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全科

脚跟脱皮,有四五年了,一到夏季的时候就开始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胫腓骨骨折后后脚跟痛是怎么回事?

胫腓骨骨折后后脚跟痛可能与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应力改变、跟腱炎、足底筋膜炎、创伤性关节炎或神经压迫等因素有关。可通过制动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或手术干预等方式缓解。

1、应力改变

骨折愈合过程中下肢力线调整可能导致足跟受力不均。胫腓骨骨折后患肢长期制动或负重习惯改变,跟骨承受异常应力,引发局部无菌性炎症。表现为行走或站立时后跟刺痛,休息后减轻。建议使用足弓支撑垫分散压力,配合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2、跟腱炎

骨折后长期制动易导致跟腱挛缩,恢复活动时跟腱反复牵拉引发炎症。可能与康复训练强度过大或踝关节活动度不足有关,典型症状为晨起跟腱僵硬、足跟后方压痛。可通过超声波治疗缓解炎症,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凝胶局部涂抹。

3、足底筋膜炎

骨折后步态代偿性改变可能过度牵拉足底筋膜。足弓结构异常使筋膜起点处跟骨结节产生微小撕裂,表现为起步时剧烈刺痛,活动后缓解。建议夜间穿戴足底筋膜支具,选择具有缓冲功能的矫形鞋垫。

4、创伤性关节炎

骨折累及踝关节或距下关节时可能继发关节面损伤。关节软骨磨损导致活动时跟骨撞击痛,伴随关节肿胀和活动受限。需通过X线或MRI明确诊断,急性期可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严重者需关节镜清理术。

5、神经压迫

骨折愈合期骨痂形成或软组织瘢痕可能压迫胫神经跟骨支。表现为足跟灼痛或麻木感,夜间症状加重。神经电生理检查可确诊,轻度压迫可通过甲钴胺片营养神经,严重者需手术松解。

康复期间应避免过早完全负重,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每日进行踝泵运动预防肌腱粘连,睡眠时抬高患肢减轻肿胀。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如牛奶、西蓝花等。若疼痛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红肿发热,需及时复查排除感染或骨不连。定期随访评估骨折愈合进度,根据康复师指导调整训练方案。

王亮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脚跟疼能用红花油治疗吗?

脚跟疼一般可以使用红花油缓解症状,但需排除骨折、感染等特殊情况。红花油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肌肉劳损或轻度软组织损伤引起的脚跟疼痛。

红花油主要成分为红花、丁香罗勒油、水杨酸甲酯等,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因长时间行走、运动过度或足底筋膜炎导致的脚跟疼痛。使用时将适量药油涂抹于疼痛部位,轻柔按摩至吸收,每日重复进行。需注意皮肤破损处禁用,过敏体质者使用前应做小面积测试。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若脚跟疼痛伴随明显肿胀、皮肤发红发热或持续加重,可能提示跟骨骨刺、跟腱炎等疾病,此时单独使用红花油效果有限。外伤后出现的剧烈疼痛需警惕跟骨骨折,盲目揉搓可能加重损伤。糖尿病患者出现足跟疼痛时,应优先排查神经病变或感染。

日常可配合穿软底鞋、足弓支撑垫减轻足部压力,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疼痛持续超过一周或影响正常活动时,建议及时至骨科或足踝外科就诊,通过X光、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急性期可采用冰敷缓解肿胀,慢性疼痛可尝试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王亮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脚跟筋膜炎疼痛中医针刺有效吗??

脚跟筋膜炎疼痛中医针刺通常有效。脚跟筋膜炎多由足底筋膜反复牵拉损伤引起,中医针刺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缓解局部炎症,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中医针刺治疗脚跟筋膜炎主要选取足跟部及下肢相关穴位,如太溪、昆仑、承山等。针刺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筋膜粘连和水肿,对轻中度疼痛改善较明显。部分患者配合艾灸或电针可增强效果,治疗周期一般为5-10次。需注意针刺需由专业中医师操作,避免损伤神经血管。

若脚跟筋膜炎伴随骨刺形成或筋膜严重钙化,单纯针刺效果可能有限。此类患者可能出现持续刺痛、晨僵超过30分钟等症状,需结合体外冲击波或局部封闭治疗。外伤导致的急性足底筋膜撕裂则不适合立即针刺。

脚跟筋膜炎患者日常应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选择足弓支撑良好的鞋子,可进行足底筋膜拉伸训练。超重者需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荷。若针刺治疗2-3周后疼痛无缓解,建议完善影像学检查排除跟骨应力性骨折等病变。

王亮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脚跟骨折后踝骨用力就疼痛怎么办?

脚跟骨折后踝骨用力就疼痛可通过制动休息、冷敷热敷、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脚跟骨折后疼痛可能与骨折未完全愈合、软组织损伤、炎症反应、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因素有关。

1、制动休息

骨折后过早负重可能导致骨折端移位或延迟愈合。建议使用拐杖或支具辅助行走,避免患肢直接受力。睡眠时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肿胀。日常活动需控制在无痛范围内,避免跑跳等剧烈动作。若疼痛持续加重,应及时复查X线排除骨折不愈合。

2、冷敷热敷

急性期48小时内可采用冰袋冷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能有效减轻肿胀和炎症反应。慢性期可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使用40℃左右热毛巾每日敷3-4次。注意皮肤感觉异常者需防止烫伤,糖尿病患者慎用温度过高热敷。

3、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可缓解炎症性疼痛。骨质疏松患者可配合碳酸钙D3片促进骨愈合。严重疼痛可短期使用氨酚羟考酮片,但需警惕成瘾性。外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涂抹患处也能减轻局部症状。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物理治疗

骨折愈合后期可进行超声波治疗促进骨痂形成,脉冲电磁场治疗改善局部微循环。康复阶段采用踝泵运动预防关节僵硬,逐步增加踝关节活动度训练。水中步行训练能减少负重压力,红外线照射有助于缓解肌肉痉挛。治疗频次一般为每周3-5次。

5、手术治疗

对于骨折移位明显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能需行跟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严重创伤性关节炎可考虑踝关节融合术。术后需配合渐进性负重训练,使用足弓垫改善步态。手术适应证需由骨科医生评估,术后康复期通常需要3-6个月。

脚跟骨折恢复期间应保证每日摄入800-1000mg钙质,适量补充维生素D3。可选择牛奶、豆腐、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钙质的食物。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初期以非负重训练为主,6-8周后根据愈合情况逐步增加负重。穿着具有足弓支撑的软底鞋,避免长时间站立。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进度,出现异常疼痛或肿胀加剧需及时就医。

王亮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孩子一到夏天手脚就脱皮怎么回事?

孩子一到夏天手脚就脱皮可能与季节性干燥、汗疱疹、真菌感染、维生素缺乏、接触性皮炎等因素有关。可通过加强保湿、抗真菌治疗、补充营养、避免刺激物等方式改善。

1、季节性干燥

夏季高温加速皮肤水分蒸发,儿童手足角质层较薄更易脱水脱屑。表现为片状细小皮屑脱落,无红肿瘙痒。建议每日涂抹含尿素或凡士林的润肤霜,避免频繁使用碱性肥皂。外出时可穿戴棉质手套袜子减少摩擦。

2、汗疱疹

汗液滞留导致表皮内水疱破裂形成环状脱皮,好发于手指侧缘和掌心。可能与多汗症或过敏体质有关,常伴轻微灼热感。家长需保持孩子手足干爽,急性期用3%硼酸溶液湿敷,严重时遵医嘱使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

3、真菌感染

红色毛癣菌感染引发边缘清晰的鳞屑斑块,伴有瘙痒或皲裂。夏季湿热环境易滋生真菌,可通过接触传染。家长应单独准备儿童毛巾,确诊后需按疗程使用联苯苄唑乳膏或特比萘芬喷雾剂,症状消退后继续用药1-2周防复发。

4、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A或B族缺乏会导致皮肤角化异常,表现为手足对称性脱屑。长期挑食或胃肠吸收障碍的儿童更易发生。建议增加胡萝卜、鸡蛋、全谷物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AD滴剂或复合维生素B片。

5、接触性皮炎

沙土、劣质塑料玩具或洗涤剂中的化学物质可能刺激皮肤屏障,引发局部红斑脱屑。家长需排查孩子接触的过敏原,发作期用生理盐水清洁后涂抹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避免抓挠继发感染。

夏季应给孩子穿着透气棉袜和凉鞋,每日用温水清洁手足后及时擦干。观察是否伴随发热、脓疱等异常症状,反复脱皮或面积扩大需就诊皮肤科。饮食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深色蔬菜,以及含维生素E的坚果类食物,帮助皮肤修复能力。避免长时间浸泡游泳池含氯水质,游玩后及时冲洗并涂抹保湿剂。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热门标签

肩周炎 扭转痉挛 桡骨骨折 神经纤维瘤 颅内压增高 缺铁性贫血 肌红蛋白血症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 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