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五官科 > 耳鼻喉科

做腺样体和扁桃体手术要多少恢复到用鼻子呼吸空气?

| 2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遇冷空气刺激咳嗽是不是咽喉炎?

遇冷空气刺激咳嗽可能是咽喉炎的表现,也可能与其他呼吸道疾病有关。

咽喉炎患者遇冷空气刺激时容易出现咳嗽症状,主要由于冷空气导致咽喉部黏膜血管收缩,局部抵抗力下降,炎症反应加剧。典型表现还包括咽喉干燥、灼热感、异物感,严重时可出现声音嘶哑。这类咳嗽多为干咳或伴有少量白色黏痰,通常无发热等全身症状。

除咽喉炎外,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也可能在冷空气刺激下诱发咳嗽。过敏性鼻炎患者多伴有鼻痒、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支气管哮喘则以发作性喘息、胸闷为主要特征,咳嗽多为夜间或清晨加重。建议出现持续性咳嗽时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

日常应注意保暖,外出佩戴口罩,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

何海贤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空气栓塞的出现很快吗?

空气栓塞的发生速度通常较快,可能在数秒至数分钟内出现症状。空气栓塞的严重程度与进入血管的气体量、速度以及栓塞部位有关,主要有气体进入静脉系统、心脏血流受阻、脑部供血异常、肺循环障碍、多器官功能损伤等影响因素。

1、气体进入静脉系统

当空气通过静脉穿刺、手术操作或外伤快速进入血液循环时,少量气体可能被肺部毛细血管过滤,但超过一定量时会随血流到达右心。这种情况多见于中心静脉置管、胸腔手术或潜水事故,患者可能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

2、心脏血流受阻

大量气体在右心室内形成气栓会阻碍血液流向肺动脉,导致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此时患者会迅速出现低血压、颈静脉怒张、心音异常,严重时可发生心源性休克,需要立即采取左侧卧位并紧急处理。

3、脑部供血异常

若气体通过未闭的卵圆孔进入动脉系统,可能引发脑动脉栓塞。患者会突发意识障碍、偏瘫或癫痫发作,这类情况进展极快,神经损伤常在几分钟内达到高峰,需紧急高压氧治疗。

4、肺循环障碍

肺动脉气体栓塞会导致肺血管阻力急剧升高,表现为突发性窒息感、咯血和血氧饱和度骤降。潜水员快速上浮时易发生此类情况,需立即平卧并给予纯氧吸入。

5、多器官功能损伤

广泛性空气栓塞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肝肾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等连锁反应。这种情况多发生于体外循环手术意外,需在重症监护下进行综合支持治疗。

预防空气栓塞需规范医疗操作流程,避免静脉输液管路进气,术后患者应保持适当体位。潜水活动需严格遵守减压规程,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就医。高风险职业人群应定期接受急救培训,掌握识别早期症状的技巧,家中护理静脉输液患者时需确保管路连接严密,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医疗人员。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冷空气过敏鼻炎的治疗?

冷空气过敏鼻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避免冷空气刺激、鼻腔冲洗、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手术治疗。冷空气过敏鼻炎通常由冷空气刺激导致鼻腔黏膜出现过敏反应引起,表现为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状。

1、避免冷空气刺激

减少外出或在寒冷天气佩戴口罩,保持鼻腔温暖湿润。室内使用加湿器维持空气湿度,避免空调直吹。冬季外出前可预先用温水蒸汽熏蒸鼻腔,增强黏膜对冷空气的适应性。

2、鼻腔冲洗

使用生理盐水或海盐水冲洗鼻腔,清除过敏原和炎性分泌物。每日可重复进行1-2次,冲洗后配合鼻腔保湿凝胶使用。该方法能有效改善鼻黏膜屏障功能,减轻冷空气引发的过敏反应。

3、药物治疗

鼻用糖皮质激素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可缓解黏膜炎症,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能抑制过敏反应。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适用于合并哮喘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减充血剂。

4、免疫治疗

对于明确合并其他过敏原致敏的患者,可考虑脱敏治疗。通过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过敏原提取物,逐步提高机体耐受性。该疗法需持续3-5年,对冷空气单一诱因者效果有限。

5、手术治疗

经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病例,可选择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或下鼻甲成形术。手术可降低鼻腔黏膜敏感性,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术后仍需配合药物维持治疗。

冷空气过敏鼻炎患者应加强体质锻炼,坚持用冷水洗脸增强耐寒能力。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深海鱼等。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冬季注意头部和足部保暖,室内外温差较大时可在门厅过渡适应后再进出。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黄脓涕、头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排除合并感染。

刘磊

副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肛肠科

输液管进了5ml空气?

输液时少量空气进入血管通常不会造成严重危害,5毫升空气进入输液管属于可控范围。空气栓塞的发生与进入空气量、速度以及患者体位有关,主要风险因素包括输液操作不规范、导管脱落、患者存在心脏右向左分流等基础疾病。临床中空气量超过100毫升才可能引发致命风险,但任何空气进入血管都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采取左侧卧位。

输液过程中少量空气进入血管时,空气会随着血液流动被肺部毛细血管网过滤,通过呼吸排出体外。5毫升空气在成人血液循环中通常会被溶解吸收,不会形成明显气栓。此时需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早期空气栓塞症状,同时检查输液装置是否漏气,确保管路连接严密。护理人员应重新排气并更换输液器,避免空气再次进入。

当患者存在卵圆孔未闭等心脏结构异常时,即使少量空气也可能通过异常通道进入动脉系统,导致脑部或冠状动脉空气栓塞。这种情况可能引发突发意识障碍、偏瘫或心肌缺血等严重症状,需立即采取头低足高体位,给予高流量吸氧,必要时进行高压氧治疗。对于新生儿、危重患者等特殊人群,5毫升空气也可能产生更大风险,需根据个体情况评估处理。

预防空气栓塞的关键在于规范输液操作,使用带有空气检测功能的输液泵,输液前彻底排尽管路气体。患者及家属发现输液管中有气泡时应及时呼叫医护人员,避免自行处理。日常输液过程中保持输液袋液体充足,定期检查管路连接处是否松动。医疗机构需定期培训医护人员掌握空气栓塞应急处理流程,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艾滋病毒在空气中存活时间?

艾滋病毒在空气中一般存活数分钟至数小时,实际存活时间受到温度、湿度、病毒载量、暴露环境、接触介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温度影响:

艾滋病毒在高温环境下存活时间显著缩短。实验室数据显示,56摄氏度环境下30分钟即可灭活病毒,而常温20-25摄氏度干燥环境中病毒活性可维持1-2小时。低温环境会延长病毒存活时间,4摄氏度条件下病毒可能保持传染性数日。

2、湿度作用:

干燥环境会加速病毒包膜蛋白变性,导致病毒失活。相对湿度低于50%时,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时间通常不超过30分钟。高湿度环境虽能延长病毒存活时间,但体液干燥后形成的盐结晶也会破坏病毒结构。

3、病毒载量差异:

血液等体液中的病毒浓度直接影响存活时长。1毫升血液中含百万拷贝病毒时,干燥后仍可能检测到活性病毒达6小时;而唾液等低载量体液每毫升含数百拷贝干燥后病毒通常在10分钟内失活。

4、环境介质:

病毒在不同物体表面存活时间存在显著差异。光滑表面如玻璃、金属上的存活时间约1小时短于多孔材料如布料、纸张可达3小时。注射器内残留血液因形成密闭环境,病毒可能存活数日。

5、紫外线照射:

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快速破坏病毒RNA结构。实验显示,直接阳光照射下体液中的病毒在5分钟内完全失活,而室内荧光灯环境需要30分钟以上才能达到相同效果。

日常接触不必过度担忧艾滋病毒传播风险。病毒离开人体后很快失去传染性,常规社交接触如握手、共用餐具不会传播。保持环境通风、定期消毒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即可有效预防。若发生高危暴露,应在72小时内前往医疗机构进行暴露后预防用药评估。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但需注意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

刘亚铃

主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皮肤科

热门标签

胃癌 喉水肿 漏斗胸 葡萄胎 鼻中隔偏曲 肠系膜囊肿 僵人综合征 慢性肾衰竭 颈椎骨质增生 结节性多动脉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