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儿童康复科

现在4个月了 左臂丛神经损伤 我俩胳膊不一样粗 现在受伤胳膊 也可以锻炼 俩胳膊可以变成一样粗么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伟 主治医师
青县第二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两只眼睛眼型不一样怎么回事?

两只眼睛眼型不一样可能由生理性差异、眼睑下垂、眼部外伤、先天性发育异常、眼部疾病等原因引起。

1、生理性差异:

多数人双眼存在轻微不对称,属于正常生理现象。面部骨骼、肌肉分布或脂肪组织的微小差异均可导致眼型不同,通常无需特殊处理。若伴随视力异常或外观明显改变,建议就医评估。

2、眼睑下垂:

上睑提肌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单侧眼睑下垂,表现为眼睛大小不一。重症肌无力、年龄性眼睑松弛或神经损伤均可引发,需通过新斯的明试验或肌电图确诊。轻度可通过提肌训练改善,重度需行上睑提肌缩短术。

3、眼部外伤:

眼眶骨折、眼睑撕裂伤等创伤后瘢痕形成会改变眼型。外伤后3个月内可能出现进行性眼球内陷,需通过CT检查明确骨折范围。视神经损伤者需紧急手术减压,单纯外观问题可后期行眼眶重建术。

4、先天性发育异常:

先天性小眼球、眼睑缺损等畸形会导致双眼不对称。产前病毒感染或基因突变可能诱发,常合并虹膜缺损、白内障等异常。婴幼儿期可通过义眼植入促进眼眶发育,成年后考虑自体脂肪填充矫正。

5、眼部疾病:

甲状腺相关眼病会引起眼睑退缩和眼球突出,表现为双眼不对称。需检查甲状腺功能和眼眶MRI,急性期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稳定后可行眼眶减压术。眼部肿瘤压迫也会导致眼型改变,需病理活检明确性质。

建议每日清洁眼睑避免感染,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减少刺激。可进行眼球转动训练改善眼周血液循环,如上下左右各方向缓慢转动10次。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和欧米伽3脂肪酸,适量食用胡萝卜、深海鱼等食物。避免长时间用眼,每40分钟远眺放松睫状肌。若突然出现眼型改变伴复视、疼痛等症状,需立即就诊排查重症肌无力或脑血管病变。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外切眼袋40天了可以锻炼吗?

外切眼袋手术后40天通常可以恢复适度锻炼,具体需根据个体恢复情况决定。影响因素主要有切口愈合程度、肿胀消退情况、医生评估建议、运动强度选择以及身体耐受性。

1、切口愈合程度:

术后40天切口基本愈合,但深层组织可能仍在修复期。锻炼时需避免剧烈动作导致切口张力增加,尤其要防止汗水刺激未完全愈合的皮肤。建议选择不会引起面部肌肉剧烈收缩的运动方式。

2、肿胀消退情况:

眼周肿胀完全消退通常需要1-3个月。若仍有明显肿胀或淤青,高强度运动会加重局部血液循环负担。可观察晨起时肿胀程度,若持续加重应暂缓锻炼。

3、医生评估建议:

术后复查时医生会检查瘢痕软化程度和皮下粘连情况。部分患者可能因体质差异需要延长恢复期,医生可能根据术中出血量、缝合情况等给出个性化运动建议。

4、运动强度选择:

初期建议从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开始,避免篮球、拳击等可能撞击面部的项目。游泳需待切口完全愈合,防止池水刺激。力量训练时应控制负重,避免屏气动作增加眼压。

5、身体耐受性:

恢复锻炼后需密切观察眼周是否有牵拉感、刺痛等异常。运动后出现持续红肿或异物感应立即停止。可尝试分段锻炼,从15分钟/次逐步增加至常规时长。

术后恢复期建议保持低盐饮食减少水肿,适当补充维生素C促进胶原合成。睡眠时垫高枕头有助于减轻晨起肿胀,外出时坚持佩戴防紫外线眼镜保护脆弱眼周皮肤。可进行温和的眼周按摩促进淋巴回流,但需避开切口瘢痕区域。恢复运动后应注意心率监测,避免因心血管负荷突变影响眼部微循环。术后3个月内应避免高温瑜伽、桑拿等可能引起血管过度扩张的活动。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眼睛瞳孔颜色不一样怎么回事?

眼睛瞳孔颜色不一样可能由虹膜异色症、外伤、炎症、药物影响、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虹膜异色症:

虹膜异色症是先天性或后天性虹膜色素分布异常导致的疾病。先天性多为良性变异,表现为双眼虹膜颜色不同或单眼虹膜局部颜色差异。后天性可能与霍纳综合征、瓦登伯革氏症候群等疾病相关,需通过裂隙灯检查排除病理性改变。

2、外伤因素:

眼球钝挫伤或穿透伤可能导致虹膜组织损伤,引发创伤性虹膜萎缩或铁质沉着症。铁离子沉积会使虹膜呈现棕黄色改变,常伴有视力下降、畏光等症状。需进行眼压测量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评估损伤程度。

3、眼部炎症:

慢性葡萄膜炎或虹膜睫状体炎可引起虹膜色素上皮破坏,导致虹膜颜色变浅。炎症反复发作会造成虹膜后粘连,可能继发青光眼。需通过房水闪辉检测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明确炎症活动性。

4、药物影响:

长期使用前列腺素类滴眼液治疗青光眼时,药物可能促进虹膜黑色素细胞增生,导致虹膜颜色加深。这种改变多发生在用药3-6个月后,停药后部分可逆。需定期进行虹膜照相监测色素变化。

5、遗传性疾病:

瓦登伯革氏综合征等神经嵴发育异常疾病常伴发虹膜异色,表现为蓝色虹膜与棕色虹膜并存。可能合并先天性耳聋或白色额发等特征。基因检测可发现PAX3、MITF等基因突变。

建议出现瞳孔颜色改变时避免揉眼,佩戴防紫外线眼镜保护虹膜组织。日常可多食用富含叶黄素的深色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等,有助于维持虹膜色素稳定。适度进行乒乓球等眼球追踪运动,促进眼周血液循环。若伴随视力模糊、眼痛等症状需立即就诊眼科,通过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超声生物显微镜等检查明确病因。先天性虹膜异色无需特殊治疗,但需每年进行眼压监测排除继发青光眼风险。

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血压每次量都不一样怎么回事?

血压每次测量数值不同可能由测量时间差异、情绪波动、体位变化、测量设备误差、基础疾病等因素引起。血压波动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需警惕病理性原因导致的异常波动。

1、测量时间差异:

人体血压存在昼夜节律变化,清晨6-10点会出现晨峰现象,下午4-6点为次高峰,夜间睡眠时血压下降10%-20%。不同时间段测量可能相差10-20毫米汞柱。建议固定早晨起床后1小时内或睡前测量,避免餐后、运动后等特殊时段。

2、情绪波动影响:

紧张、焦虑等情绪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使收缩压短暂升高10-30毫米汞柱。测量前应静坐5分钟,避免交谈或思考复杂问题。长期精神压力可能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需进行心理调节。

3、体位变化因素:

卧位改为坐位时收缩压可能下降5-10毫米汞柱,站立时再下降5-15毫米汞柱。测量时应保持坐姿,背部有支撑,双脚平放,袖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体位性低血压患者需特别注意体位改变时的血压波动。

4、设备技术误差:

电子血压计可能存在5-10毫米汞柱的允许误差,袖带尺寸不符、捆绑过紧或过松都会影响结果。建议选择上臂式医用级设备,定期校准。水银血压计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非专业人员使用误差更大。

5、基础疾病干扰: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波动幅度可达20-30毫米汞柱,肾动脉狭窄可能引起突发性血压升高,嗜铬细胞瘤会导致阵发性剧烈波动。若收缩压差值持续超过20毫米汞柱,或伴随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需排查继发性高血压。

建议每日固定时间测量2-3次取平均值,记录血压日记。减少钠盐摄入至每日6克以下,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保持7-8小时睡眠。控制体重指数在24以下,戒烟限酒。若家庭自测血压平均值≥135/85毫米汞柱或波动幅度过大,应及时就医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脑梗病人怎么用康复器材锻炼?

脑梗病人可通过平衡训练器、电动脚踏车、上肢康复机、步态训练带、手指功能训练器等器材进行康复锻炼。康复训练需根据患者功能障碍类型和恢复阶段选择适宜器材。

1、平衡训练器:

主要用于改善站立平衡障碍。脑梗后前庭功能受损患者可借助平衡垫或平衡板进行重心转移训练,初期需家属或治疗师保护,训练时长从每次5分钟逐步增加至15分钟。训练时需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变化,出现眩晕应立即停止。

2、电动脚踏车:

适用于下肢肌力2-3级患者。阻力参数建议从10瓦开始,转速控制在30转/分钟以下,每日训练不超过20分钟。使用前需评估膝关节活动度,存在关节挛缩者需先进行牵拉治疗。训练中注意监测心率,不超过静息心率的30%。

3、上肢康复机:

针对手部精细动作障碍。可选择弹簧式手指分离训练器或握力球,训练从被动模式逐步过渡到主动抗阻模式。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需先佩戴肩带固定。每次训练应包括抓握、对指、侧捏等不同动作模式,每组动作重复8-12次。

4、步态训练带:

用于纠正偏瘫步态。腰带需固定在髂嵴上方,辅助者站在患侧后方,通过弹性带提供30%-50%的体重支撑。训练时应重点纠正划圈步态和足下垂,配合踝足矫形器使用效果更佳。地面选择防滑硬质地面,避免地毯或斜坡。

5、手指功能训练器:

包含插板、套圈等工具。训练从大物件开始逐步过渡到小颗粒物品,每日训练分3-4次进行,每次不超过15分钟。存在感觉障碍者需先进行冷热觉训练,防止训练时意外受伤。可结合日常生活动作如拧毛巾、扣纽扣进行训练。

康复训练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被动训练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训练前后应进行15分钟肌肉牵拉,重点放松痉挛肌群。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鱼肉、鸡胸肉,每日摄入量不低于1.2克/公斤体重。可进行水中步行训练减轻关节负荷,水温保持在32-34摄氏度为宜。训练强度以次日无疲劳感为度,每周训练3-5次,持续6个月以上可获得较好效果。出现血压超过160/100mmHg或心率超过120次/分时应暂停训练。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热门标签

痤疮 惊厥 鼻囊肿 骨膜炎 脑膜瘤 横纹肌溶解症 急性肾盂肾炎 霉菌性阴道炎 细菌性前列腺炎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