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儿科其他 > 小儿外科

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为什么会持续高烧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小儿血常规能检查疱疹性咽峡炎吗?

小儿血常规不能直接诊断疱疹性咽峡炎,但可作为辅助检查手段帮助评估病情。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咽拭子病毒检测。

血常规检查可反映患儿是否存在病毒感染迹象,如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等。部分患儿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但这些表现缺乏特异性,无法与其他病毒感染区分。疱疹性咽峡炎的典型表现为咽部散在灰白色疱疹,伴高热、拒食等症状,临床医生通常根据特征性体征即可初步诊断。

当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或血常规显示异常指标时,需警惕合并细菌感染或其他并发症。此时血常规能帮助判断是否需加用抗生素治疗。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病情复杂的患儿,可能需进行更全面的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建议家长在患儿出现发热、咽痛症状时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临床表现综合判断。确诊疱疹性咽峡炎后需注意隔离防护,保持口腔清洁,给予流质饮食。若血常规提示合并细菌感染,应严格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避免自行用药。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可以用干扰素吗?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可以遵医嘱使用干扰素。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咽部疱疹、发热等症状,干扰素具有抗病毒作用,但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干扰素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发挥治疗作用,适用于病情较重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临床常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或注射剂,可局部作用于咽部黏膜或全身给药。使用期间需监测患儿体温、精神状态及咽部症状变化,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短暂低热、乏力等反应,通常无需特殊处理。

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需综合干预。轻症患儿以对症支持为主,如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开喉剑喷雾剂缓解咽痛。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漱口,婴幼儿可饮用凉开水减轻不适。饮食选择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果汁,避免辛辣刺激。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尿量、活动度等脱水征兆,若出现拒食、嗜睡等症状应及时复诊。

预防重点在于切断传播途径。患儿餐具、玩具应单独消毒,避免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流行季节减少公共场所暴露,养成勤洗手习惯。干扰素作为处方药物,家长不可自行购买使用,须严格遵循儿科医生的剂量和疗程指导,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会复发吗?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可能会复发,但复发概率较低。该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多数患儿康复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若免疫力下降或接触新病毒株仍可能再次感染。

疱疹性咽峡炎复发多见于免疫功能未完全成熟的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或飞沫传播,幼儿园等集体环境易造成交叉感染。部分患儿因护理不当导致口腔黏膜反复受损,也可能增加复发风险。临床表现为咽部疱疹、发热、拒食等症状,与初次感染相似,但复发时症状通常较轻微,病程较短。

极少数患儿可能因先天性免疫缺陷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反复感染。这类情况需排查基础疾病,如慢性肉芽肿病、选择性IgA缺乏症等。若一年内发作超过3次,或伴随持续淋巴结肿大、生长发育迟缓,应及时就医评估免疫功能。

预防复发需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刺激性饮食,加强手卫生。流行季节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患儿用品应单独消毒。若出现复发迹象,家长可给予温凉流质食物缓解咽痛,并监测体温变化。症状加重或持续不退需及时儿科就诊,避免自行使用抗病毒药物。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无法进食怎么办?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无法进食可通过少量多次喂食流质食物、局部镇痛处理及就医治疗缓解。

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患儿口腔咽部出现疱疹或溃疡时,疼痛会导致拒食。此时可将牛奶、米汤等常温流质食物分多次喂食,避免使用吸管增加口腔负压刺激溃疡。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利多卡因凝胶局部涂抹,或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缓解症状。若持续无法进食超过24小时,可能引发脱水或电解质紊乱,需及时就医通过静脉补液维持营养。疾病急性期通常持续3-5天,期间注意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后可用生理盐水轻柔漱口。

患病期间避免喂食酸性、坚硬或过烫食物,选择富含优质蛋白的蛋羹、豆浆等食物有助于黏膜修复。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的鉴别诊断?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可通过疱疹分布位置、病原体类型及伴随症状进行鉴别诊断。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或肠道病毒71型引起,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或皮疹;疱疹性咽峡炎多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疱疹集中于咽峡部,通常不累及四肢。

1、疱疹分布差异

手足口病的疱疹或皮疹可同时出现在手掌、足底、臀部及口腔黏膜,呈离心性分布;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局限于咽峡部,如软腭、悬雍垂、扁桃体周围,四肢无皮疹。两者均可能伴随口腔疼痛,但手足口病的皮肤病变更广泛。

2、病原体类型

手足口病以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为主,少数由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1-10型、16型或22型感染导致。病毒类型差异可通过咽拭子PCR检测进一步明确。

3、伴随症状

手足口病患儿可能出现低热、食欲减退,重症者可并发脑炎、肺水肿;疱疹性咽峡炎以突发高热、咽痛为主,罕见神经系统或心肺并发症。两者均需警惕脱水风险,但手足口病需更密切监测重症表现。

4、病程进展

手足口病皮疹通常在发病后1-2天出现,持续3-7天消退;疱疹性咽峡炎的咽部疱疹多在发热后24小时内显现,2-3天后破溃形成溃疡,病程约1周。两者均具有自限性,但疱疹性咽峡炎发热症状更急骤。

5、传染性管理

两者均通过粪-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手足口病传染性更强且易引起暴发流行。隔离期建议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退热后传染性显著降低。接触者需加强手卫生与环境消毒。

家长发现儿童出现口腔疱疹或皮疹时,应避免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居家护理需保持口腔清洁,选择温凉流质饮食,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创面。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或肢体抖动等表现,须立即复诊。恢复期应补充足够水分,注意休息至症状完全缓解。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热门标签

红眼病 胆囊息肉 窦性停搏 急性喉炎 短肠综合症 帕金森综合征 皮肤利什曼病 膀胱输尿管反流 柯萨奇病毒感染 纹状体黑质变性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