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骨科 > 脊柱外科 > 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治疗推拿还是针灸好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唇炎针灸能治愈吗?

唇炎通过针灸治疗可能有一定效果,但无法保证完全治愈。唇炎可能与维生素缺乏、过敏反应、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嘴唇干燥、脱皮、皲裂等症状。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对部分慢性唇炎患者可能缓解局部炎症和促进黏膜修复。临床常选取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部分患者治疗后红肿、疼痛症状减轻。但细菌或真菌感染导致的唇炎仍需配合抗感染药物如红霉素软膏、酮康唑乳膏等治疗。

日常应避免舔唇、撕扯皮屑等刺激行为,外出时使用无添加润唇膏防护。若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溃烂渗出,建议及时到口腔黏膜科就诊明确病因。

李胜锋

山东省立医院 口腔科学

针灸6天乳腺结节没了怎么回事?

针灸6天乳腺结节消失可能与针灸调节内分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结节自然消退等因素有关。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雌激素水平异常,有助于缓解乳腺增生。同时针灸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废物清除,可能使较小的囊性结节缩小。部分生理性结节本身存在自然消退特性,可能在针灸期间恰好完成消退周期。乳腺结节还可能与情绪压力、作息紊乱等因素相关,针灸的放松作用间接改善了这些诱因。

乳腺结节患者应定期复查乳腺超声,避免穿戴过紧内衣,保持情绪稳定。若结节再次出现或增大,需及时就医明确性质。

袁晓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带状疱疹针灸穴位?

带状疱疹针灸治疗可选取阿是穴、夹脊穴、足三里等穴位。

带状疱疹多因肝胆湿热或脾虚湿盛导致,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经络调节气血。阿是穴位于皮损局部,直接缓解疼痛和促进疱疹消退。夹脊穴分布于脊柱两侧,可疏通督脉及膀胱经气血,减轻神经炎症反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能健脾化湿、增强免疫力。操作时以毫针浅刺或围刺为主,配合电针加强镇痛效果。急性期每日治疗,缓解后可隔日一次。部分患者需联合火针点刺疱疹周围以排毒泄热。

治疗期间避免抓挠皮损,饮食宜选择绿豆、冬瓜等清热利湿食物,保证充足休息。

陈腊梅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宝宝咳嗽推拿怎么做?

宝宝咳嗽可通过推拿手法缓解,常用方法有清肺经、揉膻中、运内八卦、推揉肺俞、分推肩胛骨。推拿前需确认咳嗽无严重感染或器质性疾病,操作时注意力度温和。

1、清肺经

用拇指指腹从无名指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频率每分钟200次左右。该手法有助于宣肺清热,适用于风热咳嗽或痰黄黏稠的情况。操作时需保持手指润滑,避免摩擦皮肤。咳嗽伴随发热时配合退六腑手法效果更佳。

2、揉膻中

以中指指腹按揉两乳头连线中点处的膻中穴,顺时针揉动100次。此手法能宽胸理气,对痰多壅塞引起的咳嗽有明显缓解作用。夜间咳嗽加重时可配合揉天突穴。注意避开宝宝进食后1小时内操作。

3、运内八卦

用拇指螺纹面在掌心内八卦穴做环形推动,左右各50圈。该手法能健脾化痰,适合反复咳嗽、痰白清稀的宝宝。操作时可用爽身粉减少摩擦,若宝宝手掌有湿疹应暂停使用此法。

4、推揉肺俞

双手拇指同时按揉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的肺俞穴,配合向上推脊柱两侧肌肉。每次操作3分钟,能增强肺气宣发功能。风寒咳嗽可配合捏脊疗法,但皮肤破损或发热超过38.5℃时禁用。

5、分推肩胛骨

双手拇指从大椎穴沿肩胛骨内侧缘分推至肩胛下角,重复50次。该手法特别适合百日咳样痉挛性咳嗽,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推拿后建议饮用温水,避免冷空气刺激呼吸道。

小儿推拿需在温暖环境中进行,每日1次连续3天观察效果。咳嗽期间保持空气湿润,睡眠时抬高头部。若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持续高热或咳嗽超过1周无改善,应立即停止推拿并就医。母乳喂养的母亲应减少食用海鲜、坚果等易致敏食物,6个月以上宝宝可适量饮用梨水润肺。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小儿推拿的补泻法有哪些?

小儿推拿的补泻法主要有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清法和调法五种基本手法。

一、补法

补法适用于体质虚弱或脏腑功能低下的患儿,通过轻柔缓慢的推拿手法刺激特定穴位,如补脾经可健脾益气,操作时用拇指螺纹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补法能增强机体功能,改善食欲不振、发育迟缓等症状,需注意手法力度宜轻不宜重,频率约每分钟80-100次。

二、泻法

泻法主要用于实证热证,如食积发热或便秘,通过快速有力的手法疏泄病邪。典型操作如清大肠经,用拇指从虎口沿食指桡侧向指尖方向直推,力度较重频率约每分钟120-150次。泻法实施时需观察患儿反应,中病即止避免过度消耗正气,急性症状缓解后应转为调和手法。

三、平补平泻法

该法兼具补泻特性,适用于虚实夹杂证,如反复感冒的患儿。操作时先补后泻或补泻交替,如推三关穴时先向心推9次补法,再离心推6次泻法。手法力度和频率取补泻中间值,能调节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而不伤正气,是临床最常用的调和性手法。

四、清法

清法专用于热证,通过特定线路的直推手法清热解表,如清天河水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手法要求平稳均匀,力度介于补泻之间,频率约每分钟100-120次,能有效退热但不易引邪入里。实施时需配合介质如爽身粉减少皮肤摩擦,操作后要让患儿多饮水促进代谢。

五、调法

调法侧重整体调理,通过复合手法平衡气血,如运八卦采用环形推摩腹部。手法需根据患儿体质动态调整补泻比例,如脾虚者增加顺时针摩腹时间。调法常作为推拿收尾手法,能巩固疗效并减少不适反应,操作时间较其他手法更长,通常持续5-8分钟。

实施小儿推拿补泻法前需准确辨证,不同年龄患儿手法力度和操作时间需调整。新生儿每次推拿不超过10分钟,幼儿可延长至15分钟。推拿介质宜选用天然爽身粉或橄榄油,操作后注意保暖避风。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系统推拿疗程,配合饮食调理如山药粥健脾、白萝卜水消食,避免空腹或饭后立即推拿。日常可教会家长简单的补脾经、摩腹等保健手法,但发热、皮肤破损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热门标签

低钠血症 骨样骨瘤 两性畸形 声带息肉 鼻中隔溃疡 后天性白发 肩锁关节脱位 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化脓性乳突炎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