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五官科 > 耳鼻喉科

耳前痿管怎么治疗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耳洞发炎了要不要摘掉耳钉?

耳洞发炎时通常不建议立即摘掉耳钉。耳洞发炎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保持清洁、局部消毒、避免刺激、药物干预和观察恢复。

1、保持清洁:

每日用生理盐水或医用酒精轻柔擦拭耳洞周围,清除分泌物和细菌。清洁时避免用力拉扯耳钉,防止二次损伤。清洁后保持耳部干燥,减少潮湿环境对伤口的刺激。

2、局部消毒:

使用碘伏或医用酒精对发炎部位进行消毒,每日2-3次。消毒时注意不要将耳钉完全取出,避免耳洞闭合导致脓液滞留。若耳钉为金属材质,可旋转耳钉使消毒液充分接触创面。

3、避免刺激:

发炎期间避免游泳、泡澡等接触不洁水源的活动。睡觉时避免压迫患侧耳朵,减少耳钉与枕头的摩擦。暂时不要更换或佩戴新耳饰,防止异物刺激加重炎症。

4、药物干预:

可在医生指导下外用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严重红肿时可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等,但需遵医嘱使用。若形成脓肿需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处理。

5、观察恢复:

密切观察耳洞红肿、渗液情况的变化。若3-5天后炎症未缓解或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恢复期间保持耳钉原位,待炎症完全消退后再考虑更换耳饰。

耳洞发炎期间需特别注意日常护理。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促进伤口愈合。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火锅、烧烤等。保持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恢复期可选择医用钢或纯金材质的耳钉,降低过敏风险。耳洞完全愈合前不要频繁触碰,洗澡后及时擦干耳部。若出现持续疼痛、流脓或发热等全身症状,应立即就医处理。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宝宝耳温37.3度算发烧吗?

耳温37.3度在婴幼儿中属于正常体温波动范围,通常不算发烧。婴幼儿正常耳温范围为36.5-37.5度,实际体温受测量时间、活动状态、环境温度、测量误差、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

1、测量时间:

清晨基础代谢率较低时体温通常偏低,午后或进食后可能升高0.3-0.5度。建议在安静状态下间隔30分钟复测,避免在哭闹、进食或包裹过厚时测量。

2、活动状态:

剧烈哭闹或运动后可能产生暂时性体温上升,这种生理性升高通常在休息20分钟后恢复正常。测量前应让宝宝保持安静状态15分钟以上。

3、环境温度:

高温环境或穿戴过多衣物可能导致体表温度升高,但核心体温仍正常。建议保持室温在24-26度,穿着适宜后再进行测量。

4、测量误差:

耳温枪需对准鼓膜方向,耳道耵聍或测量角度偏差可能影响结果。建议清洁外耳道后,将耳廓向后上方轻拉确保测量准确性。

5、个体差异:

部分婴幼儿基础体温偏高,需结合日常体温基线判断。若既往体温常处于36.8-37.2度,37.3度可能提示异常,需观察伴随症状。

建议保持适度饮水,选择透气棉质衣物,室温控制在24-26摄氏度。可增加新鲜果蔬摄入补充维生素C,避免过度包裹。若体温持续超过37.5度或出现拒食、嗜睡、皮疹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感染性疾病。日常监测建议固定时间、固定体位测量,建立个体化体温参考曲线。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滴耳液后耳朵更堵是怎么回事?

滴耳液使用后耳朵更堵可能由药物残留、耵聍膨胀、外耳道炎症、过敏反应或操作不当引起,可通过清理外耳道、调整用药方式、抗过敏治疗等方法缓解。

1、药物残留:

滴耳液中的液体成分可能在外耳道短暂滞留,形成液膜阻塞感。这种情况多见于粘稠型滴耳液或外耳道弯曲较深者。建议滴药后保持侧卧姿势3-5分钟,随后用干净棉签轻轻吸附耳道口多余药液,避免深入掏挖。

2、耵聍膨胀:

原有耵聍耳垢遇液体后体积膨胀,可能加重堵塞感。特别是油性耵聍或长期未清理者更易出现。需由医生用专业器械取出,避免自行掏耳导致耵聍推向深处或损伤鼓膜。日常可定期用生理盐水软化清洁。

3、外耳道炎症:

外耳道炎患者使用滴耳液时,可能因黏膜肿胀加剧闷堵感。多伴有疼痛、瘙痒或分泌物增多。需配合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同时避免抓挠,保持耳道干燥。

4、过敏反应:

对滴耳液成分过敏可能引发耳道水肿,表现为用药后堵塞感明显加重。常见于含新霉素、氯霉素等成分的滴耳液。应立即停用并更换抗过敏药物如地塞米松滴耳液,严重时需口服抗组胺药。

5、操作不当:

滴药时药液未完全进入耳道,或滴入后立即直立身体,都可能导致药液分布不均形成阻塞假象。正确方法是将耳廓向后上方牵拉,滴入3-5滴后保持侧卧,避免剧烈摇头。

出现耳堵加重时应暂停游泳、戴耳机等行为,避免耳道潮湿。饮食宜清淡,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以防加重炎症。若伴随听力下降、剧烈疼痛或持续72小时未缓解,需及时耳鼻喉科就诊排除中耳病变。日常清洁外耳道时,建议每月不超过2次,过度清理反而会破坏耳道自洁功能。

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肝胆外科

婴幼儿可以用的滴耳液有哪些?

婴幼儿可用的滴耳液主要包括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和硼酸冰片滴耳液。选择时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使用。

1、氧氟沙星滴耳液:

适用于细菌性外耳道炎或中耳炎,主要成分为氧氟沙星,属于喹诺酮类抗生素。该药物对婴幼儿耳部常见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具有抑制作用。使用前需清洁耳道分泌物,避免药物接触眼睛。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2、氯霉素滴耳液:

含广谱抗生素氯霉素,可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耳部感染。需注意新生儿慎用,可能引起灰婴综合征风险。使用期间需监测血常规,长期使用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该药物对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有效。

3、硼酸冰片滴耳液:

由硼酸和冰片组成,具有消炎镇痛作用,适用于轻度外耳道炎。该制剂抗菌谱较窄,不适合严重感染。冰片成分可缓解瘙痒不适,但鼓膜穿孔者禁用。使用后可能出现短暂刺痛感,一般可自行缓解。

婴幼儿耳部护理需保持耳道干燥清洁,洗澡时避免进水。发现耳部红肿、渗液或持续哭闹挠耳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日常可用棉签轻柔清洁外耳廓,切忌深入耳道。哺乳期母亲需注意饮食均衡,增强婴幼儿免疫力。耳部不适期间避免游泳或乘坐飞机,防止气压变化加重症状。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耳洞里面有白色的东西是什么?

耳洞内出现白色物质可能是皮脂分泌物、角质碎屑或轻微感染的表现,常见原因有局部清洁不足、愈合期分泌物、细菌感染、真菌感染或异物反应。

1、皮脂分泌物:

耳洞周围皮脂腺分泌的油脂与空气接触后可能氧化变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日常可用生理盐水轻柔擦拭,避免使用酒精等刺激性液体。

2、角质碎屑:

皮肤新陈代谢脱落的角质细胞可能在耳洞内堆积形成白色碎屑。建议洗澡后用棉签沿耳洞周边单向清理,不可强行掏挖以免损伤新生组织。

3、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侵入可能引发局部化脓,形成白色脓性分泌物。伴随红肿热痛时需就医,医生可能开具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生素。

4、真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感染会导致耳洞出现豆腐渣样白垢,常见于长期潮湿环境。保持耳部干燥,确诊后需使用酮康唑等抗真菌药物。

5、异物反应:

劣质金属耳钉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产生白色渗出物。应立即更换为医用钛钢或纯金耳钉,必要时口服氯雷他定抗过敏。

日常护理需每日旋转耳钉防止粘连,沐浴后及时擦干耳周水分。选择透气性好的耳堵,避免侧睡压迫耳垂。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锌元素促进伤口愈合,出现持续流脓、剧烈疼痛或发热症状应及时至耳鼻喉科就诊。新打耳洞者建议至少6周内不要频繁更换饰品,减少外界刺激。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热门标签

绝育 乳腺增生 贾第虫病 急性咽炎 骨化性肌炎 泌尿系结石 阿-斯综合征 变形骨盆难产 舌咽神经损伤 急性肾小球肾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