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九项检查通常不包含乙肝病毒检测。肝功能九项主要评估肝脏代谢功能,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指标。乙肝病毒检测需通过乙肝两对半或乙肝病毒DNA检测完成。
肝功能九项检查主要用于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和胆汁淤积情况。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胆红素系列指标异常可能显示胆汁排泄障碍,白蛋白和总蛋白水平可评估肝脏合成功能。这些指标虽能间接反映乙肝对肝脏的影响,但无法直接诊断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病毒特异性检测需通过血清学检查实现。乙肝两对半检查包含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五项指标,能明确是否存在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乙肝病毒DNA检测则能直接测定病毒载量,为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若需全面评估肝脏健康状况,建议同时进行肝功能检查和乙肝病毒检测。
对于有乙肝病毒感染风险的人群,如家庭成员中有乙肝患者、曾接受过输血或血液制品、有多个性伴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乙肝病毒筛查。日常生活中需避免饮酒、慎用肝毒性药物、保持规律作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肝功能异常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水飞蓟素、复方甘草酸苷、双环醇等保肝药物。
肝功能检查主要通过血液检测、影像学检查、肝脏弹性检测、尿液检测、病理活检等方式进行。
1、血液检测血液检测是肝功能检查的核心方法,通过抽取静脉血分析血清中的酶类、蛋白质、胆红素等指标。常用项目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评估胆管功能,总蛋白和白蛋白体现肝脏合成能力,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显示胆汁代谢状况。部分医院会组合成肝功能套餐,包含10余项相关指标。
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能观察肝脏形态结构,检测脂肪肝、肝硬化等病变。CT和磁共振成像对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价值较高,可清晰显示肿瘤位置和血管关系。超声弹性成像和磁共振弹性成像能无创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对慢性肝病分期有重要参考价值。
3、肝脏弹性检测瞬时弹性成像技术通过测量肝脏硬度值判断纤维化分期,操作简便且重复性好。受控衰减参数可同步评估肝脏脂肪变程度。该检查无需穿刺,适合长期随访监测,但受肥胖、肋间隙狭窄等因素影响时准确性可能下降。
4、尿液检测尿胆原和尿胆红素检测有助于黄疸病因鉴别。尿蛋白定量对肝病合并肾损伤有提示作用。某些遗传代谢性肝病可通过尿液中特殊代谢产物筛查,如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尿铜排泄量显著增高。
5、病理活检经皮肝穿刺活检是评估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在超声引导下获取少量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适用于病因不明肝病、慢性肝炎分级分期、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评估等。需注意凝血功能异常、大量腹水等情况属于禁忌证。
进行肝功能检查前应保持空腹8-1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和饮酒。检查当日穿着宽松衣物方便抽血和影像检查。长期服药者需告知医生药物史,部分药物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备孕或妊娠期女性需特别说明,避免放射性检查。慢性肝病患者建议建立检查档案,定期监测指标变化。日常注意均衡饮食,控制体重,限制高脂高糖食物摄入,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滥用药物和保健品,减少肝脏代谢负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皮肤黄染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复查。
肝功能检查通常需要空腹8-12小时。空腹状态有助于避免饮食对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的干扰,主要影响因素有检查项目要求、进食后生理变化、药物代谢、个体差异、急诊特殊情况等。
肝功能检查中的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容易受食物影响。进食后血液中甘油三酯浓度升高,可能导致血清浑浊,干扰光学检测结果。高脂饮食可能暂时性升高谷丙转氨酶水平,高蛋白饮食可能影响血氨检测准确性。部分检查如胆汁酸测定对空腹要求更为严格,餐后2小时胆汁酸水平可能升高数倍。
部分特殊情况下非空腹状态也可进行检查。急诊患者或婴幼儿无法长时间禁食时,医生会根据临床需要调整解读标准。某些慢性肝病随访项目如仅监测已知稳定的指标,可能无须严格空腹。但结果解读需结合临床,若发现异常值仍需空腹复查确认。服用维生素C或部分抗生素等药物时,即使空腹也可能干扰结果。
检查前3天应避免饮酒和高脂饮食,空腹期间可少量饮水。若需同时进行血糖、血脂检测,空腹时间需同步满足所有项目要求。检查后应及时进食避免低血糖,长期服药者需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时间。肝功能异常者应定期复查并完善病毒性肝炎、超声等进一步检查。
化验肝功能能查出肝脏的代谢功能、合成功能、解毒功能等异常情况,主要有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异常、白蛋白降低、凝血功能异常、胆汁淤积等指标变化。
1、转氨酶升高转氨酶包括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受损时,转氨酶会释放入血,导致血液中转氨酶水平升高。常见的引起转氨酶升高的原因有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等。轻度升高可能与熬夜、饮酒等生活习惯有关,显著升高则提示可能存在急性肝损伤。
2、胆红素异常胆红素是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肝功能检查中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指标可以反映胆红素代谢情况。胆红素升高可能提示溶血性疾病、胆道梗阻或肝细胞性黄疸。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时也会表现为胆红素轻度升高。
3、白蛋白降低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重要蛋白质,具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运输物质的功能。肝功能受损时,白蛋白合成减少,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长期白蛋白降低可能导致水肿、腹水等症状。营养不良、慢性肝病、肾病综合征等疾病都可能引起白蛋白降低。
4、凝血功能异常肝脏合成多种凝血因子,当肝功能受损时,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可能表现为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症状。肝硬化、重症肝炎等疾病常伴有明显的凝血功能异常。
5、胆汁淤积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是反映胆汁淤积的敏感指标。这些酶类主要存在于胆管上皮细胞,当胆管阻塞或胆汁排泄受阻时,血清中这些酶的水平会升高。胆结石、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疾病都可能引起胆汁淤积指标的异常。
肝功能检查是评估肝脏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但检查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饮酒、合理用药、控制体重,这些都有助于维护肝脏健康。如果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肝脏疾病,特别是对于有肝病家族史、长期服药或酗酒等高危人群。
肝功能正常也可能存在肝硬化。肝硬化早期肝功能检查可能显示正常,但随着病情进展,肝功能会逐渐异常。肝硬化可能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等原因引起。
1、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硬化的常见原因。病毒长期复制可引发慢性肝炎,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直至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症状。临床常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索磷布韦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需定期监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
2、酒精性肝病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肝细胞损伤,引发脂肪肝、酒精性肝炎,最终可能进展为肝硬化。患者常见症状包括肝肿大、黄疸、腹水等。治疗关键在于严格戒酒,可配合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型谷胱甘肽等保肝药物,严重者需考虑肝移植。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糖尿病等代谢异常因素可导致肝脏脂肪堆积,部分患者会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进而形成肝硬化。患者多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治疗以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为主,可配合使用维生素E、吡格列酮等药物。
4、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疾病可导致肝脏免疫损伤,逐渐发展为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现疲劳、皮肤瘙痒、黄疸等症状。常用泼尼松、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治疗,熊去氧胆酸对胆汁淤积性肝病有一定疗效。
5、胆汁淤积性肝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导致胆汁排泄障碍,长期胆汁淤积可引发肝硬化。患者常见症状包括皮肤瘙痒、黄疸、脂肪泻等。治疗可使用熊去氧胆酸、奥贝胆酸等药物,严重胆管狭窄可考虑内镜或手术治疗。
肝硬化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定期体检尤为重要。建议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避免饮酒,接种乙肝疫苗。已确诊肝病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肝功能、肝脏超声等检查,必要时进行肝纤维化扫描或肝活检评估病情。出现腹胀、下肢水肿、皮肤黏膜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饮食宜选择易消化、高蛋白、低脂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避免过硬、刺激性食物。
肾藏精生髓主要包含骨髓、脊髓和脑髓三种。中医理论中肾精所化之髓分布于骨骼、脊柱及脑部,分别对应骨骼生长发育、神经传导和大脑功能活动。
一、骨髓骨髓是填充于骨骼腔隙中的软组织,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能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血细胞,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在机体需要时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能力。中医认为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强健不易骨折。
二、脊髓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连接延髓,下端终止于腰椎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脊髓具有传导神经冲动和完成低级反射的功能,中医理论中脊髓依赖肾精充养,与肢体运动感觉功能密切相关,肾虚髓亏可能导致下肢痿软或感觉异常。
三、脑髓脑髓即脑组织,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等结构组成,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感官功能。中医将脑归为奇恒之腑,称其为髓海,其营养来源于肾精,肾精不足可出现记忆力减退、头晕耳鸣等症状。现代医学也证实神经系统发育与营养素供应密切相关。
日常可通过食用黑芝麻、核桃、桑椹等补肾益精的食物养护髓质,适度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养生运动促进气血运行。避免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耗伤肾精的行为,中老年人群可定期进行骨密度和神经系统检查。若出现明显髓海不足症状如健忘痴呆、腰膝酸软等,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左归丸、龟鹿二仙胶等补肾填精方剂,配合针灸百会、肾俞等穴位调理。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