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亚急性心内膜炎血培养标本采血量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成人失血量达到多少毫升时即可出现休克表现?

成人失血量达到800-1500毫升时即可出现休克表现,具体失血量与个体体质、失血速度等因素有关。

失血量在800-1200毫升时,患者可能出现心率加快、皮肤湿冷、烦躁不安等早期休克表现。此时血压可能暂时维持正常或轻微下降,但组织灌注已开始不足。这种情况常见于外伤后缓慢出血或手术中可控性出血,需立即补充血容量并查找出血源。

失血量超过1200毫升时,休克症状会显著加重,表现为意识模糊、血压明显下降、尿量减少等。快速失血如动脉破裂时,失血量达1000毫升即可引发严重休克。失血量达1500毫升以上可能危及生命,需紧急输血及手术止血。老年或贫血患者对失血耐受更差,休克阈值可能下移至600-800毫升。

出现休克表现时应立即平卧并抬高下肢,避免随意搬动患者。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在专业人员到达前可尝试压迫止血点。休克恢复后仍需监测血红蛋白水平,遵医嘱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等,并增加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摄入。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剖腹产出血量一般多少?

剖腹产出血量一般在500-1000毫升,具体与手术方式、子宫收缩情况及个体差异有关。

剖腹产术中出血量主要受胎盘剥离面积、子宫切口缝合技术及产妇凝血功能影响。正常分娩时胎盘剥离面血管开放会导致生理性失血,而手术创伤会额外增加出血量。若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或存在胎盘粘连,出血量可能接近上限值。部分产妇因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并发症,术中需采取宫腔填塞或血管结扎等措施控制出血。医生会通过监测血红蛋白变化、血压及尿量评估失血程度,必要时可输注红细胞悬液纠正贫血。

术后需密切观察恶露量及颜色变化,避免剧烈活动促进伤口愈合,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应及时复查。

张向宁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甲亢吗 亚急性甲状腺炎和甲亢有四个区别?

亚急性甲状腺炎不是甲亢,两者在病因、病程、症状和治疗上存在明显差异。亚急性甲状腺炎通常由病毒感染有关,甲亢则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亚急性甲状腺炎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发热和甲状腺区域压痛,病程具有自限性,多数患者在数周至数月内自行恢复。甲亢则会出现心悸、体重下降、多汗和手抖等症状,病程较长且需要长期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在急性期可能出现一过性甲状腺功能亢进,但甲状腺激素水平会随着炎症消退而恢复正常。甲亢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持续升高,需要通过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干预。

日常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检查甲状腺功能。

何海贤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血培养是查什么的?

血培养主要用于检测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是诊断败血症、菌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的关键检查手段。

血培养通过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置于专用培养瓶中,利用自动化仪器监测微生物生长情况。当血液中存在病原体时,培养系统会检测到代谢产物变化并发出阳性信号。常见检测目标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对于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不明原因发热、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发热等情况,血培养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为提高检出率,通常需在不同部位采集2-4套血培养,每套包含需氧瓶和厌氧瓶。采血时机建议在寒战或发热初期、使用抗生素前。采血过程需严格消毒皮肤避免污染,采血量成人每瓶8-10毫升,儿童1-5毫升。阳性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判断是否为真实感染,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可能。血培养结合药敏试验可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精准指导。

进行血培养前应避免擅自使用抗生素,采血后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若出现寒战高热等感染症状加重,或采血部位红肿疼痛,应及时就医复查。日常需注意手卫生、避免皮肤破损,免疫力低下者应减少人群密集场所暴露。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血培养能查出什么病?

血培养主要用于检测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可辅助诊断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化脓性骨髓炎等疾病。血培养能查出的疾病主要有细菌性感染、真菌性感染、部分寄生虫感染及特定病毒感染。

1、细菌性感染

血培养对细菌性感染的诊断价值最高,常见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患者可能出现寒战、高热、皮肤瘀点等症状;链球菌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多伴随心脏杂音、栓塞表现。实验室检出细菌后需结合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

2、真菌性感染

念珠菌血症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表现为持续发热且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血培养可分离出白色念珠菌等病原体。确诊后需使用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伏立康唑片等抗真菌药物,同时需排查导管相关性感染等诱因。

3、寄生虫感染

疟原虫、巴贝斯虫等血液寄生虫可通过特殊培养法检出。疟疾患者呈现周期性发热、贫血,血涂片可见环状体,治疗需用青蒿琥酯片、磷酸氯喹片等抗疟药。布氏杆菌病则需延长培养时间,确诊后联合多西环素胶囊、利福平胶囊治疗。

4、特定病毒感染

部分实验室可通过病毒培养技术检测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但临床更常用PCR检测。病毒性出血热患者血液具有传染性,需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操作,确诊后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5、感染灶不明发热

对于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血培养能帮助明确25%的感染源。培养阳性时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寻找原发感染灶,如肺部CT排查肺炎、超声心动图排查心内膜炎。阴性结果需考虑非感染性疾病可能。

进行血培养前应规范消毒皮肤避免污染,抗生素使用可能降低检出率。采血后需将培养瓶及时送检,必要时重复多次采样。日常需观察体温变化,出现寒战、高热等表现时及时就医,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荷。保持饮食清淡,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有助于感染恢复。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脑疝 胆囊息肉 法布里病 黄斑前膜 皮样囊肿 恶性葡萄胎 女性尖锐湿疣 焦油性黑变病 颈外静脉损伤 多囊卵巢综合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