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昏迷患者苏醒需通过降低颅内压、控制出血、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治疗实现。主要干预措施有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手术清除血肿、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
1、保持呼吸道通畅脑出血昏迷患者常因舌后坠或分泌物阻塞导致缺氧,需立即侧卧头偏向一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持续低流量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超过百分之九十,避免脑组织二次损伤。护理时定期吸痰,每两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坠积性肺炎。
2、控制血压急性期需将收缩压维持在140-160毫米汞柱之间,过高易引发再出血,过低会导致脑灌注不足。可遵医嘱使用乌拉地尔注射液或尼卡地平注射液静脉泵入,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同时监测心率变化,防止反射性心动过缓。
3、手术清除血肿对于幕上血肿超过30毫升或小脑血肿超过10毫升者,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或微创穿刺引流术。手术能有效降低颅内压,解除脑干压迫。术后需持续颅内压监测,维持值低于20毫米汞柱,必要时行去骨瓣减压。
4、营养支持昏迷超过72小时需留置鼻胃管,每日提供25-30千卡/千克体量的肠内营养液。选择富含支链氨基酸的配方,每4小时缓慢推注200-300毫升。定期监测前白蛋白水平,纠正负氮平衡,促进神经修复。
5、康复训练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开始肢体被动活动,每日3次预防关节挛缩。采用正中神经电刺激促醒治疗,配合亲情呼唤等感官刺激。苏醒后循序渐进进行坐位平衡、站立床等训练,改善运动功能障碍。
脑出血昏迷患者的护理需注重细节管理。保持病房温度22-24摄氏度,湿度百分之五十左右,每日进行两次口腔护理。饮食过渡期选择稠粥、蛋羹等糊状食物,避免呛咳。康复阶段可配合针灸百会、人中穴促醒,家属应学习良肢位摆放技巧。定期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记录瞳孔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出院后继续高压氧治疗三个月,每月复查头颅CT观察脑水肿消退情况。
脑出血后烦躁不安可能与颅内压增高、脑组织损伤、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
颅内压增高是脑出血后常见的病理变化,血液积聚在颅腔内会压迫脑组织,导致头痛、意识障碍和烦躁不安等症状。脑组织损伤直接影响情绪调节中枢,患者可能出现情绪波动、易激惹等表现。代谢紊乱如低钠血症、酸碱失衡等也会引起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烦躁不安。脑出血后烦躁不安通常伴随头痛、呕吐、肢体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
脑出血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时,家属应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强光刺激,及时联系医护人员处理。可遵医嘱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或使用地西泮注射液镇静。日常护理需注意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情绪激动。
昏迷病人的痰可通过吸痰、体位引流和药物治疗等方式解除。
昏迷病人由于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痰液容易积聚在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吸痰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使用无菌吸痰管经口鼻或气管插管处清除痰液,操作时需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黏膜。体位引流适用于痰液黏稠者,将病人置于头低脚高位并轻拍背部,利用重力帮助痰液排出。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等祛痰药稀释痰液,必要时配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减轻气道炎症。
昏迷病人日常护理需保持室内湿度,定时翻身拍背,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和痰液性状变化。
脑出血的CT值一般在40-80HU范围内属于正常表现。
CT检查中脑出血的密度值主要取决于血红蛋白的浓度和血肿的凝固状态。急性期脑出血由于血红蛋白含量高,CT值通常处于60-80HU的高密度影。随着时间推移,血肿逐渐液化吸收,CT值会缓慢下降至40-60HU。亚急性期血肿边缘可能出现环形低密度带,此时中心部分CT值仍可维持在50HU以上。慢性期血肿完全液化后,CT值可接近脑脊液密度约10-20HU。CT值受扫描设备参数、患者体位等因素影响,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脑出血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活动,定期复查CT观察血肿变化情况。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