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小儿呼吸科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怎么引起的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治疗?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可通过保持口腔卫生、使用抗病毒药物、退热镇痛、补充水分和饮食调理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感染引起。

1、口腔护理:患儿需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温盐水或儿童专用漱口水漱口,每日3-4次,有助于缓解口腔溃疡疼痛,预防继发感染。避免使用刺激性漱口水,以免加重症状。

2、抗病毒治疗:对于症状较重或免疫力低下的患儿,可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常用药物包括阿昔洛韦片200mg/次,每日5次、更昔洛韦胶囊500mg/次,每日3次、利巴韦林颗粒10mg/kg/次,每日3次,疗程一般为5-7天。

3、退热镇痛:患儿若出现高热,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10-15mg/kg/次,每4-6小时一次或布洛芬混悬液5-10mg/kg/次,每6-8小时一次进行退热。注意药物剂量需根据体重计算,避免过量使用。

4、补充水分:患儿因口腔疼痛可能影响进食,需注意补充水分,可给予温凉的白开水、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少量多次饮用,防止脱水。避免过烫或过冷的饮品,以免刺激口腔黏膜。

5、饮食调理:给予患儿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蔬菜汤、果汁等。避免酸性、辛辣、粗糙的食物,以免加重口腔疼痛。可将食物放凉后食用,有助于减轻不适感。

患儿应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若患儿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嗜睡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怎么治疗?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可通过抗病毒治疗、退热处理、口腔护理、饮食调理、预防感染等方式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接触传播、环境因素、卫生条件差等原因引起。

1、抗病毒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可使用阿昔洛韦片每次200mg,每日5次、利巴韦林颗粒每次150mg,每日3次、更昔洛韦胶囊每次500mg,每日3次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

2、退热处理:患儿常伴有高热,可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每次5-10mg/kg,每6-8小时一次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每次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进行退热,同时配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袋冷敷等。

3、口腔护理:疱疹性咽峡炎会导致口腔疼痛,可用生理盐水或复方硼砂溶液漱口,每日3-4次,缓解口腔不适。也可使用含有氯己定的口腔喷雾剂,直接喷洒在患处,减轻疼痛和炎症。

4、饮食调理:患儿因口腔疼痛可能拒食,可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豆浆等,避免辛辣、酸冷等刺激性食物。同时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增强免疫力。

5、预防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需注意隔离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消毒玩具、餐具等物品。教育患儿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病毒传播。

患儿应多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可适量补充蛋白质,如鸡蛋、鱼肉等。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促进身体恢复。定期监测体温,观察病情变化,如有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症状?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口腔疱疹等症状。该病通常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具有自限性,多数患儿在一周左右可自行恢复。症状严重时需及时就医,避免并发症。

1、发热: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典型症状之一是发热,体温通常在38℃以上,持续2-4天。发热期间,患儿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等表现。建议家长密切监测体温,适当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每次10-15mg/kg。

2、咽痛:患儿常因咽部疼痛而拒绝进食或饮水,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咽痛多由口腔疱疹引起,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进一步加重不适感。家长可给予患儿温凉的流质食物,如稀粥、果汁,避免刺激性食物,必要时使用含漱液缓解疼痛。

3、口腔疱疹:口腔黏膜、软腭、扁桃体等处可见散在或成簇的疱疹,直径约1-2mm,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伴有明显疼痛。家长需注意保持患儿口腔卫生,使用生理盐水或儿童专用漱口水清洁口腔,避免继发感染。

4、食欲不振:由于咽痛和口腔不适,患儿常出现食欲下降,严重时可能导致脱水。家长应鼓励患儿少量多次饮水,选择易吞咽的食物,如酸奶、果泥等,必要时补充电解质溶液,避免脱水。

5、其他症状:部分患儿可能伴有咳嗽、流涕、腹泻等轻微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这些症状通常较轻,可在对症处理后缓解。家长需观察患儿整体状态,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高热不退、呼吸困难等表现,应及时就医。

饮食上,建议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蔬菜泥、水果泥等,避免辛辣、油腻食物。运动方面,患儿在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症状缓解后可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室内游戏等。护理上,家长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患儿玩具和餐具,避免交叉感染。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染途径?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直接接触传播和粪口途径传染。呼吸道飞沫传播是最常见的途径,当患儿咳嗽、打喷嚏时,病毒会通过飞沫进入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后可能感染。直接接触传播是指通过接触患儿的口腔分泌物、疱疹液或污染的玩具、餐具等物品,病毒经手传播到口腔或鼻腔黏膜。粪口途径则是通过接触被患儿粪便污染的物品或食物,病毒进入消化道后引发感染。 1、呼吸道飞沫传播:疱疹性咽峡炎病毒存在于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当患儿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毒会随飞沫扩散到空气中。易感者吸入这些含有病毒的飞沫后,病毒会附着在呼吸道黏膜上,引发感染。预防措施包括避免与患儿近距离接触,尤其是在患儿有咳嗽或打喷嚏症状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佩戴口罩。 2、直接接触传播:患儿的口腔分泌物、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患儿的唾液、鼻涕或疱疹液,病毒可能经手传播到口腔或鼻腔黏膜。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物品也可能导致感染。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患儿或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避免与患儿共用餐具、水杯等个人物品,定期清洁和消毒玩具及家居用品。 3、粪口途径传播:疱疹性咽峡炎病毒可能存在于患儿的粪便中,通过接触被粪便污染的物品或食物,病毒进入消化道后引发感染。这种传播途径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更为常见。预防措施包括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或饮用未经消毒的水,勤洗手,尤其是在如厕后或处理食物前,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清洁和消毒厕所及周围环境。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染途径多样,预防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链。家长应加强对患儿的护理,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与患儿密切接触,同时提高易感者的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通过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率,保障儿童健康。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过程?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包括对症处理和抗病毒治疗,其病因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感染引起。该病具有自限性,通常7-10天可自愈,但需注意预防并发症。 1、病因:柯萨奇病毒A组是主要病原体,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病毒侵入咽部黏膜后,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形成疱疹和溃疡。儿童免疫力较低,易感性强,尤其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容易传播。 2、症状:典型表现为发热、咽痛、拒食,检查可见咽部充血,散在灰白色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流涎、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症状通常在发病后2-3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缓解。 3、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局部使用含漱液缓解咽痛。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可用于重症病例。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饮水,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漱口。 4、护理: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监测体温,及时退热。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进食情况,警惕脱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增加湿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不退、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就医。 5、预防: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流行季节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睡眠和营养。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发现病例及时报告。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虽然症状明显,但预后良好,关键在于及时对症处理和精心护理,同时做好预防工作,减少疾病传播。家长应保持警惕,但不必过度焦虑,遵医嘱规范治疗即可。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热门标签

喷嚏 包皮粘连 上颌前突 假两性畸形 肩关节结核 糜烂性胃炎 阿尔茨海默病 肠系膜脂肪炎 盆腔静脉曲张 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