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 神经外科

手抖是看神经内科吗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写字手抖怎么治疗?

写字手抖可通过调整握笔姿势、进行手部肌肉训练、服用药物、针灸治疗、肉毒素注射等方式改善。写字手抖可能与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症、小脑病变等因素有关。

1、调整握笔姿势

错误的握笔姿势可能导致手部肌肉紧张,加重震颤症状。建议采用三指握笔法,拇指、食指和中指自然弯曲握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轻贴纸面作为支撑。书写时保持手腕放松,避免过度用力。可配合使用防滑笔套或加重笔,减少手部抖动对书写的影响。

2、进行手部肌肉训练

手部肌肉力量不足或协调性差可能引发震颤。可通过捏握力球、橡皮泥等工具锻炼手部肌群,每日训练数次。精细动作训练如穿珠子、搭积木等有助于提高小肌肉群控制能力。温水浸泡手部后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能缓解肌肉紧张。

3、服用药物

普萘洛尔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改善特发性震颤;左旋多巴能补充脑内多巴胺,缓解帕金森病相关震颤;阿普唑仑适用于焦虑引发的震颤。这些药物需在神经内科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心率、肝功能等指标。

4、针灸治疗

中医认为手抖多与肝风内动相关,可取合谷、曲池、外关等穴位进行针刺。电针疗法通过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改善震颤症状。配合艾灸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能健脾益气。治疗需由专业针灸师操作,每周数次,连续治疗数月可见效。

5、肉毒素注射

对于顽固性手部震颤,可在肌电图引导下向震颤肌群注射A型肉毒毒素。该药物能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释放,使肌肉暂时性麻痹。效果通常持续数月,需重复注射。可能出现短暂性手部无力等副作用,需由经验丰富的神经科医师操作。

日常应避免摄入含咖啡因的饮品,保证充足睡眠。书写时可使用防抖腕带固定手腕,选择粗杆笔减轻握持负担。长期未缓解或伴随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时,需及时就诊神经内科进行肌电图、头颅MRI等检查。中重度患者可考虑脑深部电刺激手术,但需严格评估手术适应症。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神经内科主要检查什么?

神经内科主要检查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周围神经病变、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检查项目主要有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脑电图、肌电图、头颅CT、头颅MRI等。

1、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是神经内科最基础的检查方法,包括意识状态评估、颅神经检查、运动系统检查、感觉系统检查、反射检查以及共济运动检查等。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瞳孔对光反射、肌力测试、病理反射引出等方式,初步判断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这种检查无须特殊设备,但对医生临床经验要求较高。

2、脑电图

脑电图通过电极记录大脑皮层电活动,主要用于癫痫、脑炎、睡眠障碍等疾病的诊断。检查时需要在头皮放置多个电极,记录不同脑区的电波变化。异常脑电图可表现为棘波、尖波等癫痫样放电,或弥漫性慢波等脑功能异常表现。动态脑电图可延长记录时间,提高癫痫检出率。

3、肌电图

肌电图包括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和针极肌电图两部分,可评估周围神经和肌肉功能。神经传导速度测定通过电刺激神经记录反应,判断周围神经传导是否正常。针极肌电图将细针插入肌肉记录电活动,帮助诊断肌营养不良、运动神经元病等。该检查对诊断腕管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周围神经病具有重要价值。

4、头颅CT

头颅CT利用X线断层扫描显示脑组织结构,可快速发现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病变。急性脑血管病发作时,CT能立即区分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检查具有扫描时间短、对钙化敏感等特点,但对后颅窝病变和小病灶显示不如MRI清晰。增强CT扫描可进一步提高病变检出率。

5、头颅MRI

头颅MRI利用磁场和射频波成像,对脑组织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脑干、小脑等CT难以观察的区域。弥散加权成像能在脑梗死超早期发现病灶,磁共振血管成像可无创评估脑血管情况。MRI对多发性硬化、脑炎、神经变性病等诊断优势明显,但检查时间较长且对体内金属植入物有限制。

神经内科检查后应根据医生建议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注意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改善脑血液循环,避免高盐高脂饮食可降低脑血管病风险。出现头痛、眩晕、肢体麻木等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及时复查,遵医嘱定期监测相关指标。检查前需去除身上金属物品,告知医生过敏史和既往病史,部分检查需要空腹进行。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全科

一生气就手抖的原因?

一生气就手抖可能与情绪激动、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等因素有关。情绪波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引发生理性震颤,而病理性因素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1、情绪激动

愤怒或焦虑时人体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肌肉颤动。这种生理性震颤通常表现为双手细微抖动,情绪平复后自行消失。深呼吸或转移注意力有助于缓解症状,无须特殊治疗。

2、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新陈代谢,常见手抖伴有多汗、心悸、体重下降等症状。可能与格雷夫斯病、甲状腺结节等因素有关。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确诊,常用药物包括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等。

3、低血糖

血糖水平低于正常值时,中枢神经系统能量供应不足可出现手抖,常伴随头晕、冷汗。常见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过量或长时间未进食。立即进食含糖食物可缓解,反复发作需排查胰岛素瘤等病因。

4、特发性震颤

一种与遗传相关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情绪紧张时手部震颤加重,饮酒后暂时减轻。震颤多从单侧开始,逐渐波及双侧。轻症无须治疗,影响生活时可选用普萘洛尔、扑米酮等药物控制症状。

5、帕金森病

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导致静止性震颤,情绪激动可能加重症状。典型表现为搓丸样震颤伴肌强直、运动迟缓。需神经科评估,常用左旋多巴、金刚烷胺等药物改善症状,晚期可考虑脑深部电刺激手术。

日常需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和咖啡因摄入。若手抖持续存在或伴随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应及时就诊明确病因。规律作息、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功能,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突发严重震颤伴意识障碍需立即就医排除癫痫等急症。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青少年手抖是什么原因?

青少年手抖可能与生理性震颤、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药物副作用、特发性震颤等因素有关。手抖在医学上称为震颤,表现为不自主的节律性抖动,需结合具体诱因和伴随症状判断病因。

1、生理性震颤

情绪紧张、疲劳或摄入过量咖啡因可能引发短暂手抖。这类震颤幅度小且呈对称性,安静状态下减轻,通常无须特殊治疗。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减少刺激性饮品摄入,通过深呼吸缓解焦虑情绪。若持续存在需排查病理性因素。

2、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代谢亢进,常伴随心悸、多汗和手部细颤。震颤频率较快且累及手指尖端,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和超声确诊。治疗可选用甲巯咪唑等抗甲状腺药物,严重者需放射性碘治疗。

3、低血糖反应

饥饿状态下血糖低于3.9mmol/L时可能出现手抖伴冷汗、头晕。常见于糖尿病胰岛素过量或饮食不规律者。立即进食含糖食物可缓解,反复发作需检测血糖水平。随身携带糖果可预防急性发作。

4、药物副作用

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抗抑郁药如氟西汀可能引起姿势性震颤。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多可消失,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用药期间出现震颤需及时复诊,医生可能更换为阿替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改善症状。

5、特发性震颤

约60%病例有家族史,表现为动作性震颤且饮酒后减轻。随年龄增长可能加重,但不会缩短寿命。症状明显者可选用普萘洛尔或扑米酮控制震颤,严重功能障碍者考虑脑深部电刺激手术。

青少年出现手抖应注意记录发作诱因和持续时间,避免过度依赖功能性饮料。保证充足睡眠和富含镁元素的食物如坚果、绿叶蔬菜。若伴随体重下降、眼球突出或意识障碍,需立即就医排查Graves病等器质性疾病。日常可进行握力球训练增强手部肌肉控制力,但不可擅自服用镇静类药物。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甲减症状心慌手抖吗?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可能出现心慌手抖的症状,但并非典型表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症状主要有体重增加、畏寒乏力、皮肤干燥、记忆力减退、心率减慢等。心慌手抖更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若甲减患者出现此类症状需警惕合并其他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全身代谢减低综合征。典型症状以代谢减慢表现为主,如基础体温降低、食欲下降但体重增加、反应迟钝等。心血管系统方面通常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偏低,这与甲状腺激素对心脏的正性肌力作用减弱有关。部分患者可能因长期未治疗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出现代偿性心率增快,但这种情况多伴随其他明显甲减症状。

少数甲减患者确实可能出现手抖或心慌症状,但往往存在特殊诱因。比如合并贫血时组织缺氧可能引发心悸,或同时存在电解质紊乱导致肌肉震颤。更需警惕的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治疗过程中药物过量,引发医源性甲状腺毒症,此时会出现类似甲亢的表现。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可能在疾病早期出现一过性甲状腺毒症阶段,也会有心慌手抖表现。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应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出现心慌手抖等非典型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排查原因。日常需注意保暖,保证适量碘摄入但避免过量,合并心血管症状者应限制钠盐摄入。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自行增减左甲状腺素钠片用量,定期复查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以评估治疗效果。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热门标签

肝大 鼠疫 尿毒症 小儿脑瘫 低体重儿 气管肿瘤 阿米巴痢疾 腹主动脉瘤 肱骨外上髁炎 色素性荨麻疹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