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 中风

患中风吃药后仍嘴巴斜言语不清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阮士伟 主治医师
河北邢台柏乡王家庄卫生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中风后手脚肿是怎么回事?

中风后手脚肿可能与血液循环障碍、静脉血栓形成、淋巴回流受阻、低蛋白血症、药物副作用等原因有关。手脚肿胀通常表现为患侧肢体水肿、皮肤紧绷、按压凹陷等症状。

1、血液循环障碍

中风后患者肢体活动减少,肌肉泵作用减弱,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淤血性水肿。建议家属协助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每日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避免长时间下垂。

2、静脉血栓形成

长期卧床可能引发深静脉血栓,表现为单侧肢体突发肿胀伴疼痛。需进行血管超声检查,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利伐沙班片、达肝素钠注射液等抗凝药物,同时穿戴医用弹力袜预防血栓进展。

3、淋巴回流受阻

中风后中枢神经损伤可能影响淋巴管收缩功能,导致淋巴液积聚。可通过向心性按摩、气压治疗仪等物理疗法改善,严重时需进行淋巴引流手术。

4、低蛋白血症

吞咽困难或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血浆白蛋白降低,引发渗透压性水肿。应调整饮食结构,增加鱼肉、蛋清等优质蛋白摄入,必要时静脉补充人血白蛋白。

5、药物副作用

部分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缓释片可能引起外周水肿。若肿胀与用药时间相关,可咨询医生调整降压方案,更换为缬沙坦胶囊等较少引起水肿的药物。

中风患者出现手脚肿胀时,家属应每日测量腿围并记录变化,避免穿戴过紧衣物。饮食需控制钠盐摄入,适当补充含钾食物如香蕉、菠菜等。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肢体功能训练,睡眠时用枕头垫高肿胀肢体。若肿胀持续加重或出现皮肤发红发热,应立即就医排除感染等并发症。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中风能恢复正常吗?

中风患者能否恢复正常取决于脑损伤程度和康复干预时机,部分患者通过早期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功能。恢复程度主要受梗死面积大小、病灶位置、基础疾病控制、康复治疗规范性、心理状态调整等因素影响。

1、梗死面积大小

小范围腔隙性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较轻,通过三个月规范康复训练后,多数可恢复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因神经元不可逆损伤,常遗留偏瘫或语言障碍,需长期进行运动疗法联合作业治疗。

2、病灶位置

基底节区梗死主要影响运动功能,经强制性运动疗法后运动功能改善较明显。脑干梗死可能导致吞咽障碍和平衡失调,需通过球囊扩张术配合吞咽训练。大脑皮层语言中枢损伤患者,需在发病六个月内进行强制性语言诱导治疗。

3、基础疾病控制

高血压患者将血压稳定在140/90mmHg以下可降低复发风险,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以内。房颤患者需持续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高脂血症患者需维持低密度脂蛋白低于2.6mmol/L。

4、康复治疗规范性

发病后24-48小时即开始床边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和关节被动活动。恢复期采用运动再学习方案配合功能性电刺激,后遗症期可应用机器人辅助训练和虚拟现实技术,全程康复周期建议持续6-12个月。

5、心理状态调整

卒中后抑郁会延缓功能恢复,需早期进行心理评估并干预。认知行为疗法联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改善情绪障碍,团体康复治疗能提升社交参与度,家庭支持系统对建立康复信心至关重要。

中风患者恢复期需保持每日30分钟有氧训练如踏步机运动,饮食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深海鱼类摄入,限制钠盐每日不超过5克。建议每三个月复查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持续进行双重任务训练以改善认知功能,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康复过程中出现肌张力异常增高或关节疼痛需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夜间使用踝足矫形器预防足下垂。家属应学习转移技术和防跌倒措施,创造无障碍家居环境。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中风急救的正确方法?

中风急救的正确方法主要有保持患者平卧、解开领口衣物、清理口腔异物、记录发病时间、避免随意搬动。中风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的急性脑血管疾病,需立即就医处理。

1、保持平卧

发现疑似中风患者时,应迅速帮助其平躺于安全通风处,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抬高头部约30度可降低颅内压,但需避免颈部过度屈曲影响呼吸。此时禁止喂食任何食物或药物,避免刺激患者导致病情加重。

2、解开领口

立即松开患者领带、衣扣等束缚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胸廓起伏判断呼吸状态,若出现鼾声呼吸提示舌根后坠,可用双手托起下颌角开放气道。注意不要强行扳动患者颈部,避免加重潜在颈椎损伤。

3、清理口腔

使用纱布或干净布料清除口鼻分泌物,有假牙者需取出防止脱落阻塞气道。若患者出现呕吐,应迅速将其转为侧卧位,用手指裹布清除口腔残留物。操作时动作需轻柔,避免刺激引发呛咳或抽搐。

4、记录时间

准确记录患者出现症状的起始时间,包括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表现。该时间节点对后续静脉溶栓治疗具有关键指导意义,需精确到分钟。同时观察记录瞳孔大小、肢体瘫痪侧别等体征变化。

5、避免搬动

等待急救车期间尽量减少患者移动,突发中风后脑组织处于脆弱状态,不当搬运可能加重出血或缺血损伤。除非环境存在直接危险,否则应保持患者静卧,仅可进行必要的生命体征监测。

中风急救过程中需持续观察患者意识状态与生命体征,每5分钟检查一次呼吸脉搏。急救人员到达后需详细交接发病时间与处理经过。患者送医后家属应配合完成头颅CT等检查,明确中风类型后接受针对性治疗。恢复期需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调整低盐低脂饮食,定期复查脑血管状况。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中风和脑溢血一样吗?

中风和脑溢血不一样,中风是脑血管疾病的统称,脑溢血是中风的一种类型。中风主要包括脑溢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类型,主要由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引起。

中风是脑血管意外事件的统称,涵盖多种脑血管病变。脑溢血特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属于出血性中风。两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上存在明显差异。脑血管破裂引起的脑溢血通常起病急骤,伴随剧烈头痛和意识障碍。脑血管阻塞导致的脑梗死则多见肢体偏瘫和言语障碍,症状发展相对缓慢。

脑溢血患者常见基底节区出血,多由高血压导致血管破裂所致。这类患者需要紧急降颅压治疗,必要时需进行血肿清除手术。脑梗死患者则需在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或取栓治疗,以恢复脑组织血流灌注。两种疾病的康复方案也有所不同,脑溢血患者更需预防再出血,脑梗死患者则侧重肢体功能锻炼。

脑血管疾病患者需长期控制血压血糖,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并规律作息。建议每半年进行脑血管评估,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或降压药物。出现突发头痛、肢体无力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争取最佳治疗时机。康复期患者可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认知训练和运动疗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开窗户睡觉会中风吗?

开窗户睡觉一般不会直接导致中风,但可能因冷空气刺激诱发血管痉挛或呼吸道感染等间接风险。中风主要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相关,寒冷环境可能成为诱因之一。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睡眠质量提升,但需注意避免冷风直吹。夜间人体代谢减缓,体温调节能力下降,长时间暴露于低温环境可能引起血管收缩。对于健康人群而言,适度开窗不会显著增加中风风险,但应避免室温骤降或形成穿堂风。

存在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需格外警惕。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弹性较差,寒冷刺激可能导致血压波动或斑块脱落。这类人群夜间开窗建议控制缝隙大小,或选择睡前通风后关闭窗户。使用加湿器调节湿度也能减少呼吸道黏膜受刺激的概率。

预防中风需综合管理危险因素,包括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睡眠时注意颈部保暖,可选择高领睡衣或围巾保护颈动脉区域。如出现突发性头痛、肢体麻木等中风先兆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查。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热门标签

肺栓塞 髌骨脱位 踝关节扭伤 肋锁综合征 肾动静脉瘘 代谢性碱中毒 胫腓骨干骨折 甲基丙二酸血症 慢性子宫内膜炎 垂体依赖性库欣病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