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血液科 >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该如何调理饮食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血象特点有哪些?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象特点主要有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等综合征。

1、全血细胞减少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均明显低于正常值。红细胞计数常低于2.0×10^12/L,白细胞计数多低于2.0×10^9/L,血小板计数常低于20×10^9/L。这种全血细胞减少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缺陷所致,导致造血功能全面衰竭。

2、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

网织红细胞是反映骨髓红细胞生成活性的重要指标。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网织红细胞计数常低于0.5%,绝对值低于15×10^9/L。网织红细胞减少表明骨髓红细胞系造血功能严重受损,新生红细胞生成明显不足。

3、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低于0.5×10^9/L,严重者可低于0.2×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患者易发生各种感染,是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4、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

血小板计数常低于20×10^9/L,严重者可低于10×10^9/L。血小板减少导致患者出现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程度与出血风险直接相关。

5、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血红蛋白浓度常低于60g/L,患者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贫血症状。贫血程度与骨髓红细胞系造血功能衰竭程度相关。由于全血细胞减少,贫血通常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饮食应选择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肉、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感染。居住环境应通风良好,定期消毒。避免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和放射线。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骨髓检查。出现发热、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心理上要保持乐观,积极配合治疗。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的特点有哪些?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的特点主要有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粒红两系明显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非造血细胞增多、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该病属于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

1. 骨髓增生减低

骨髓增生程度通常表现为重度减低,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显著减少,骨髓小粒中造血细胞面积不足正常值的30%。镜下可见脂肪细胞填充骨髓腔,造血组织被脂肪组织替代,造血岛稀疏或消失。这种改变与造血干细胞损伤导致增殖分化障碍有关。

2. 粒红两系减少

粒细胞系和红细胞系前体细胞明显减少,原始及早幼阶段细胞罕见。粒细胞系成熟停滞,中晚幼粒细胞比例倒置。红细胞系可见幼红细胞减少,成熟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这种全血细胞减少现象是造血微环境破坏的典型表现。

3. 淋巴细胞增多

骨髓中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可达60%以上,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这种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是由于造血细胞减少导致的假性增高现象,并非真正的淋巴细胞增殖。部分病例可伴有浆细胞、网状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

4. 非造血细胞增多

骨髓中可见脂肪细胞、网状纤维、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成分增生。部分病例骨髓活检可见间质水肿、出血及纤维组织增生。这些改变反映骨髓造血微环境严重受损,与造血生长因子分泌异常相关。

5. 巨核细胞缺乏

骨髓涂片多部位检查均难以发现巨核细胞,或仅见零星退化型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数量减少与血小板生成素受体功能异常有关,是导致外周血小板严重减少的主要原因。此特点可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相鉴别。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外伤导致出血。饮食应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软食,如鱼肉泥、蒸蛋羹、西蓝花糊等,避免过硬食物损伤口腔黏膜。注意保持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轻柔刷牙。居住环境需定期消毒,减少感染风险。出现发热、出血倾向加重等情况时需立即就医。治疗期间须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血常规及骨髓象评估疗效。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怎么回事?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以骨髓中红系造血衰竭为特征的血液系统疾病。

该病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异常、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遗传因素中,部分患儿存在先天性基因缺陷,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免疫异常时,机体产生针对红系祖细胞的自身抗体,抑制红细胞生成。病毒感染如细小病毒B19感染可直接破坏红系前体细胞,引发急性造血停滞。疾病确诊需结合骨髓穿刺检查,可见红系细胞显著减少或缺失,而粒系和巨核系造血正常。

患儿日常需避免感染,定期监测血常规,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做哪些检查?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进行骨髓穿刺、血常规、基因检测等检查。

骨髓穿刺是诊断该病的关键检查,通过抽取骨髓液分析红细胞系增生情况,可明确是否存在红系前体细胞减少或缺失。血常规检查可发现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计数显著降低,而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通常正常。基因检测有助于识别遗传性病因,如DBA1或DBA2基因突变。部分患者还需进行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测定,评估外源性EPO治疗的可能性。

日常需避免感染,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变化。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吗?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否严重需根据病情程度判断,轻度患者可能仅需定期观察,重度患者可能出现致命性感染或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严重程度主要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程度、血细胞减少速度、是否合并感染或出血等因素有关。

1、轻度患者

部分患者表现为慢性病程,仅出现轻度贫血、易疲劳等症状。这类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下降缓慢,骨髓中仍保留部分造血功能。通过避免感染、预防出血等保守治疗,部分患者可长期保持病情稳定。但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和骨髓象变化,警惕病情进展。

2、中度患者

当血红蛋白持续低于60g/L,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时,患者可能出现自发性出血倾向。这类患者需要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环孢素软胶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同时需要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支持治疗,预防严重并发症发生。

3、重度患者

极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低于0.5×10^9/L,随时可能发生败血症等严重感染。这类患者需要立即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前需采取严格隔离措施。未及时治疗的患者死亡率较高,主要死因为颅内出血或重症感染。

4、特殊人群

儿童患者病情进展往往比成人更快,对免疫抑制治疗反应较好。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输血治疗时需警惕循环超负荷。妊娠期患者可能出现病情急剧恶化,需要多学科协作制定治疗方案。

5、预后因素

发病年龄小、淋巴细胞比例高、染色体正常的患者预后较好。合并严重感染、出现克隆性演变的患者预后较差。规范治疗后,约三分之二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但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日常需保持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避免牙龈出血。饮食应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食物,避免过硬过热食物损伤消化道黏膜。居住环境需定期消毒,流感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所有治疗药物均需在血液科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建议每1-3个月复查血常规,每年进行骨髓检查评估病情变化。

陈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热门标签

头癣 鼻囊肿 结肠憩室 克罗恩病 尿道下裂 食管破裂 急性泪腺炎 非特异性尿道炎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