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全科

打过卡介苗后注意事项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打完卡介苗的反应?

接种卡介苗后常见反应包括局部红肿、硬结、化脓等,少数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或发热。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疫苗,接种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属于正常现象。

1、局部红肿

接种部位通常在2-4周出现直径5-10毫米的红肿硬结,属于典型免疫反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热敷。红肿会逐渐消退形成小溃疡,最终结痂愈合。

2、硬结化脓

约90%接种者会出现局部化脓现象,表现为硬结中央软化形成白色脓疱。无须挤压排脓,可用无菌纱布覆盖。化脓过程持续2-3周,愈合后可能遗留小疤痕。

3、淋巴结肿大

部分婴儿可能出现同侧腋窝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直径通常小于1厘米。若淋巴结持续增大超过3厘米或破溃流脓,需就医排除细菌感染。

4、低热反应

少数接种者24小时内出现体温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8.5℃。适当增加水分摄入,采用物理降温即可。持续发热超过48小时需警惕其他感染。

5、异常反应

严重过敏反应如全身皮疹、呼吸困难等极为罕见。骨髓炎或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多见于免疫缺陷患儿,需立即医疗干预。

接种后2-3个月应进行结核菌素试验评估免疫效果。护理期间避免接种部位接触污水,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母乳喂养有助于增强婴儿免疫应答,家长需密切观察但不必过度焦虑。如出现接种部位持续渗液、高热不退或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及时至儿科或感染科就诊。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打卡介苗后的反应?

接种卡介苗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硬结、低热等反应,属于正常免疫反应。卡介苗接种后的常见反应主要有注射部位红肿、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微发热、皮肤溃疡、接种处瘢痕形成。

1、注射部位红肿

接种后24小时内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直径5-15毫米的红肿,通常2-3天自行消退。这是疫苗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正常表现,无须特殊处理。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热敷。

2、局部淋巴结肿大

约10%接种者会出现同侧腋窝或锁骨上淋巴结轻度肿大,直径多小于1厘米。多数在接种后2-6周逐渐消退。若淋巴结持续增大超过3厘米或伴化脓,需就医排除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

3、轻微发热

部分婴幼儿接种后可能出现37.5-38.5℃的低热,持续1-2天。可通过适量增加饮水、物理降温等方式缓解。体温超过38.5℃或持续3天以上需警惕其他感染可能。

4、皮肤溃疡

接种后2-6周注射处可能形成小溃疡,直径通常小于1厘米,6-12周内逐渐结痂愈合。溃疡期应避免沾水,不可涂抹药膏或包扎。若溃疡面持续扩大或超过3个月未愈需就医。

5、接种处瘢痕

90%接种者会遗留直径2-8毫米的圆形瘢痕,这是卡介苗接种成功的标志。瘢痕形成过程中可能出现轻微瘙痒,避免搔抓可减少增生性瘢痕风险。瘢痕异常增生或超过1厘米需皮肤科评估。

接种卡介苗后应保持接种部位清洁,避免剧烈运动摩擦。观察期间若出现高热不退、淋巴结化脓、接种处大面积溃烂等异常反应,需及时至感染科或儿科就诊。日常注意营养均衡,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蛋白质有助于免疫应答。接种后3个月内避免进行结核菌素试验,以免出现假阳性结果。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正常哺乳,母亲无须特殊饮食禁忌。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卡介苗打了有什么反应?

接种卡介苗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硬结、化脓等反应,少数情况下可能伴随淋巴结肿大或发热。卡介苗是用于预防结核病的减毒活疫苗,接种后正常免疫反应主要有局部皮肤反应、全身轻微反应、淋巴结反应、异常反应、接种后护理等表现。

1、局部皮肤反应

接种后2-4周注射部位会出现直径5-10毫米的红色小硬结,逐渐形成白色小脓疱,8-12周后结痂脱落留下圆形瘢痕。这是疫苗激活免疫系统的正常表现,无须特殊处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即可。避免抓挠或涂抹药膏,防止继发感染。

2、全身轻微反应

部分婴幼儿可能出现低热、食欲减退、烦躁等全身症状,体温通常不超过38.5摄氏度,持续1-2天可自行缓解。可适当增加水分摄入,采用物理降温方式。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持续超过3天,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感染因素。

3、淋巴结反应

约5-10%的接种者会出现同侧腋窝或锁骨上淋巴结轻度肿大,直径多小于1厘米,触诊质地较软。这种情况属于疫苗引起的良性淋巴结炎,多数在2-3个月内逐渐消退。若淋巴结持续增大超过3厘米或形成脓肿,需就医进行抗结核治疗。

4、异常反应

极少数可能出现严重异常反应如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多见于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表现为接种处溃疡经久不愈、多部位淋巴结肿大、长期不规则发热等。需立即进行免疫功能检测,确诊后需使用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物规范治疗。

5、接种后护理

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沾水,3天内观察注射部位反应。出现化脓时无须挤破脓疱,可用无菌纱布覆盖。哺乳期母亲接种不影响母乳喂养。早产儿、低体重儿需推迟接种至体重达标。HIV暴露婴儿需在专业机构评估后决定是否接种。

卡介苗接种后应保持饮食均衡,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A、C、D,促进免疫系统发育。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接种部位摩擦。定期监测体温和淋巴结状态,记录反应变化过程。若出现异常持续高热、接种处大面积溃烂、精神萎靡等症状,应立即前往结核病专科医院就诊。接种后3个月需进行结核菌素试验评估免疫效果。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黄疸值多少可以打卡介苗?

新生儿黄疸值需低于5毫克/分升才能接种卡介苗。黄疸值过高可能影响疫苗安全性,主要与胆红素代谢异常、母乳性黄疸、溶血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此时血清胆红素水平多低于12毫克/分升,若经皮测胆红素值换算后低于5毫克/分升,且无其他禁忌症,可正常接种卡介苗。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需更严格评估,部分医疗机构会要求黄疸值降至3毫克/分升以下。接种前医生会综合评估皮肤黄染范围、精神状态及喂养情况。

当黄疸值超过5毫克/分升时需暂缓接种,常见于病理性黄疸情况。如ABO溶血患儿胆红素上升迅速,可能需光疗干预;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黄疸持续不退,常伴有陶土色大便。这些情况下接种疫苗可能加重免疫系统负担,需先治疗原发病。部分母乳性黄疸患儿虽数值偏高,但若生长发育正常,经医生评估后可能允许接种。

建议家长在接种前配合医生完成胆红素检测,母乳喂养儿可适当增加喂养频率促进胆红素排泄。接种后需观察有无局部红肿、发热等反应,严重黄疸患儿治愈后应补种卡介苗。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指标,若黄疸反复或伴有嗜睡、拒奶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不打卡介苗有什么后果?

未接种卡介苗可能增加结核病感染风险,尤其对儿童可能引发结核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卡介苗接种主要预防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未接种者面临的风险主要有结核病易感性增加、重症结核病概率上升、感染后症状更严重、疾病传播风险增高、特定人群危害更显著。

1、结核病易感性增加

卡介苗通过激发细胞免疫反应帮助机体抵抗结核分枝杆菌。未接种者缺乏特异性免疫保护,接触结核患者后感染概率显著提升。结核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人群密集场所更易发生传播。建议与活动性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后及时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

2、重症结核病概率上升

卡介苗对儿童血行播散性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的保护效果较为明确。未接种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高热、惊厥、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成人未接种者发生粟粒性肺结核等全身播散型结核的风险更高,此类患者需进行抗结核四联药物治疗。

3、感染后症状更严重

未接种者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更易出现持续咳嗽、咯血、胸痛等典型症状。肺部病灶进展速度较快,易形成空洞性病变。临床常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药物进行规范治疗,治疗周期通常需要持续用药。

4、疾病传播风险增高

未接种卡介苗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排菌量往往更大,通过咳嗽产生的气溶胶含菌量更高。这类患者需要实施呼吸道隔离措施,密切接触者应接受预防性化疗。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是阻断传播的关键环节。

5、特定人群危害更显著

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等免疫低下人群未接种卡介苗时,结核病发病风险较常人更高。这类患者可能出现非典型临床表现,诊断难度增加。需要加强营养支持,保证优质蛋白摄入,维持血红蛋白水平。

对于未接种卡介苗的个体,建议避免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保持居住环境通风良好。出现持续两周以上咳嗽、低热、盗汗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日常饮食需保证充足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强体质。医务人员等高危职业人群应定期进行结核病筛查。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全科

热门标签

腹裂 贫血 毒血症 脊索瘤 弓形虫病 尿路感染 头皮裂伤 肾动脉栓塞 膀胱乙状结肠瘘 单纯性甲状腺肿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