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儿科

孩子输了液还是发烧血象没问题怎么回事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孕妇输了6天青霉素行吗?

孕妇使用青霉素6天通常是可行的,但需严格遵医嘱评估感染控制情况。

青霉素作为妊娠期相对安全的抗生素,在医生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且无过敏史的前提下,短期规范使用一般不会影响胎儿发育。

常见适应症包括尿路感染、链球菌感染等,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过敏反应,若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需立即停药。

青霉素过敏者禁用,长期使用可能增加真菌感染风险,疗程超过7天需复查血常规评估疗效。日常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与含酒精饮品同服。

张向宁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骨髓移植后血象不长要再次回输吗?

骨髓移植后血象不长是否需要再次回输需根据具体病情决定。若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延迟或存在排斥反应,可能需考虑二次回输;若为药物抑制或感染等因素导致,通常无须立即回输。

骨髓移植后血细胞恢复缓慢可能与移植物功能延迟有关。此时需监测骨髓嵌合状态,若供体细胞占比过低且持续无造血迹象,医生可能建议二次回输造血gan细胞。这种情况常见于高龄受者、HLA配型不完全相合或预处理方案强度不足时。同时需排除免疫抑制剂对骨髓的抑制作用,调整环孢素、他克莫司等药物剂量可能改善血象。

部分患者血象不升源于病毒感染或药物毒性反应。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可直接抑制骨髓造血,需通过更昔洛韦、膦甲酸钠等抗病毒治疗控制感染。某些抗生素如复方磺胺甲噁唑也可能导致骨髓抑制,此时更换药物方案比回输更优先。移植后血小板减少可能与肝静脉闭塞病相关,需通过defibrotide等药物干预而非单纯回输。

骨髓移植后应保持高蛋白饮食,每日摄入适量瘦肉、鸡蛋及乳制品帮助造血原料补充。避免生冷食物防止肠道感染,居住环境需定期消毒。严格遵医嘱复查血常规及嵌合率检测,出现发热、出血倾向时立即就医。血象恢复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郝盼盼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骨髓移植后多久血象正常?

骨髓移植后血象恢复时间通常为2-4周,具体时间与移植类型、个体差异及并发症有关。

自体骨髓移植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较快,中性粒细胞计数多在移植后10-14天回升至安全水平,血小板计数需14-21天逐渐恢复。异基因移植因存在排异反应,中性粒细胞恢复需14-28天,血小板恢复可能延长至21-35天。血红蛋白恢复相对缓慢,通常需要1-3个月达到稳定水平。移植后需定期监测血常规,重点关注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等指标变化。移植后早期可能出现一过性红细胞分布宽度升高,这属于骨髓造血功能重建过程中的常见现象。

骨髓移植后应保持高蛋白饮食,每日摄入适量瘦肉、鱼类及豆制品。注意避免生冷食物,所有食材需去皮或经高温烹煮。居住环境需每日通风消毒,避免接触宠物及盆栽植物。恢复期可进行低强度步行训练,但需避免公共场所聚集。若出现持续发热、皮下出血或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须立即联系移植团队进行骨髓活检与嵌合度检测。

郝盼盼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病毒感冒血象表现?

病毒感冒的血象表现通常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病毒感冒主要由流感病毒、鼻病毒等引起,常见表现有发热、咳嗽、鼻塞等症状。血常规检查有助于区分病毒性与细菌性感染,但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

病毒感冒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通常显示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内或轻微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单核细胞轻度增多。这些表现与细菌感染不同,细菌感染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病毒感冒的血象变化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渐恢复正常。

极少数情况下,某些特殊病毒感染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显著降低或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能出现不典型血象表现。婴幼儿和老年人对病毒感染的血象反应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长期病毒感染或合并其他疾病时,血象表现可能更为复杂。

病毒感冒的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奥司他韦胶囊、连花清瘟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缓解症状。建议多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若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血常规检查是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但需由医生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病情。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血象16000严重吗?

血象16000是指白细胞计数为16000/μL,是否严重需结合具体临床情况判断。白细胞轻度升高可能与生理性因素有关,显著升高则需警惕感染、炎症或血液系统疾病。

白细胞计数16000/μL属于轻度至中度升高。常见于细菌感染如扁桃体炎、肺炎,伴随发热、咳嗽等症状;也可能由应激反应、剧烈运动或妊娠等生理状态引起。此时需结合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综合评估,必要时进行血涂片检查明确细胞分类。

若白细胞持续超过20000/μL或伴随幼稚细胞增多,需考虑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等。这类情况常伴随贫血、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等体征,需通过骨髓穿刺进一步确诊。特殊人群如新生儿、化疗后患者出现该数值时临床意义不同,需个体化评估。

建议完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及感染相关指标检测。日常注意观察是否出现持续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避免自行服用抗生素或退烧药掩盖病情。孕妇、儿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出现白细胞升高时应及时就医。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鼻囊肿 口角炎 颞叶癫痫 产前出血 皮样囊肿 麻痹性痴呆 过敏性结肠炎 导管内乳头状瘤 急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颈淋巴结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