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儿科

一岁俩个月的宝宝半夜发烧,然后双腿上出现了好多痘痘,手腕上有一点点,请问是怎么回事呢?

2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马志兵 主治医师
新河县医院
立即预约
刘晓华 主治医师
张庄中心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憋尿后尿一点点怎么办?

憋尿后尿一点点可通过多喝水、热敷小腹、遵医嘱使用药物、膀胱训练、就医检查等方式缓解。憋尿后尿量减少可能与膀胱过度扩张、尿道痉挛、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增生、神经源性膀胱等因素有关。

1、多喝水

适当增加饮水量有助于稀释尿液,促进膀胱内残留尿液排出。建议选择温开水,每小时饮用100-2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膀胱负担。若存在心力衰竭或肾功能不全等情况,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饮水量。

2、热敷小腹

用40℃左右的热毛巾敷于下腹部,每次15-20分钟,可帮助缓解膀胱及尿道肌肉痉挛。热敷时需避开皮肤破损处,糖尿病患者应注意温度控制以防烫伤。该方法对因寒冷刺激导致的排尿不畅效果较好。

3、遵医嘱使用药物

细菌感染引起的排尿困难可遵医嘱服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膀胱过度活动者可选用琥珀酸索利那新片,前列腺增生患者可使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所有药物均需排除禁忌证后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4、膀胱训练

通过定时排尿训练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每次排尿时集中注意力,配合腹肌加压帮助排空膀胱。训练期间记录排尿日记,包括每次排尿时间、尿量及残余尿感程度。此方法需坚持2-3个月见效,适合功能性排尿障碍患者。

5、就医检查

当伴随发热、血尿、腰腹痛等症状时,需进行尿常规、泌尿系超声、尿流动力学等检查。长期憋尿可能导致膀胱壁纤维化或肾积水,通过膀胱镜可观察黏膜病变情况。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还需进行神经系统评估。

日常应避免刻意憋尿,每隔2-3小时主动排尿一次。饮食上限制咖啡、酒精等利尿饮品,适量食用南瓜子、西红柿等富含锌元素的食物。久坐人群每小时起身活动,睡前2小时控制饮水量。若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或出现排尿疼痛,须及时至泌尿外科就诊。反复出现排尿困难者建议定期进行泌尿系统健康体检。

黄钟明

主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泌尿外科

哺乳期手腕疼怎么办?

哺乳期手腕疼可通过热敷、调整哺乳姿势、佩戴护腕、局部按摩、遵医嘱用药等方式缓解。哺乳期手腕疼通常由腱鞘炎、腕管综合征、过度劳累、姿势不当、缺钙等原因引起。

1、热敷

哺乳期手腕疼可能与腱鞘炎有关,通常表现为手腕局部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使用温热毛巾敷在疼痛部位,每次持续15-20分钟,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炎症反应。热敷时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哺乳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肌腱更容易发生炎症,热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缓解方式。

2、调整哺乳姿势

哺乳期手腕疼可能与姿势不当有关,通常表现为抱孩子时手腕持续受力、夜间疼痛加重等症状。建议采用摇篮式或侧卧式哺乳姿势,使用哺乳枕辅助支撑婴儿重量,减少手腕受力。哺乳时保持手腕自然伸直状态,避免长时间弯曲或扭转。家长需注意观察婴儿吸吮情况,避免因调整姿势影响哺乳效果。

3、佩戴护腕

哺乳期手腕疼可能与腕管综合征有关,通常表现为手指麻木、夜间疼痛醒等症状。选择具有支撑作用的弹性护腕,限制手腕过度活动,减轻肌腱摩擦。护腕应松紧适度,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白天活动时持续佩戴,夜间睡眠时可暂时取下。家长需定期检查佩戴部位皮肤状况,防止压疮发生。

4、局部按摩

哺乳期手腕疼可能与过度劳累有关,通常表现为肌肉僵硬、活动时疼痛等症状。用拇指轻柔按压疼痛区域,配合手腕屈伸运动,每次按摩5-10分钟。按摩前可涂抹少量润肤油减少摩擦,力度以不引起剧烈疼痛为宜。按摩能放松紧张肌肉,改善局部代谢。家长需注意按摩后适当休息,避免立即提重物。

5、遵医嘱用药

哺乳期手腕疼可能与缺钙有关,通常表现为全身多关节疼痛、肌肉痉挛等症状。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缓解疼痛,或局部外敷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减轻炎症。严重腱鞘炎可能需要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所有药物使用均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影响哺乳安全。家长需观察用药后母婴反应,及时向医生反馈。

哺乳期出现手腕疼应注意休息手腕,避免提重物和重复性手部动作。保证充足钙质摄入,每日饮用牛奶300-500毫升,适量食用豆腐、小鱼干等富钙食物。进行手腕伸展运动,如缓慢旋转手腕、轻轻握拳等动作。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红肿发热时,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骨折、感染等严重情况。哺乳期用药安全至关重要,任何药物治疗前都应咨询医生意见。

张向宁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尿意很强但只有一点点?

尿意很强但只有一点点可能是尿频尿急的表现,通常与膀胱过度活动症、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膀胱过度活动症可能导致膀胱肌肉异常收缩,即使膀胱内尿液不多也会产生强烈尿意。这种情况可能伴随尿急、夜尿增多,但每次排尿量较少。尿路感染如膀胱炎或尿道炎,炎症刺激会使膀胱敏感度增加,出现尿频尿急症状,可能伴有排尿疼痛或尿液浑浊。男性前列腺增生可能压迫尿道,导致排尿不畅、尿线变细,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女性盆腔器官脱垂也可能对膀胱造成压迫,引起类似症状。部分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或脊髓损伤,可能影响膀胱神经控制功能,导致排尿异常。

日常应注意保持会阴清洁,避免憋尿,适量饮水但睡前减少液体摄入。避免摄入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穿着宽松透气内衣。可尝试盆底肌训练增强控制能力,记录排尿日记帮助医生判断病情。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到泌尿外科就诊,完善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尿流动力学等检查。根据病因可能需要抗生素、M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严重者需手术干预。

李青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泌尿外科

总想大便每次拉一点点?

总想大便但每次排便量少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或直肠炎症等疾病的表现。该症状通常与肠道功能紊乱、饮食结构不当、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具体病因采取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等措施。

1、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敏感性增高可能导致排便频繁但量少,常伴随腹痛或腹胀。发病可能与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衡有关。可遵医嘱使用匹维溴铵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等药物调节肠道功能。建议记录饮食与症状关联,避免摄入产气食物。

2、功能性便秘

结肠蠕动减缓会使粪便滞留,产生排便不尽感。长期久坐、膳食纤维不足是常见诱因。可短期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4000散剂软化粪便,配合增加西蓝花、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有助于改善症状。

3、直肠炎症

直肠黏膜充血水肿可刺激排便反射,表现为里急后重。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需通过肠镜明确诊断,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栓剂、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控制炎症。避免辛辣饮食刺激肠道黏膜。

4、盆底肌功能障碍

排便时盆底肌协调异常会导致排便困难,表现为排便费力、量少。生物反馈治疗是首选方法,配合温水坐浴放松肌肉。严重者可考虑使用琥珀酸普芦卡必利片促进肠道蠕动。

5、精神心理因素

焦虑抑郁可能通过脑肠轴影响肠道运动节律。表现为紧张时症状加重,可尝试正念减压训练。必要时在心理科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等药物调节神经递质。

日常需保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规律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如苹果、火龙果。避免久坐超过1小时,建议每30分钟起身活动。若症状持续2周以上或伴随体重下降、血便等报警症状,须及时消化科就诊完善肠镜等检查。记录排便日记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

陈勇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尿比重高了一点点要不要紧?

尿比重轻微偏高通常不要紧,可能与饮水不足或短暂性生理因素有关。尿比重是反映尿液浓缩程度的指标,正常范围为1.003-1.030,轻微超出范围若未伴随其他异常症状,一般无须特殊处理。

尿比重偏高常见于饮水过少、大量出汗或晨起第一次排尿等情况,此时尿液浓缩会导致比重自然升高。通过增加每日饮水量至2000毫升以上,观察1-2天后多数可恢复正常。高温环境运动后及时补充电解质水,避免长时间憋尿也能帮助改善。部分人群食用高盐高蛋白饮食后可能出现短暂性尿比重上升,调整饮食结构后即可缓解。

若尿比重持续偏高并伴随尿频尿痛、水肿或血压异常,需警惕病理性因素。糖尿病患者的尿糖升高可增加尿比重,需通过血糖检测排除。尿路感染时白细胞和细菌代谢产物也会影响比重值,需结合尿常规中白细胞酯酶等指标判断。慢性肾脏病早期可能出现尿液浓缩功能异常,但通常伴有肌酐升高或尿蛋白阳性。某些内分泌疾病如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会导致尿液过度浓缩,但这类情况往往伴随严重电解质紊乱。

建议连续监测晨尿比重3天,同时记录每日饮水量和排尿情况。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和过量摄入高盐食物。若复查结果仍偏高或出现泡沫尿、夜尿增多等症状,需到肾内科就诊完善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和肾脏超声等检查。日常生活中注意均衡饮水,每小时摄入100-150毫升温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肾脏负担。长期久坐人群建议每2小时起身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维持正常泌尿功能。

黄钟明

主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泌尿外科

热门标签

股癣 脓气胸 外耳炎 低钠血症 颅骨骨折 边缘性龈炎 急性应激反应 舌下神经损伤 急性子宫内膜炎 慢性消化性溃疡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