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心脏脉搏多少是正常范围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脑子里像脉搏跳一样响怎么办?

脑子里像脉搏跳一样响可能与血管搏动性耳鸣、高血压、贫血、耳部疾病、焦虑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控制血压、改善贫血、治疗耳部疾病、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

1、血管搏动性耳鸣:

血管搏动性耳鸣是常见原因,多由颈动脉或椎动脉血流异常引起。患者会听到与心跳同步的搏动声,尤其在安静环境下明显。这种情况需通过血管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必要时可采用血管介入治疗。

2、高血压影响:

血压升高会导致血管压力增大,颅内血管搏动增强而产生声响。长期高血压还可能损伤血管内皮,加重症状。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是关键,同时需限制钠盐摄入,保持规律作息。

3、贫血症状:

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机体代偿性加快心率以增加供氧,可能放大血管搏动感。常见伴随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改善饮食结构,增加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必要时补充铁剂。

4、耳部疾病:

中耳炎、耳硬化症等耳部疾病可能改变声音传导,使血管搏动声被异常放大。这类情况需进行耳科专科检查,包括听力测试和耳镜检查,针对性治疗可能涉及抗生素或手术干预。

5、焦虑因素:

长期焦虑状态会增强人体对内部信号的敏感度,可能将正常的血管搏动感知为异常声响。通过正念训练、腹式呼吸等放松技巧可降低神经敏感性,严重时需心理科专业评估。

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深海鱼类、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有助于维护血管健康;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血液循环;避免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建立规律睡眠习惯;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血管畸形等器质性病变,同时注意监测血压、血糖等基础指标,必要时到神经内科或耳鼻喉科专科就诊。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正常心率和脉搏每分钟多少次?

正常心率和脉搏范围在每分钟60-100次,实际数值受年龄、运动状态、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

1、年龄因素:

新生儿心率可达120-160次/分,儿童期逐渐降至80-100次/分。成年后稳定在60-100次/分,老年人因心脏传导系统退化可能略低于60次/分。这是心脏随生长发育自然调节的结果,无需特殊干预。

2、运动状态:

静息状态下心率维持基础水平,中等强度运动时可增至100-150次/分,剧烈运动时可达160次/分以上。运动后2-5分钟内应恢复至静息水平,若持续超过100次/分需警惕心脏功能异常。

3、体温变化:

体温每升高1摄氏度,心率约增加10次/分。发热时心率增快属于生理性代偿,但若出现心率与体温不成比例升高如低热伴明显心悸,需排查心肌炎等病理性因素。

4、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患者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或房颤伴快速心室率>110次/分。心力衰竭时典型表现为静息心率增快伴活动耐量下降,常需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控制。

5、内分泌异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引起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100次/分,伴怕热、手抖等症状;而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导致心率低于50次/分,需通过激素替代治疗改善。

日常可通过晨起测量静息心率监测心脏功能,建议选择坐位测量桡动脉脉搏30秒乘以2。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增强心脏储备功能,避免摄入过量咖啡因每日不超过400毫克。若静息心率持续>100次/分或<50次/分,或伴随头晕、胸痛等症状,应及时进行心电图和动态心电监测检查。高血压患者需特别注意控制晨峰心率,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筛查自主神经病变导致的心率变异异常。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正常人的脉搏一分钟跳多少次?

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脉搏每分钟跳动60-100次,实际频率受年龄、体能水平、情绪状态、体位变化及疾病因素等影响。

1、年龄差异:

新生儿脉搏可达120-140次/分,儿童期逐渐下降至80-100次/分。老年人因心血管系统退化,静息心率可能略低于成年人标准范围,但不应少于50次/分。

2、体能水平:

长期运动人群心肌收缩力强,静息心率可低至40-60次/分,属于生理性心动过缓。运动员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无需频繁跳动即可满足供血需求。

3、情绪波动:

紧张、焦虑等情绪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暂时性加快。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可能使脉搏短暂超过100次/分,情绪平复后可自行恢复。

4、体位影响:

从卧位突然站立时,由于重力作用需增加心率维持血压,脉搏可能短暂上升10-20次/分。持续站立后心率会逐渐回落到基础水平,这种变化属于正常生理调节。

5、疾病因素:

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疾病会引起持续性心动过速;窦房结功能障碍、药物副作用可能导致病理性心动过缓。异常脉搏伴随头晕、胸闷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

日常监测脉搏建议选择晨起未活动时测量,用食指和中指轻按桡动脉或颈动脉计数1分钟。保持规律作息、适度有氧运动、控制咖啡因摄入有助于维持稳定心率。若静息心率持续低于50次/分或超过100次/分,或出现明显节律不齐,需进行心电图等专业检查排除病理因素。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手指像脉搏一样跳着疼怎么办?

手指跳痛可通过热敷缓解、药物镇痛、神经调节、局部制动、病因治疗等方式改善。该症状通常由末梢神经炎、血管痉挛、外伤后遗症、腕管综合征、颈椎病压迫神经根等原因引起。

1、热敷缓解:

局部热敷能扩张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适用于因寒冷刺激或轻度劳损导致的跳痛。使用40℃左右温水浸泡患指15分钟,每日2-3次。热敷可松弛痉挛的血管平滑肌,对雷诺综合征早期症状尤为有效,但需注意避免烫伤皮肤。

2、药物镇痛: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性跳痛。甲钴胺片等神经营养药物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发的症状。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消化道溃疡患者应慎用非甾体抗炎药。

3、神经调节:

腕管综合征患者可通过正中神经滑动练习改善症状,具体方法为五指张开后缓慢握拳,重复10次为一组。颈椎病引起的放射性疼痛需配合颈肩部肌肉拉伸,如收下巴后仰头动作,每次维持15秒。神经功能训练需长期坚持才能见效。

4、局部制动:

外伤或腱鞘炎急性期应使用指托固定患指,避免重复性抓握动作。打字员、钢琴师等职业人群建议工作期间佩戴压力指套,减少肌腱与鞘管的摩擦。制动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长期固定可能导致关节僵硬。

5、病因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需控制血糖在空腹7mmol/L以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规律使用抗风湿药物;血管畸形或神经鞘瘤等占位性病变可能需要显微外科手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能从根本上消除跳痛症状。

日常应注意保持手部温暖,冬季外出佩戴保暖手套。饮食中增加富含B族维生素的糙米、瘦肉等食物,避免高糖饮食加重神经损伤。可进行握力球训练增强手部肌肉力量,每次训练以手指微酸为度。若跳痛持续超过72小时或伴有无力麻木,需及时排查颈椎间盘突出、胸廓出口综合征等严重疾病。睡眠时避免压迫患侧手臂,枕头高度以下巴微收为宜,有助于减轻神经压迫症状。

刘亚铃

主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皮肤科

儿童的脉搏和呼吸是多少次每分?

儿童脉搏和呼吸频率随年龄变化,正常脉搏范围为每分钟70-120次,呼吸频率为每分钟20-40次。

1、新生儿期:

出生至1个月的新生儿脉搏较快,通常为每分钟120-160次,呼吸频率约40-60次。此阶段心肺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呼吸模式常呈现不规则状态,可能出现短暂呼吸暂停现象。监测时需注意呼吸节律是否均匀,有无发绀表现。

2、婴儿阶段:

1个月至1岁婴儿脉搏约为每分钟100-120次,呼吸频率30-40次。随着迷走神经张力增强,心率逐渐减慢。此阶段呼吸道相对狭窄,呼吸频率易受喂养、哭闹等因素影响,安静睡眠时测量更为准确。

3、幼儿时期:

1-3岁幼儿脉搏每分钟90-110次,呼吸25-35次。自主神经系统发育趋于成熟,但运动后心率仍会明显增快。呼吸方式逐渐由腹式呼吸转为胸腹联合呼吸,需注意观察有无异常呼吸音。

4、学龄前期:

3-6岁儿童脉搏每分钟80-100次,呼吸20-30次。心肺功能接近成人水平,但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善,发热时易出现呼吸急促。测量前应确保儿童处于平静状态,避免剧烈活动后立即检测。

5、学龄期儿童:

6-12岁儿童脉搏每分钟70-90次,呼吸18-25次。接近成人正常范围,但个体差异较大。此阶段需关注持续性心动过速或呼吸过缓情况,可能与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病理状态相关。

儿童生命体征监测需结合具体年龄阶段判断,测量应在安静状态下进行。日常注意保持适宜室温,避免过度包裹导致体温升高。保证充足睡眠时间,规律作息有助于自主神经功能稳定。饮食方面注意铁、锌等微量元素补充,预防营养性贫血影响心肺功能。出现呼吸频率持续超过正常范围50%以上,或伴随口唇发绀、意识改变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陈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热门标签

绝育 乳腺增生 贾第虫病 急性咽炎 骨化性肌炎 泌尿系结石 阿-斯综合征 变形骨盆难产 舌咽神经损伤 急性肾小球肾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