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骨科 > 脊柱外科 >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穴位注射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消气穴是哪个穴位?

消气穴通常指太冲穴,具有疏肝理气、缓解情绪的作用。按摩太冲穴有助于改善肝气郁结引起的烦躁易怒、胸胁胀痛等症状,配合合谷穴、内关穴、膻中穴、期门穴等穴位效果更佳。

1、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属足厥阴肝经。该穴位是疏解肝气郁滞的核心穴位,通过按压或艾灸可调节肝脏功能,缓解因情绪波动导致的头痛、目赤、失眠等症状。按摩时用拇指指腹垂直向下按压,以局部酸胀感为宜。

2、合谷穴

合谷穴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偏食指侧,属手阳明大肠经。此穴位与太冲穴合称四关穴,配合使用可增强行气活血功效,对情绪紧张伴随的胃肠不适、牙痛等症状有协同缓解作用。按摩时建议采用点按结合揉动的手法。

3、内关穴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属手厥阴心包经。该穴位能宁心安神,特别适合情绪激动时出现的心悸、胸闷症状。日常可用拇指持续按压3-5分钟,配合深呼吸效果更显著。

4、膻中穴

膻中穴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中点,属任脉。作为气会之穴,对情志不畅引起的胸闷气短、呃逆等症状有直接调节作用。可采用掌根轻柔推擦或艾条悬灸法刺激该穴位。

5、期门穴

期门穴在胸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属足厥阴肝经。作为肝之募穴,与太冲穴协同可增强疏肝解郁效果,尤其适合长期情绪压抑者。刺激时应注意力度适度,避免损伤肋间组织。

穴位按摩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孕妇及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者慎用。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配合百合、玫瑰花等具有安神作用的药食同源食材调理。若情绪问题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躯体化症状,建议及时至中医科或心理科就诊,必要时结合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干预。

陈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类风湿性关节炎针灸穴位?

类风湿性关节炎可通过针灸足三里、合谷、阳陵泉、曲池、肾俞等穴位缓解症状。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结合药物和康复训练综合干预。

1、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是调理脾胃、增强免疫力的要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针灸此穴可改善关节肿胀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该穴位对胃肠功能紊乱伴随的关节症状尤为适用,但皮肤感染或严重骨质疏松者需慎用。

2、合谷

合谷穴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具有镇痛消炎作用。针灸该穴位能缓解手指关节晨僵和变形,调节全身气血运行。孕妇及血压异常患者应避免强刺激,需配合大椎等穴位协同治疗。

3、阳陵泉

阳陵泉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主治筋骨痿痹。针对膝关节肿胀变形症状,深刺此穴可松解筋膜粘连,改善活动受限。急性发作期宜采用温针灸法,配合膝眼等局部穴位效果更佳。

4、曲池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擅长清热祛湿。对肘关节红肿热痛症状,针灸该穴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滑膜增生。操作时需避开尺神经,与手三里穴交替使用可延长疗效持续时间。

5、肾俞

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两横指处,适用于病程较久的患者。长期针灸此穴能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延缓关节骨质破坏。建议配合艾灸加强温补效果,阴虚火旺者需调整刺激强度。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除针灸外,应注意关节保暖避免受凉,每日进行适度关节活动度训练如握拳、踝泵运动。饮食宜选择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核桃等食物,限制高嘌呤饮食。急性期需遵医嘱使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抗风湿药物,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出现关节畸形或功能丧失时需考虑滑膜切除或关节置换手术。

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面瘫针灸什么穴位?

面瘫针灸治疗常用穴位有攒竹、阳白、四白、颧髎、地仓等。面瘫通常由病毒感染、受凉等因素引起,表现为口眼歪斜、闭眼困难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

1、攒竹

攒竹位于眉头凹陷处,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穴位。针刺攒竹可疏通局部气血,改善眼睑闭合不全症状。该穴位常与阳白配伍使用,适用于额肌无力的面瘫患者。操作时需注意避开血管,采用平刺法进针。

2、阳白

阳白在前额部,瞳孔直上眉上1寸处。该穴位属足少阳胆经,主治前额皱纹消失、抬眉困难等症状。针刺阳白可促进额肌功能恢复,常配合攒竹、太阳等穴位使用。治疗时宜采用斜刺法,深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3、四白

四白位于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处,属足阳明胃经。该穴位主治下眼睑松弛、流泪等症状。针刺四白能改善眶下神经功能,常与颧髎、地仓配伍。操作时需注意进针角度,避免刺伤眼球。

4、颧髎

颧髎在面部颧骨下缘凹陷处,属手太阳小肠经。该穴位主治面颊肌肉麻痹、鼻唇沟变浅等症状。针刺颧髎可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常配合下关、颊车使用。治疗时采用斜刺法,避免深刺损伤深层组织。

5、地仓

地仓位于口角外侧旁开0.4寸处,属足阳明胃经。该穴位主治口角下垂、流涎等症状。针刺地仓可调节口轮匝肌功能,常与颊车、合谷配伍。操作时采用平刺法向颊车方向透刺,增强刺激效果。

面瘫患者除针灸治疗外,需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冷风直吹。可配合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日进行面部肌肉按摩,从下颌向耳前、从口角向耳前轻柔推按。饮食宜选择易咀嚼的软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若出现眼睛闭合不全,需使用眼药水防止角膜干燥。治疗期间保持良好心态,遵医嘱定期复查,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可获得较好恢复效果。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呼吸科

胃三穴是哪三个穴位?

胃三穴通常指中脘穴、足三里穴和内关穴,这三个穴位常用于缓解胃部不适。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四寸处,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三寸,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两寸。刺激这些穴位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操作。

1、中脘穴

中脘穴是任脉上的重要穴位,定位在腹部正中线脐上四寸处。该穴位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胃痛、腹胀、呕吐等胃肠疾病。临床可通过针刺、艾灸或指压等方式刺激此穴,但孕妇及腹部手术史者需谨慎操作。配合足三里穴使用可增强调理胃肠功能的效果。

2、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三寸。此穴被称为强壮要穴,既能调理脾胃功能,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适用于胃痛、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对慢性胃炎患者尤为适宜。日常可用拇指按压或艾条温灸,但局部皮肤破损时应避免刺激。与中脘穴协同使用能更好发挥健脾胃作用。

3、内关穴

内关穴归属手厥阴心包经,定位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两寸。该穴位具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的双重功效,对胃痛伴随恶心呕吐、晕车等症状效果显著。刺激方法包括指压、腕带按压或针灸,但需注意力度适度以免损伤正中神经。与前述两穴配合可形成完整的胃肠调理穴位组合。

胃三穴的联合使用需根据具体症状调整刺激强度和顺序。日常保健可采用温和的指压按摩,每穴按压3-5分钟,以局部酸胀感为度。急性胃痛发作时可增加按压频率,但持续性疼痛应及时就医。注意穴位刺激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严重胃肠疾病患者应配合规范诊疗。操作前后保持手部清洁,避免在过饱或空腹时进行穴位刺激。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哪个穴位治疗癫痫?

治疗癫痫可刺激百会穴、风池穴、合谷穴、太冲穴、涌泉穴等穴位。癫痫发作与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关,中医认为与肝风内动、痰浊蒙窍等因素相关,穴位刺激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一、百会穴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属于督脉要穴。刺激该穴位有助于醒脑开窍、平息肝风,对癫痫发作时的意识障碍有缓解作用。临床常配合电针或艾灸治疗,但需避免在发作期强行刺激。

二、风池穴

风池穴在枕骨下方两侧凹陷处,属足少阳胆经。该穴位能疏风清热、镇静安神,适用于肝阳上亢型癫痫。针刺时可配合颈夹脊穴增强效果,但需注意深度避免伤及椎动脉。

三、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属手阳明大肠经。具有通络镇痉功效,对癫痫部分性发作的肢体抽搐有调节作用。常与太冲穴组成开四关配穴法,孕妇禁用该穴位刺激。

四、太冲穴

太冲穴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为足厥阴肝经原穴。主治肝风内动引起的癫痫,能平肝息风、疏肝解郁。临床多采用毫针泻法,配合中药敷贴效果更佳。

五、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处,属足少阴肾经。通过引火归元作用治疗阴虚阳亢型癫痫,常采用吴茱萸研末醋调敷贴。该穴位刺激需避开皮肤破损处,糖尿病患者慎用。

癫痫患者除穴位治疗外,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酒等诱发因素。饮食宜清淡,适当增加富含镁元素的食物如南瓜籽、菠菜。发作期间需防止舌咬伤和跌倒,记录发作时长与表现供医生参考。所有治疗均需在神经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停用抗癫痫药物。定期复查脑电图评估病情,合并焦虑抑郁情绪时可配合心理疏导。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热门标签

蛔虫病 间皮瘤 铝尘肺 神游症 髌骨脱位 扁平黄色瘤 腹膜后血肿 急性糜烂性胃炎 输卵管卵巢脓肿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