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一年多了,也做过过敏性试验说是甲全过敏,白天偶咳嗽,下午晚上很厉害,还有支气管炎解好像,睡觉发出吱吱音,吃了不少抗生药,一两天好了,过几天又不行了,有没有了点的办法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陈雨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紫外线灯能抗流感病毒吗?

紫外线灯能灭活流感病毒,但需满足特定条件。

紫外线灯通过破坏病毒核酸结构实现灭活效果,对流感病毒有效。波长253.7纳米的UVC紫外线具有较强杀菌作用,可穿透病毒蛋白质外壳损伤其RNA,使病毒失去复制能力。需确保照射强度达到每平方厘米30毫瓦以上,并持续照射物体表面15-30分钟。空气消毒时要求密闭空间内每立方米至少安装1.5瓦紫外线灯管,照射30-60分钟才能显著降低病毒载量。

直接照射人体可能造成皮肤灼伤和角膜损伤,家庭使用时应避免在有人的环境中开启。紫外线无法穿透普通玻璃和塑料,仅能消毒直接照射到的表面,对阴影区域无效。灯管使用1000小时后强度下降,需定期更换。臭氧型紫外线灯产生的臭氧浓度超过每立方米0.3毫克时可能引发呼吸道刺激。

使用紫外线灯消毒后应开窗通风,日常预防流感还需结合勤洗手、戴口罩等措施。

聂小娟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要注意什么?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需注意出血风险监测、药物相互作用、定期复查、饮食调整及症状观察。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形成,但可能增加出血概率,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1、出血风险监测

抗血小板药物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导致出血倾向升高。日常需观察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衄等轻微出血表现,若出现呕血、黑便或血尿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服药期间避免剧烈运动或外伤,女性月经期出血量异常增多时需咨询医生。

2、药物相互作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与布洛芬缓释胶囊、华法林钠片等非甾体抗炎药或抗凝药产生协同作用,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中药如丹参滴丸、银杏叶提取物片也可能增强抗凝效果,合并用药前需经医生评估。

3、定期复查

长期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时,每3-6个月需复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还需监测血小板聚集率,避免药物抵抗或过量。肝功能异常者需调整替格瑞洛片剂量,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普拉格雷片。

4、饮食调整

避免大量摄入生姜、大蒜等具有活血作用的食物,减少饮酒以防加重胃黏膜损伤。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K的西蓝花、菠菜可能影响华法林疗效,需保持饮食结构稳定。围手术期需提前告知医生用药史,部分情况需暂停抗血小板治疗。

5、症状观察

突发头痛伴呕吐可能提示脑出血,胸痛持续不缓解需警惕急性心肌梗死。服用替罗非班注射液期间出现呼吸困难或皮疹应考虑过敏反应。糖尿病患者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需特别注意足部溃疡出血迹象。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突然改变用药方案。进行牙科治疗或内镜检查前需主动告知服药情况,日常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损伤。若需接种疫苗或计划怀孕,应提前与心血管医生沟通调整治疗策略。出现眩晕、乏力等贫血症状时及时检测血红蛋白水平。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静脉溶栓后可以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吗?

静脉溶栓后一般可以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需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静脉溶栓治疗主要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或心肌梗死等血栓性疾病,而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常用于预防血栓复发,两者联合使用需评估出血风险。

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通常需暂停抗血小板药物,以避免增加颅内出血或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会暂时溶解血栓,但同时可能影响凝血功能,此时叠加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加重出血倾向。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溶栓后的影像学检查结果、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出血风险评估,决定何时重启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可能在溶栓后较早阶段启用抗凝药物而非抗血小板药物。

部分高危血栓形成患者可能在严密监测下提前联合用药。例如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若经评估出血风险可控,医生可能选择在溶栓后12小时低剂量联用抗血小板药物。这种情况需通过持续心电监护、定期凝血功能检测及神经科专科评估来确保安全性,任何用药调整都必须由心血管科与神经科医生共同决策。

静脉溶栓后用药需个体化制定方案,患者不可自行调整药物。恢复期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剧烈运动或外伤,观察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黑便等出血征兆,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和血管影像评估。若出现头痛呕吐、意识变化等颅内出血症状,须立即就医处理。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抗血小板和抗凝的区别?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是两类常用于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但作用机制、适应证及风险存在明显差异。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作用,适用于动脉血栓预防;抗凝药物则通过干扰凝血因子阻断凝血过程,主要用于静脉血栓防治。

1、作用机制差异

抗血小板药物以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替格瑞洛片为代表,通过阻断血栓素A2或P2Y12受体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则作用于凝血级联反应,华法林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合成,新型口服抗凝药直接抑制Xa因子或IIa因子活性。

2、临床应用区别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动脉系统血栓预防,如冠心病患者植入支架后需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抗凝药物适用于房颤卒中预防、深静脉血栓治疗,骨科术后常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过渡至利伐沙班片口服。

3、出血风险特点

抗血小板药物易导致皮肤黏膜出血,表现为牙龈出血、鼻衄。抗凝药物引发的出血常更严重,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使用华法林需定期监测INR值,新型口服抗凝药虽无需监测但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4、药物相互作用

氯吡格雷片与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联用会降低药效,需换用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华法林与多种药物食物存在相互作用,如与苯妥英钠片联用会增加出血风险,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菠菜会影响抗凝效果。

5、特殊人群选择

妊娠期优先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而非华法林。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达比加群酯胶囊,可选用利伐沙班片。非瓣膜性房颤老年患者出血风险高时,可能推荐左心耳封堵术替代长期抗凝。

使用这两类药物期间需观察皮肤瘀斑、黑便等出血征象,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定期随访凝血功能,未经医生指导不得擅自调整剂量。保持均衡饮食,限制饮酒,服用华法林者需稳定维生素K摄入量。出现严重头痛、呕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甲抗病症状有哪些症状?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症状主要有心悸、多汗、体重下降、手抖、突眼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内分泌疾病,可影响全身多个系统功能。

1、心悸

心悸是甲亢的常见症状,患者常感觉心跳加快、心慌或心律不齐。这与甲状腺激素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有关,可能伴随胸闷、气短等症状。临床常用普萘洛尔片缓解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配合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片治疗。

2、多汗

甲亢患者因代谢亢进常出现多汗,表现为皮肤潮湿、怕热,尤其在手掌、足底明显。这与甲状腺激素促进产热有关,可能伴随低热症状。日常需保持环境通风,避免高温环境,医生可能建议使用丙硫氧嘧啶片控制甲状腺功能。

3、体重下降

尽管食欲增加,甲亢患者仍可能出现体重明显下降。甲状腺激素加速分解代谢导致能量消耗过多,可能伴随腹泻、易疲劳。需增加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同时使用甲巯咪唑片等药物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

4、手抖

甲亢患者常见手指细微震颤,尤其在手臂伸直时明显。这与甲状腺激素过度刺激神经系统有关,可能伴随肌肉无力。医生可能开具普萘洛尔片缓解震颤,同时需配合抗甲状腺药物如丙硫氧嘧啶片治疗原发病。

5、突眼

部分甲亢患者出现眼球突出、眼睑退缩,称为Graves眼病。这与自身抗体攻击眼眶组织有关,可能伴随视力模糊、畏光。需使用人工泪液保护角膜,严重时需激素治疗或眼眶减压手术,同时控制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亢患者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避免摄入含碘食物如海带紫菜。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和精神紧张。若症状加重或出现高热、心律失常等需立即就医。治疗期间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不可自行停药,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发烧 乳腺炎 睡眠障碍 室性早搏 慢性附件炎 病毒性脑炎 淋巴管肉瘤 腕管综合征 老年性白内障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