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小儿内科 > 手足口病

婴儿手足口病的表现是什么样子的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笑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皮肤增生是什么样子的?

皮肤增生通常表现为局部组织异常增厚或隆起,主要有疣、瘢痕疙瘩、脂溢性角化病、表皮囊肿、皮肤纤维瘤等类型。

1、疣

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表皮良性赘生物,表面粗糙呈颗粒状,颜色接近肤色或灰褐色,常见于手部、足底等部位。寻常疣多呈圆形隆起,跖疣因受压形成扁平斑块伴黑色点状出血点。传染性软疣表现为蜡样光泽的半球形丘疹,中央有脐凹。

2、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是创伤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形成的隆起性皮损,超出原伤口范围呈蟹足状伸展,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发亮。好发于胸背、耳垂等部位,常伴瘙痒或疼痛,具有持续生长特性,与遗传性瘢痕体质相关。

3、脂溢性角化病

脂溢性角化病为中老年人常见的表皮良性肿瘤,初为扁平褐色斑片,逐渐增厚形成油腻性痂皮,表面呈天鹅绒样或疣状,边界清晰似粘附在皮肤上。多发于面颈、躯干等皮脂腺丰富区域,极少恶变但需与黑色素瘤鉴别。

4、表皮囊肿

表皮囊肿是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形成的皮下囊性肿物,呈圆顶形隆起,触之有弹性,中央可见黑头样开口。囊内充满角质碎屑,继发感染时出现红肿疼痛,好发于头面、躯干等部位,直径多在数毫米至数厘米之间。

5、皮肤纤维瘤

皮肤纤维瘤为真皮纤维组织增生性结节,质地坚实,可推动,表面皮肤颜色正常或呈淡红褐色。多因昆虫叮咬等微小创伤诱发,直径通常小于1厘米,按压时中央出现酒窝征,极少恶变但可能持续存在。

发现皮肤异常增生时应观察皮损变化速度、是否伴出血破溃等症状。避免自行搔抓或腐蚀性处理,特别是面部、关节等特殊部位。日常需做好防晒减少光老化刺激,保持皮肤清洁但避免过度摩擦。建议记录皮损大小、形态变化并及时就诊皮肤科,通过皮肤镜、病理检查明确性质,必要时接受冷冻、激光或手术切除等规范化治疗。

林燕

副主任医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皮肤科

手足口病传染方式?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粪口传播、疱疹液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等方式传染。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需注意隔离防护。

1、接触传播

患者唾液、粪便或皮肤疱疹液污染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物品可能携带病毒,健康儿童接触这些污染物后经口鼻或结膜感染。病毒在物体表面可存活较长时间,幼儿园等集体机构易发生交叉感染。家长需对患儿用品进行煮沸或含氯消毒液浸泡处理。

2、飞沫传播

患儿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大量病毒颗粒,近距离接触者可能通过呼吸道黏膜感染。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建议患儿居家隔离至体温正常、疱疹结痂。看护人员应佩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

3、粪口传播

病毒通过粪便排出可持续数周,处理尿布或如厕后未彻底洗手可能造成传播。托幼机构需严格执行洗手规范,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至少20秒。患儿粪便需用漂白粉消毒后再处理,避免污染水源。

4、疱疹液传播

皮肤疱疹破溃后渗出的液体含有高浓度病毒,直接接触可能导致感染。患儿应穿着宽松衣物避免摩擦疱疹,疱疹处可涂抹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医护人员接触疱疹液时应戴一次性手套。

5、母婴垂直传播

孕妇感染肠道病毒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染给新生儿,导致重症风险增加。妊娠晚期出现发热、手足皮疹需及时就医。新生儿病房需对疑似病例实施单间隔离,医护人员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预防手足口病需培养儿童勤洗手习惯,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患儿应单独使用餐具毛巾,衣物阳光下暴晒消毒。托幼机构需每日对门把手、玩具等高频接触物品消毒。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轻症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干扰素喷雾剂、康复新液等缓解症状,重症需住院观察。接种EV71型灭活疫苗可预防相关重症病例,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完成全程接种。恢复期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维生素,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减轻口腔疱疹疼痛。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手足口病身上会起红点吗?

手足口病身上一般会起红点。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红疹,部分患者躯干、臀部也可能出现散在红点。皮疹通常不痛不痒,多数在一周内自行消退。

手足口病的典型皮疹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或红色丘疹,周围有红晕。躯干部位可能出现类似玫瑰疹的红色斑丘疹,直径约2-5毫米,按压褪色。这些皮疹通常不会破溃,也不会留下色素沉着或疤痕。皮疹的出现往往伴随低热、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出现流涎、拒食等表现。

少数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可能出现非典型皮疹,表现为大面积瘀点或紫癜样皮疹,多提示病情进展。这类皮疹常伴随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神经系统症状,需警惕脑干脑炎等严重并发症。部分柯萨奇病毒A6型感染者的皮疹可能蔓延至面部、四肢近端,甚至出现水疱、脱屑等不典型表现。

手足口病皮疹具有自限性,通常无须特殊处理。家长需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用温水轻柔清洁皮肤。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肢体无力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日常注意隔离防护,加强玩具、餐具消毒,患病期间避免前往公共场所。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手足口病重症怎么治疗?

手足口病重症需立即住院治疗,主要措施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呼吸循环支持、对症处理及并发症防治。重症手足口病多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可能迅速进展为脑炎、肺水肿或循环衰竭。

1、抗病毒治疗

早期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干扰素α1b等广谱抗病毒药物,可抑制病毒复制。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能中和病毒毒素,尤其适用于合并脑干脑炎患者。需注意抗病毒药物对心肌细胞的潜在损伤风险。

2、免疫调节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可控制过度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能调节免疫功能,阻断抗体依赖增强效应。免疫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压和血糖波动。

3、呼吸支持

出现呼吸衰竭时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采用小潮气量保护性通气策略。严重肺出血患者需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泡灌洗。床头持续抬高30度有助于改善氧合。

4、循环管理

快速液体复苏时需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诱发肺水肿。米力农等正性肌力药物可改善心功能,去甲肾上腺素用于顽固性低血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容量管理。

5、并发症防治

控制颅内压可采用甘露醇脱水联合亚低温治疗。连续性血液净化能清除炎症介质,适用于多器官功能障碍。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减少应激性溃疡发生。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出院后需定期复查心电图和脑电图,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者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居家环境保持通风,患儿用品需煮沸消毒。恢复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优质蛋白。家长需观察有无肢体抖动、嗜睡等复发征兆,出现异常及时返院复查。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小孩手足口病怎么自愈?

小孩手足口病通常可以自愈,主要通过居家护理、对症处理、隔离防护、饮食调整、皮肤清洁等方式促进恢复。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数患儿症状较轻,7-10天可自行康复。

1、居家护理

保持室内通风,每日开窗换气。患儿需单独使用餐具、毛巾等物品,用后煮沸消毒。衣物床单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后清洗。监测体温变化,避免剧烈活动,保证充足休息。

2、对症处理

发热时可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口腔疱疹疼痛明显者可用康复新液含漱,皮肤瘙痒可外涂炉甘石洗剂。

3、隔离防护

发病后需隔离2周,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家长处理患儿分泌物后需用流动水洗手,玩具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患儿粪便用漂白粉覆盖消毒后再处理。

4、饮食调整

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牛奶等。避免酸性、坚硬、辛辣食物刺激口腔溃疡。少量多次饮水,可用吸管减少口腔接触。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

5、皮肤清洁

疱疹未破溃时用温水轻柔擦洗,避免抓挠。已破溃皮疹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臀部皮疹患儿排便后需用温水清洗,保持局部干燥,必要时使用护臀霜。

手足口病患儿恢复期间应密切观察精神状态、肢体活动及呼吸情况。若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呕吐、嗜睡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日常注意培养儿童洗手习惯,流行季节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患儿痊愈后仍可能携带病毒,2-4周内需继续做好个人卫生管理。饮食可逐步恢复正常,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等帮助体力恢复,避免暴饮暴食。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热门标签

胆管炎 肝损伤 膀胱憩室 视网膜震荡 妄想性障碍 厚皮性骨膜病 巨淀粉酶血症 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 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