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五官科 > 眼科 > 白内障

眼睛白内障应该怎么办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白内障与青光眼的区别?

白内障与青光眼是两种不同的眼部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变部位和发病机制。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导致的视力下降,青光眼则是眼压升高引起的视神经损伤。两者在症状表现、治疗方式和预后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1、病变部位

白内障的病变发生在眼球内的晶状体,该结构原本透明,负责调节光线折射。当晶状体蛋白质变性时,会出现渐进性混浊,表现为视力模糊、眩光敏感等症状。青光眼的病变核心在视神经乳头,由于房水循环障碍导致眼压异常升高,对视神经纤维产生机械压迫和缺血性损伤。

2、症状特征

白内障患者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视力减退,看东西如同隔着一层毛玻璃,可能伴有复视或色觉改变。青光眼急性发作时会出现剧烈眼痛、头痛、恶心呕吐,慢性期则表现为周边视野缺损,晚期可能失明。部分开角型青光眼早期无明显症状。

3、发病机制

白内障主要与年龄增长、紫外线暴露、糖尿病等因素相关,属于退行性改变。青光眼的发病涉及房水排出通道阻塞,分为原发性开角型、闭角型等类型,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眼外伤、炎症等也可能继发青光眼。

4、诊断方法

白内障通过裂隙灯检查可直接观察到晶状体混浊程度,视力检测显示矫正视力下降。青光眼诊断需结合眼压测量、眼底视神经评估、视野检查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检测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

5、治疗手段

白内障成熟后可通过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恢复视力。青光眼治疗以降低眼压为目标,常用药物有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布林佐胺滴眼液等,激光小梁成形术或滤过手术适用于药物控制不佳者。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眼科检查,监测眼压和眼底状况。白内障患者应避免强光直射,青光眼高危人群需限制一次性大量饮水。保持规律作息,控制血糖血压,佩戴防紫外线眼镜有助于眼部健康。出现视力骤降、眼胀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治疗白内障要住院吗?

白内障手术通常不需要住院,多数患者可在门诊完成手术并当日回家。是否需要住院主要取决于手术方式、患者全身状况及术后并发症风险等因素。

白内障手术是眼科常见日间手术,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时,手术时间短、切口微小,术后恢复快,患者经短暂观察后即可离院。局部麻醉下手术对全身影响小,术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和抗炎药物,定期复查视力及角膜情况,居家护理即可保障安全。

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或独居的高龄患者,可能需短期住院监测。术中出现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时,为观察眼压及视网膜状况,医生会建议住院处理。糖尿病患者术后需更严格监控血糖,部分医疗资源不足地区也可能安排短期住院。

术后避免揉眼、俯身提重物,防止污水入眼,按规范滴眼药。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促进角膜修复。出现眼痛、视力骤降或分泌物增多时需立即返院检查。多数患者术后1周视力稳定,3个月内避免游泳和剧烈运动。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先天性白内障遗传吗?

先天性白内障可能遗传,也可能由非遗传因素引起。遗传因素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等,非遗传因素包括妊娠期感染、代谢异常、药物影响、外伤等。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积极治疗。

先天性白内障的遗传概率与遗传方式有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白内障,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有较高概率患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先天性白内障,父母双方携带致病基因但不发病,子女有一定概率患病。X连锁隐性遗传的先天性白内障,男性患病概率高于女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通常表现为双眼发病,可能伴有其他眼部或全身异常。

非遗传因素导致的先天性白内障通常为单眼发病,可能伴有其他眼部异常或全身症状。妊娠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能导致胎儿晶状体发育异常。代谢异常如半乳糖血症、糖尿病等可能影响晶状体代谢。药物影响如妊娠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等可能导致晶状体混浊。外伤如产伤、眼部外伤等可能直接损伤晶状体。

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应定期复查,监测视力变化。日常生活中注意用眼卫生,避免过度用眼。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等有助于眼部健康的营养素。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进行遗传咨询,了解患病风险。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白内障和老花眼的区别?

白内障和老花眼是两种不同的眼部疾病,主要区别在于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及治疗方法。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导致的视力下降,老花眼则是晶状体弹性减弱引起的近距离视物模糊。

一、发病机制

白内障由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引发混浊,常见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或长期紫外线暴露者。老花眼因晶状体硬化及睫状肌调节能力衰退导致,属于生理性衰老现象,通常40岁后逐渐出现。

二、症状表现

白内障患者表现为渐进性无痛性视力下降,可能出现眩光、复视或色彩辨识度降低。老花眼以近距离阅读困难为主,需将物体移远才能看清,远视力通常不受影响。

三、疾病进展

白内障若不治疗可能发展为完全失明,但通过手术可逆。老花眼度数会随年龄增长而稳定加深,但不会导致失明,可通过光学矫正改善。

四、检查方法

白内障需通过裂隙灯检查观察晶状体混浊程度,配合视力表测试。老花眼诊断主要依赖验光检查,测量调节幅度和近用附加度数。

五、治疗方式

白内障需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药物仅能延缓进展。老花眼可通过佩戴老花镜、渐进多焦点眼镜或角膜接触镜矫正,严重者可考虑角膜激光手术。

建议定期进行眼科检查,40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一次。日常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户外活动佩戴防紫外线眼镜。饮食中多摄入富含叶黄素、维生素C的深色蔬菜水果,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疾病。若出现突然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亢晓冬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白内障与近视的区别?

白内障与近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眼部疾病,前者属于晶状体病变,后者属于屈光不正。主要区别有晶状体混浊、屈光介质异常、发病机制、症状表现、治疗方法等。

1、晶状体混浊

白内障的核心病理改变是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导致透明度下降,表现为渐进性无痛性视力减退。早期可能出现眩光、单眼复视,晚期可见瞳孔区灰白色混浊。与近视不同,白内障的视力模糊无法通过光学矫正改善。

2、屈光介质异常

近视源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角膜曲率过陡,导致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患者主要表现为远视力下降但近视力正常,可通过凹透镜矫正。白内障则属于屈光介质混浊,任何距离的视力都会受到影响。

3、发病机制

白内障主要与年龄相关性蛋白质氧化、代谢异常有关,也可能由外伤、药物或全身疾病引发。近视多由遗传因素和过度近距离用眼导致眼轴异常增长,青少年时期进展较快,成年后趋于稳定。

4、症状表现

近视典型症状为视远物模糊、眯眼、眼疲劳,一般不伴随畏光或色觉改变。白内障患者除视力下降外,常见夜间眩光、视物颜色变暗、对比敏感度下降,可能出现屈光度数短期波动现象。

5、治疗方法

近视可通过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或屈光手术矫正。白内障唯一有效治疗是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当视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或医疗指征达标时建议手术干预,目前没有药物能逆转晶状体混浊。

对于白内障患者,术后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滴眼液预防感染,避免揉眼和剧烈运动,定期复查眼底情况。近视人群应注意控制用眼时间,保证每日户外活动,高度近视者须警惕视网膜脱离风险。两类疾病都可能影响生活质量,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专业眼科检查,早发现早干预。日常饮食可适当增加深色蔬菜和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加重代谢负担。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热门标签

昏迷 皮疹 弓形虫病 火激红斑 儿童期哮喘 鼻咽良性肿瘤 颈外静脉损伤 结节性肝硬化 骨纤维异样增殖症 酒精性股骨头坏死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