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急诊科 > 急诊科

提示休克已发展至DIC阶段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基孔肯尼亚病毒的临床表现?

基孔肯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关节痛、皮疹、头痛和肌肉痛等。

基孔肯尼亚病毒感染后通常会出现突发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摄氏度以上,伴随剧烈关节疼痛,这种疼痛多累及手腕、手指、膝盖和脚踝等小关节。皮疹多在发热后2-5天出现,呈斑丘疹样,常见于躯干和四肢。部分患者会出现结膜充血和轻度出血表现如鼻衄或牙龈出血。肌肉疼痛多呈全身性,头痛多为持续性。症状通常在1-2周内自行缓解,但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周至数月。

建议出现疑似症状时及时就医,做好防蚊措施,发病期间注意休息并补充足够水分。

郭朝阳

山东省立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护理?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护理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维持器官功能、控制感染源及提供心理支持。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感染源控制、营养支持和并发症预防。

1、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尿量,每1-2小时记录一次。重点关注平均动脉压是否维持在65毫米汞柱以上,中心静脉压控制在8-12厘米水柱。出现心律失常或氧合恶化时需立即通知医生,必要时进行血气分析评估酸碱平衡。

2、液体复苏管理

按照指南进行晶体液快速输注,30分钟内输注500-1000毫升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通过被动抬腿试验评估容量反应性,避免过量输液导致肺水肿。监测颈静脉充盈度、肺部湿啰音等容量超负荷征象,必要时使用利尿剂。

3、血管活性药物

在充分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时,遵医嘱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灌注压。通过中心静脉导管给药,起始剂量为0.05微克/千克/分钟,根据血压调整输注速度。同时监测四肢末梢温度、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等组织灌注指标。

4、感染源控制

采集血培养、痰培养等标本后,尽早使用广谱抗生素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对于明确感染灶如腹腔脓肿、坏死性筋膜炎等,协助做好术前准备。维持导管护理规范,每72小时更换敷料,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及时拔除。

5、并发症预防

每2小时协助翻身预防压疮,使用气垫床保护骨突部位。进行下肢气压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吞咽评估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监测胃残余量预防误吸,床头持续抬高30-45度。出现谵妄时减少环境刺激,必要时使用右美托咪定镇静。

感染性休克护理需维持室温24-26摄氏度,使用温毯防止低体温。记录24小时出入量,保持每日尿量大于0.5毫升/千克/小时。提供肠内营养时从20毫升/小时起始,逐步增加至目标量。康复期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踝泵运动,每天3次每次15分钟。出院前教育患者识别发热、意识改变等复发征兆,强调按时复查炎症指标的重要性。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感染性休克与失血性休克的区别是什么?

感染性休克与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感染性休克由病原体感染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失血性休克则因大量失血导致循环容量不足。

感染性休克的病理机制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为主导,病原体释放毒素触发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引起毛细血管渗漏、微循环障碍及组织缺氧。典型表现为发热或低体温、心率增快、呼吸急促、意识改变,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乳酸升高。早期液体复苏需联合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并针对性使用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控制感染源。

失血性休克的核心问题是循环血容量锐减,常见于创伤、消化道出血或手术并发症。快速失血超过全身血量20%时,机体代偿机制通过收缩外周血管维持心脑灌注,临床可见皮肤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及尿量减少。治疗需立即止血并快速补充晶体液如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必要时输注浓缩红细胞悬液恢复携氧能力。中心静脉压监测对指导补液至关重要。

两类休克均需紧急干预,但治疗侧重点不同。感染性休克强调抗感染与炎症调控,失血性休克优先止血与容量复苏。日常需警惕感染灶及时处理,避免创伤后大出血,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筛查潜在出血风险。出现休克征兆须立即就医,转运途中保持患者平卧、保暖并监测生命体征。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感染性休克症状表现?

感染性休克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皮肤苍白湿冷、呼吸急促、意识模糊、尿量减少等症状。感染性休克是严重感染导致的循环衰竭,可能由肺炎、腹膜炎、尿路感染等疾病引起。

1、寒战高热

感染性休克早期常出现突发寒战,随后体温迅速升高至39摄氏度以上。这种高热多由细菌内毒素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常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四肢冰冷与躯干发热并存的现象,需监测体温变化并配合物理降温。

2、皮肤苍白湿冷

由于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灌注不足,患者皮肤呈现大理石样花纹或苍白发绀,伴有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超过3秒,提示外周血管收缩。这种表现与儿茶酚胺大量释放有关,需注意肢体末端保暖。

3、呼吸急促

患者呼吸频率常超过30次/分,可能出现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这与组织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刺激呼吸中枢相关。严重时可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及时进行氧疗支持。

4、意识模糊

脑灌注不足导致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嗜睡或昏迷等意识障碍。可能与炎症介质损伤血脑屏障、脑细胞代谢紊乱有关。需密切观察瞳孔变化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5、尿量减少

每小时尿量少于0.5毫升/千克提示肾灌注不足,是休克进展的重要标志。肾前性因素与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相关,需警惕急性肾损伤的发生。

感染性休克属于急危重症,建议立即就医治疗。日常需加强个人卫生防护,避免创伤感染,控制慢性基础疾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伴血压下降时,应及时测量体温血压并记录症状变化,就医时详细告知医生症状出现时间和演变过程。治疗期间需严格卧床休息,保持环境通风,遵照医嘱完成抗感染疗程。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休克一样吗?

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休克不是同一种疾病,但两者均属于休克类型,且感染性休克可能由细菌毒素引发,与中毒性休克存在部分重叠机制。

感染性休克主要由严重感染导致,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或真菌,其核心机制为病原体及其毒素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而导致微循环障碍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典型表现为高热或低体温、呼吸急促、意识模糊、血压下降等。治疗需紧急静脉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并针对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注射液等。

中毒性休克特指由细菌外毒素直接引发的休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产生的毒素。其特点是突发高热、弥漫性皮疹、呕吐腹泻,并迅速出现低血压。与感染性休克不同,中毒性休克早期可能无明确感染灶,但需清除感染源并使用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等毒素抑制剂。两者在晚期均可导致多器官衰竭,但中毒性休克进展更快,对毒素中和治疗反应更显著。

无论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休克,均需在重症监护下进行液体复苏、器官功能支持及病因治疗。患者出现寒战、皮肤花斑、尿量减少等休克征兆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抢救时机。日常需加强感染预防,如规范消毒伤口、避免滥用抗生素等。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肝癌 褥疮 腹内疝 抽动障碍 肺隐球菌病 肋骨骨髓炎 腘动脉损伤 肾性尿崩症 创伤性脑梗塞 特异性心肌病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