉搏的正常值?

成年人安静状态下每分钟脉搏的正常值为60-100次。脉搏频率受年龄、体能水平、情绪状态、体位变化、药物影响等因素调节,运动员或长期锻炼者可能出现50-60次的生理性偏低,婴幼儿及儿童正常值可达70-130次。

1、年龄因素

新生儿脉搏可达120-140次/分,随年龄增长逐渐减慢,青少年接近成人水平。老年人因心血管功能减退,静息心率可能略高于青壮年,但超过100次需警惕病理状态。

2、体能差异

长期进行耐力训练者心肌收缩力增强,静息心率可低至40-50次/分,属于心脏代偿性适应。缺乏运动人群基础代谢较高,心率多处于正常范围上限。

3、情绪影响

紧张、焦虑等情绪波动通过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测量前需保持平静状态15分钟。饮用含咖啡因饮料或吸烟后测量可能使结果偏高10-20次。

4、体位变化

从卧位转为立位时,心率通常增加10-15次以维持血压。测量时应采取坐位或卧位,避免站立导致的生理性增快干扰判断。

5、药物作用

β受体阻滞剂类降压药可显著降低心率,甲状腺素制剂则可能引起心动过速。服用相关药物者需结合用药史评估心率是否在个体化正常范围。

日常监测脉搏应选择晨起空腹状态,用食指中指轻按桡动脉计数30秒乘以2。发现持续超过100次/分的心动过速或低于50次/分的显著心动过缓,尤其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保持规律有氧运动、控制体重、限制咖啡因摄入有助于维持稳定心率,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定期监测脉搏变化。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热门标签

早泄 鞭虫病 妊娠反应 肺结节病 胃泌素瘤 僵人综合征 脉络膜出血 带状角膜病变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