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心理科 > 精神科

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区别是什么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还有什么药能抗精神病吗?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有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阿立哌唑、氨磺必利等。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1、奥氮平

奥氮平属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该药物通过调节多巴胺和5-羟色胺受体发挥作用,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嗜睡、体重增加等。使用期间需定期监测血糖和血脂。

2、利培酮

利培酮适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和维持期治疗,对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有改善作用。该药物可能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和催乳素水平升高,老年患者使用时需谨慎调整剂量。

3、喹硫平

喹硫平对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抑郁发作有治疗作用,镇静作用较强。该药物代谢途径复杂,肝功能异常患者需调整剂量,常见副作用包括头晕、口干等。

4、阿立哌唑

阿立哌唑是多巴胺部分激动剂,对精神分裂症和躁狂发作有效。该药物引起体重增加和代谢异常的风险较低,但可能诱发静坐不能等不良反应。

5、氨磺必利

氨磺必利主要作用于多巴胺D2/D3受体,适用于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该药物需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长期使用可能引起心电图QT间期延长。

抗精神病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治疗期间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饮酒和摄入含咖啡因饮料。定期复诊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出现严重副作用应及时就医。配合心理治疗和社会功能训练可提高治疗效果。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精神病前兆是什么?

精神病前兆主要表现为情绪异常、认知功能下降、行为改变、感知觉障碍及社会功能退化。精神病早期可能由遗传因素、心理应激、脑部损伤、物质滥用或内分泌紊乱等原因引起,需通过心理评估、药物治疗及社会支持等方式干预。

1、情绪异常

早期可能出现持续情绪低落或高涨,无故焦虑、易怒或情感淡漠。部分患者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伴随睡眠障碍或食欲改变。这类表现需与普通情绪波动区分,若持续超过两周且影响生活,建议尽早就诊心理科或精神科。

2、认知功能下降

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逻辑思维混乱是典型表现。患者可能出现语言组织困难、决策能力下降,或产生不符合现实的固执观念。认知功能评估工具如MMSE量表可辅助筛查,脑电图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

3、行为改变

突然出现孤僻退缩、卫生习惯恶化或攻击性行为需警惕。部分患者有重复刻板动作、收藏无用物品等异常行为,严重者可出现自伤或伤人倾向。行为矫正训练联合奥氮平、喹硫平等药物可改善症状。

4、感知觉障碍

幻觉和错觉是核心前兆,常见幻听、幻视或躯体幻觉。患者可能描述听到议论声、看到不存在的人物,或坚信被监视迫害。这类症状与多巴胺系统异常有关,利培酮、阿立哌唑等抗精神病药可调节神经递质。

5、社会功能退化

工作学习能力骤降、人际关系破裂是晚期前兆。患者逐渐丧失社交技能,无法完成基本社会角色任务。家庭干预和社区康复计划能延缓功能衰退,氯氮平适用于难治性病例。

发现疑似前兆时须避免自行用药,应记录症状细节并陪同患者至专业机构评估。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及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调节,家属需学习非暴力沟通技巧。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多数患者通过系统治疗能恢复社会功能。建议每半年进行心理健康筛查,高危人群需监测血清BDNF水平变化。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突然性格大变是精神病吗?

突然性格大变可能是精神疾病的征兆,但也可能由生理因素或环境变化引起。常见原因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脑部病变、重大应激事件、内分泌紊乱等。若伴随幻觉、妄想或社会功能退化,需尽早就诊精神心理科。

1、精神分裂症

该病以思维情感行为分裂为特征,早期可出现性格突变如孤僻多疑。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典型症状包括被害妄想、幻听等。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奥氮平、利培酮等抗精神病药物,配合心理社会康复训练。

2、双相情感障碍

表现为抑郁与躁狂交替发作,躁狂期可能出现性格反转如异常亢奋。发病与生物节律紊乱相关,需通过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钠控制症状,认知行为疗法可减少复发。

3、脑部器质病变

脑肿瘤、外伤或退行性病变损伤前额叶时,可能引发人格改变。需通过头颅CT或MRI明确病因,针对原发病采取手术或营养神经治疗,如使用甲钴胺改善神经功能。

4、急性应激反应

遭遇重大创伤后可能出现短暂性格变化,属于心理防御机制。通常通过危机干预、支持性心理咨询缓解,严重时可短期使用帕罗西汀等抗焦虑药物。

5、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亢可能导致易怒暴躁,甲减可致反应迟钝。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确诊,使用甲巯咪唑或优甲乐调节激素水平,症状随病情控制逐渐改善。

建议密切观察行为变化持续时间,记录具体异常表现。保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限制咖啡因摄入。家人应保持耐心沟通,避免指责刺激。若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自伤倾向,须立即前往精神专科医院进行系统评估,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脑电图等基础项目也有助于鉴别诊断。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全科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症状?

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感觉异常、疼痛、肌无力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由长期高血糖导致神经组织损伤引起,可分为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两大类。

1、肢体麻木

肢体麻木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常见早期症状,多从足部开始逐渐向上发展。患者常描述为袜套样或手套样麻木感,可能伴有蚁走感或针刺感。这种麻木感在夜间可能加重,影响睡眠质量。长期麻木可能导致患者对温度、疼痛等感觉迟钝,增加足部受伤风险。

2、感觉异常

感觉异常表现为对触觉、温度觉、痛觉等感知能力下降或过敏。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痛觉过敏,轻微触碰即感到剧烈疼痛。感觉异常多呈对称性分布,常见于四肢远端。这种症状会影响日常生活,如穿衣、行走等基本活动。

3、疼痛

糖尿病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多为烧灼样、电击样或刀割样疼痛,夜间加重。疼痛可自发出现,也可由轻微刺激诱发。疼痛程度从轻度不适到难以忍受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这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对常规止痛药反应不佳。

4、肌无力

肌无力多出现在疾病进展期,表现为肌肉萎缩、力量下降,特别是下肢远端肌肉。患者可能出现足下垂、步态异常,严重时影响站立和行走。肌无力常伴随肌肉抽搐或痉挛,可能与运动神经纤维受损有关。

5、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表现为多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静息心动过速;消化系统有胃轻瘫、便秘或腹泻;泌尿系统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潴留或尿失禁;排汗异常表现为多汗或无汗。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饮食上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避免吸烟饮酒,注意足部护理,防止外伤。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硫辛酸等,疼痛严重时可考虑使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药物。定期进行神经功能检查,早期发现并干预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呼吸科

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怎么回事?

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可能与长期高血糖损伤神经、胃肠激素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神经纤维变性,使胃肠蠕动节律异常,表现为胃轻瘫时出现餐后腹胀、恶心呕吐,肠神经受损时可能交替发生便秘与腹泻。胃肠激素如胃动素分泌异常会延缓胃排空,胆囊收缩素不足可影响胆汁排放。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能干扰胃肠平滑肌电活动,造成食管蠕动减弱或肠道传输障碍。

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片改善神经代谢、莫沙必利片促进胃肠动力、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日常保持规律进食习惯,选择低脂易消化食物,避免进食过快或过饱。

刘福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热门标签

氟骨症 褐黄病 筋膜炎 狂犬病 手汗症 黄斑裂孔 胎死宫内 创伤性气胸 放射性直肠炎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