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穿一般是指骨髓穿刺术,主要用于检查血液系统疾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感染性疾病、肿瘤骨髓转移及代谢性疾病等。骨髓穿刺术通过抽取骨髓液进行细胞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检测,可明确贫血原因、白血病分型、骨髓纤维化程度等。
骨髓穿刺术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中具有关键作用。对于不明原因贫血患者,骨髓穿刺可区分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患者通过骨髓穿刺明确分型并监测治疗效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需依赖骨髓穿刺结果进行危险度分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浆细胞比例是重要诊断依据。骨髓穿刺还可发现骨髓转移癌,如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的骨髓浸润。
骨髓穿刺术对感染性疾病诊断有特殊价值。怀疑结核性骨髓炎时可通过骨髓培养提高结核杆菌检出率。某些寄生虫感染如黑热病、疟疾等可在骨髓涂片中找到病原体。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出现持续发热时,骨髓穿刺有助于诊断真菌性败血症。骨髓培养对伤寒、布鲁氏菌病等特殊感染的确诊率高于血培养。骨髓涂片中发现噬血现象可辅助诊断噬血细胞综合征。
骨髓穿刺过程中需严格无菌操作,通常选择髂后上棘或胸骨作为穿刺部位。术前需检查凝血功能,血小板低于50×10⁹/L时穿刺风险增加。局部麻醉后使用骨髓穿刺针抽取0.5-1ml骨髓液,立即制作涂片避免凝固。骨髓活检可同步进行以提高诊断率。术后需压迫止血10分钟,卧床休息1小时观察有无出血。骨髓穿刺并发症较少,可能出现局部出血、感染或穿刺部位疼痛。
骨髓穿刺检查后应保持穿刺部位干燥24小时,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血。出现持续疼痛、发热或穿刺处渗血需及时就医。日常需注意营养均衡,适量补充富含铁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血常规,避免接触苯等化学毒物。骨髓穿刺是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骨穿一般不能完全排除淋巴瘤,但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手段之一。淋巴瘤的诊断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方法综合判断。
骨髓穿刺主要用于评估淋巴瘤是否侵犯骨髓,对部分淋巴瘤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等有较高检出率。当淋巴瘤细胞浸润骨髓时,骨髓涂片可见异常淋巴细胞聚集,流式细胞术能检测到单克隆B细胞群,病理活检可观察到特征性肿瘤细胞。但骨髓未受累时骨穿结果可能为阴性,此时不能排除其他部位存在淋巴瘤病灶。
部分惰性淋巴瘤如小淋巴细胞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等骨髓侵犯率较高,骨穿阳性率相对较高。而原发于淋巴结外的淋巴瘤如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等,骨髓受累概率较低,单靠骨穿容易漏诊。某些特殊类型淋巴瘤如霍奇金淋巴瘤通常不通过骨穿诊断。
淋巴瘤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浅表淋巴结活检是诊断金标准,PET-CT能评估全身病灶分布,血液检查可发现乳酸脱氢酶升高等异常。患者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由血液科医生制定个体化检查方案。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感染,遵医嘱完善相关检查。
一次性使用口罩和一次性医用口罩的主要区别在于防护等级、适用场景及执行标准不同。一次性医用口罩属于医疗器械,需符合医用防护标准,能有效阻隔飞沫和颗粒物;一次性使用口罩多为日常防护设计,过滤效率相对较低。
一次性医用口罩通常采用三层结构,外层为防水无纺布,中层为熔喷布过滤层,内层为亲肤无纺布。其细菌过滤效率需达到95%以上,对血液等液体具有阻隔作用,适用于医疗机构、公共场所等高风险环境。生产需通过医疗器械注册,执行YY/T 0969-2013标准。常见类型包括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护理口罩,前者手术室使用需达到更高防护标准。
一次性使用口罩多执行GB/T 32610-2016日常防护标准,过滤效率要求低于医用口罩,常见两层结构设计。主要用于阻挡花粉、灰尘等大颗粒物,适合日常通勤、户外活动等低风险场景。部分产品可能添加活性炭层用于吸附异味,但未经过医疗器械认证,不能用于医疗操作或传染病防护。
选择时需根据实际需求判断,就医、照顾病患或流行病高发期应优先选用医用口罩。无论哪种口罩,均需注意正确佩戴方式,确保完全覆盖口鼻,避免反复使用。佩戴4-6小时或受潮污染后应及时更换,丢弃时折叠捆扎减少污染风险。
穿多了体温可能会升高。衣物过厚会影响散热,导致体温上升,但通常不会超过正常范围。
人体通过皮肤散热维持正常体温,当环境温度较高或衣物过厚时,汗液蒸发和热辐射可能受阻,体表热量积聚会使体温轻微上升。这种情况多见于婴幼儿、老年人或体温调节能力较弱的人群,表现为面部发红、出汗增多等。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衣物、及时增减衣物、保持环境温度适宜可避免此类情况。
若体温持续超过37.3摄氏度并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能与感染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理因素有关。此时体温升高与穿多无直接关联,需排查肺炎链球菌感染、流感病毒感染等病因。病理状态下的发热需通过血常规检查明确感染类型,并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混悬液等药物干预。
日常应注意根据环境温度调整衣物厚度,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密闭环境。监测体温变化时需在安静状态下测量,剧烈运动或进食后应休息30分钟再测。出现持续发热、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须立即就医,不可单纯归因于衣物过多延误治疗。
膏药一般可以连续贴,但需根据具体类型和皮肤反应调整使用时间。部分膏药可贴24-48小时,而部分需每8-12小时更换。皮肤出现红肿、瘙痒时应立即停用。
普通镇痛类膏药如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吲哚美辛巴布膏等,可连续贴敷24-48小时。这类膏药通过缓释药物成分发挥作用,长时间贴敷有助于维持药效。使用期间需观察贴敷部位是否出现皮肤发红、灼热感等正常反应,若无不适可继续使用。中药膏药如伤湿止痛膏、麝香壮骨膏等,通常建议每8-12小时更换一次。中药成分对皮肤刺激性较强,长时间贴敷可能增加接触性皮炎风险。更换时应清洁皮肤并间隔1-2小时再贴新膏药,避免皮肤过度刺激。
皮肤敏感者、糖尿病患者或血液循环较差人群需缩短贴敷时间。这类人群皮肤屏障功能较弱,连续贴敷易导致皮肤浸渍、破损甚至感染。儿童及老年人也应减少连续贴敷时长,建议不超过12小时。若贴敷部位出现明显瘙痒、水疱或疼痛加剧,应立即停用并清洗皮肤。膏药含有樟脑、薄荷脑等成分时,可能引起过敏反应,首次使用前可小面积试用。
使用膏药期间应保持贴敷部位干燥清洁,避免出汗或沾水。洗澡前需揭除膏药,待皮肤完全干燥后再贴新膏药。同一部位连续使用不宜超过7天,长期使用可能引起皮肤依赖性或耐药性。若症状未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膏药仅为辅助治疗手段,严重疼痛或炎症需结合口服药物或物理治疗。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