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低血容量性休克会早期出现DIC吗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陈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烧伤后低血容量性休克常发生时间?

烧伤后低血容量性休克通常发生在伤后6-48小时内,具体时间与烧伤面积、体液丢失速度、患者基础状况等因素相关。

1、烧伤面积:

体表烧伤面积超过15%时更容易发生休克,大面积烧伤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大量渗出。烧伤面积越大,休克发生时间越早,严重者可在伤后2小时内出现。

2、体液丢失速度:

深度烧伤创面体液蒸发量可达正常皮肤的10倍,同时血管内蛋白外渗导致胶体渗透压下降。这种快速体液丢失若未及时补充,常在伤后8-12小时达到休克临界点。

3、年龄因素:

儿童和老年人代偿能力较差,儿童因体表面积比值大更易脱水,老年人常合并心血管疾病。这两类人群休克可能提前至伤后4-6小时发生。

4、合并损伤:

伴有呼吸道烧伤或复合伤时,休克发生时间会显著提前。呼吸道烧伤引起的气道水肿和缺氧会加重循环障碍,复合伤导致的失血会与烧伤休克形成叠加效应。

5、救治延迟:

未及时进行液体复苏的患者,休克可能持续加重并在24小时后进入难治期。延迟处理会使微循环障碍不可逆,增加多器官功能衰竭风险。

烧伤后应严格监测尿量、血压和意识状态,伤后第一个24小时液体复苏至关重要。早期可饮用含电解质的口服补液盐,避免单纯补充白开水。保持室温26-28℃减少能量消耗,抬高烧伤肢体促进静脉回流。创面需用无菌敷料保护,转运时注意保暖但避免直接热源接触。所有二度以上烧伤患者均需专业医疗评估,不可因暂时未出现休克症状而延误就医。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提示休克已发展至DIC阶段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休克发展至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阶段时,患者会出现广泛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微循环衰竭等表现。治疗需立即纠正休克、抗凝治疗和支持器官功能。 1、广泛出血是DIC的典型表现,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斑、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等。这是由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治疗上需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如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悬液。 2、多器官功能障碍是DIC的严重后果,患者可能出现急性肾衰竭、肝功能异常、呼吸衰竭等。这是由于微血栓形成导致器官缺血缺氧。治疗上需进行器官支持,如血液透析、机械通气和保肝治疗。 3、微循环衰竭是DIC的核心病理生理改变,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压、四肢湿冷、意识障碍等。这是由于微血栓形成和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微循环障碍。治疗上需纠正休克,如补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抗凝治疗。 4、实验室检查是诊断DIC的重要依据,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和D-二聚体升高等。治疗上需根据实验室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如使用肝素抗凝、补充纤维蛋白原和监测凝血功能。 5、预防DIC的关键是早期识别和治疗原发病,如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治疗上需积极控制原发病,如使用抗生素、手术切除肿瘤和纠正酸中毒。 休克发展至DIC阶段时,患者会出现广泛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微循环衰竭等表现,治疗需立即纠正休克、抗凝治疗和支持器官功能,同时积极控制原发病,以改善预后和降低死亡率。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护理措施包括快速补液、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核心在于恢复血容量和改善组织灌注。治疗原因在于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减少导致组织缺氧和器官功能障碍。 1、快速补液是首要措施,通过静脉输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迅速恢复血容量。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也可用于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补液过程中需密切监测中心静脉压和尿量,避免过量补液导致肺水肿。 2、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及时评估病情变化。心电监护可帮助发现心律失常,动脉血气分析有助于评估酸碱平衡和氧合状态。 3、保持呼吸道通畅至关重要,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确保氧供。高流量鼻导管氧疗或无创通气可作为辅助措施,改善氧合。 4、控制出血是治疗的关键,通过加压包扎、止血带或手术止血,减少进一步血容量丢失。对于内出血,需紧急手术探查止血。 5、药物治疗包括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和器官灌注。抗生素预防感染,尤其在开放性伤口或手术情况下。 6、保暖措施如使用保温毯或加热输液,防止低体温加重休克。低体温会影响凝血功能和药物代谢,需积极纠正。 7、心理护理不可忽视,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减轻焦虑和恐惧。心理支持有助于患者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护理措施需综合运用补液、监测、止血、药物和心理支持等多种手段,核心在于快速恢复血容量和改善组织灌注,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易发生dic的白血病?
易发生DIC的白血病患者需要及时就医,通过抗凝治疗、血小板输注和补充凝血因子等方法控制病情。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白血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由于白血病细胞释放促凝物质,导致凝血系统异常激活,引发广泛微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 1、白血病细胞释放促凝物质是DIC发生的主要原因。白血病细胞在增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和促凝物质,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导致凝血系统过度激活。这种情况下,血液中纤维蛋白原被大量消耗,形成微血栓,同时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也被消耗,最终引发出血倾向。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早期发现DIC迹象,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抗凝治疗是控制DIC的重要手段。肝素是常用的抗凝药物,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止微血栓的进一步形成。低分子肝素因其半衰期长、出血风险低,更适合长期使用。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可使用抗凝血酶Ⅲ制剂,直接中和凝血酶活性。抗凝治疗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密切监测凝血指标,避免过度抗凝导致出血加重。 3、血小板输注和凝血因子补充是纠正DIC引起的出血倾向的关键措施。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或存在活动性出血时,需及时输注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含有多种凝血因子,可补充消耗的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对于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降低的患者,可输注纤维蛋白原浓缩物,提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促进止血。 4、积极治疗原发白血病是预防和控制DIC的根本措施。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手段,通过杀灭白血病细胞,减少促凝物质的释放,从而降低DIC的发生风险。靶向治疗药物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特异性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减少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从根本上消除白血病细胞,降低DIC的发生率。 5、支持治疗和护理在DIC的管理中同样重要。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减少出血风险。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和心率,及时发现出血和休克迹象。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定期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心理护理也不可忽视,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增强治疗信心。 易发生DIC的白血病患者需要综合治疗,包括抗凝治疗、血小板输注、凝血因子补充和积极治疗原发白血病,同时加强支持治疗和护理,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控制DIC,改善患者预后。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定期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朱振国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DIC最常见的病因是什么?
DIC最常见的病因是感染、恶性肿瘤和严重创伤,治疗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抗凝、补充凝血因子等综合处理。感染如败血症、恶性肿瘤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严重创伤如大面积烧伤均可引发DIC,需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1、感染是DIC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尤其是败血症。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微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同时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最终引发DIC。治疗需积极控制感染,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真菌药物,同时进行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补充凝血因子如新鲜冰冻血浆。 2、恶性肿瘤也是DIC的重要病因,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肿瘤细胞释放促凝物质,激活凝血系统,导致DIC发生。治疗需针对肿瘤进行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同时进行抗凝治疗如肝素,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 3、严重创伤如大面积烧伤、多发性骨折等也可引发DIC。创伤导致组织损伤,释放大量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引发DIC。治疗需积极处理创伤,进行清创、固定等外科处理,同时进行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补充凝血因子如冷沉淀,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 DIC是一种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需及时识别和处理原发病,进行抗凝、补充凝血因子等综合治疗,以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热门标签

脆甲症 喉狭窄 莱姆病 婴儿喂养 低钠血症 腘动脉瘤 平滑肌瘤 输卵管妊娠 创伤性动脉瘤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