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儿呕吐多属于脾胃功能失调或外邪犯胃所致,常见于伤食吐、胃寒吐、胃热吐等证型。小儿呕吐可能与饮食不当、外感风寒、脾胃虚弱、情志失调、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需结合舌脉辨证分型,及时调整喂养方式或就医干预。
1. 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油腻或暴饮暴食易损伤脾胃。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过量喂养或过早添加辅食会导致乳食积滞。表现为呕吐酸腐食物残渣、脘腹胀满,可配合山楂、麦芽等消食导滞。家长需定时定量喂养,呕吐期间暂禁食4-6小时。
2. 外感风寒风寒邪气侵袭胃腑可引发突发性呕吐,常见呕吐清稀痰涎伴鼻塞流涕。多因腹部受凉或气候骤变诱发,可用生姜红糖水温中散寒。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直接吹风,哺乳母亲需忌食生冷。
3. 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伤脾的患儿易出现食入即吐,呕吐物清稀无臭味。长期食欲不振、面色萎黄,需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建议少量多餐,选择小米粥、山药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强迫进食。
4. 情志失调惊恐哭闹后出现的呕吐属于肝气犯胃证,表现为呕吐频繁、哭闹不安。常见于环境改变或受到惊吓的幼儿,可用陈皮、佛手等理气和胃。家长应保持喂养环境安静,避免餐前训斥孩子。
5. 湿热内蕴夏季暑湿困脾或饮食不洁可致呕吐物酸臭黏腻,伴大便溏泄。舌苔黄腻是辨证要点,需用藿香正气散化湿和中。注意餐具消毒,腹泻期间补充口服补液盐,必要时检测轮状病毒抗原。
中医调理小儿呕吐需遵循"三分治七分养"原则。呕吐缓解后先从米汤、藕粉等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推拿可选用清胃经、揉板门等手法,每日1-2次。长期反复呕吐或伴精神萎靡、尿量减少时,须排除肠梗阻、脑膜炎等急重症,建议尽早就医完善血常规、腹部超声等检查。哺乳期母亲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过食海鲜、辛辣等发物。
小儿呕吐发烧可能由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细菌性痢疾、脑膜炎等原因引起。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1、胃肠型感冒胃肠型感冒多由病毒感染引起,患儿除呕吐发烧外,常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家长需注意给孩子补充水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2、急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可能与饮食不洁、食物过敏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呕吐、发热、腹泻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药物,细菌感染可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病毒感染可使用干扰素喷雾剂。家长应做好餐具消毒,避免给孩子食用生冷食物。
3、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典型症状为呕吐、高热、蛋花样便。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预防脱水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口服补液盐、消旋卡多曲颗粒、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尿量,防止出现严重脱水。
4、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感染引起,患儿会出现发热、频繁呕吐、脓血便等症状。确诊后需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头孢曲松钠、环丙沙星等。家长要严格处理患儿粪便,做好手部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5、脑膜炎脑膜炎患儿除呕吐高热外,多伴有精神萎靡、颈部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立即住院治疗,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如青霉素、阿昔洛韦等。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嗜睡、抽搐等症状时,应立即送医。
小儿呕吐发烧期间,家长应保持孩子呼吸道通畅,呕吐后及时清理口腔。饮食上可给予米汤、稀粥等流质食物,少量多次喂养。注意监测体温变化,高热时可使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休息。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意识改变,须立即就医。
小儿呕吐在中医中主要分为伤食吐、胃热吐、胃寒吐、惊恐吐和虫积吐五种类型,各有典型表现。
一、伤食吐多因喂养不当或暴饮暴食导致。表现为呕吐酸腐食物残渣、脘腹胀满、嗳气厌食,舌苔厚腻。常见于婴幼儿添加辅食不当或儿童贪食后。治疗需消食导滞,可选用保和丸加减,配合推拿中脘、足三里等穴位。家长需调整喂养节奏,少量多餐。
二、胃热吐因脾胃积热或外感热邪引起。特征为呕吐物酸臭、口渴喜冷饮、唇红便秘,可能伴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多见于夏季或感染性疾病初期。治疗宜清热和胃,可用黄连温胆汤,配合清天河水、退六腑等推拿手法。需保持环境通风凉爽。
三、胃寒吐因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凉所致。呕吐物清稀无臭、腹痛喜暖、面色苍白,可能伴有腹泻。舌淡苔白滑。常见于秋冬季节或空调直吹后。治疗需温中散寒,可用藿香正气散,配合艾灸中脘穴。家长应注意腹部保暖,饮食宜温热。
四、惊恐吐因突受惊吓或情志失调引发。表现为进食后突发呕吐、哭闹不安、睡眠惊惕,无器质性病变。舌质正常或稍红。多发于神经敏感儿童。治疗需安神定志,可用琥珀抱龙丸,配合按揉小天心、清肝经等手法。需避免突然声响刺激。
五、虫积吐因肠道寄生虫扰动胃肠引起。特征为阵发性呕吐、脐周疼痛、异食癖,可能见虫体排出。舌面可见红斑。常见于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治疗需驱虫和胃,可用使君子散,配合摩腹手法。家长需加强饮食卫生管理。
小儿呕吐时家长应记录呕吐频率、性状及伴随症状,保持侧卧防呛咳。伤食吐者暂禁食4-6小时后给予米汤等流食;胃热吐可少量饮用淡竹叶水;胃寒吐需用生姜红糖水温服。所有类型呕吐若持续超过24小时、出现脱水征象或精神萎靡,须立即就医。日常需规律饮食,避免过饥过饱,注意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培养良好进食习惯。
小儿呕吐发烧可能是由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细菌性痢疾、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原因引起,可以遵医嘱吃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散、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药物。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服药延误病情。
一、药物1、蒙脱石散蒙脱石散是一种消化道黏膜保护剂,能够覆盖消化道黏膜,吸附病原体和毒素,适用于病毒性或细菌性胃肠炎引起的呕吐腹泻。该药物不被人体吸收,安全性较高,但需注意与其他药物间隔两小时服用,避免影响药效。用药期间需观察患儿排便情况,若出现便秘应减量。
2、口服补液盐散口服补液盐散含有葡萄糖和电解质,能预防和纠正呕吐发烧导致的脱水症状。使用时需严格按说明书比例配制,少量多次喂服。对于频繁呕吐的患儿,可每5-10分钟喂食5毫升,待呕吐缓解后逐渐增加剂量。禁忌用于肾功能不全患儿。
3、布洛芬混悬液布洛芬混悬液是非甾体抗炎药,适用于38.5摄氏度以上的发热,兼具镇痛消炎作用。该药物可能刺激胃黏膜,建议餐后服用,用药间隔需保持6-8小时。脱水患儿慎用,用药期间需监测尿量,避免出现肾功能损害。
4、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是儿童常用退热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作用。适用于3个月以上婴幼儿,需按体重精确给药,24小时内不超过4次。肝功能异常患儿禁用,用药期间避免合并使用其他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制剂。
5、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是第二代头孢菌素,适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呕吐发烧,如急性细菌性肠炎、中耳炎等。使用前需确认无青霉素过敏史,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需完成规定疗程,避免耐药性产生。
家长需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呕吐时采取侧卧位防止误吸。发热期间适当减少衣物,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物理降温。饮食选择米汤、稀粥等清淡流质,少量多餐。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尿量和皮肤弹性,若出现嗜睡、抽搐、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需立即就医。恢复期注意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避免进食油腻生冷食物。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