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中医科 > 中医科

健脾除湿的中成药有哪些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治疗便秘的中成药首选?

治疗便秘可选用麻仁润肠丸、芪蓉润肠口服液、便通胶囊、通便灵胶囊、四磨汤口服液等中成药。便秘多与胃肠积热、气机郁滞、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需在医生辨证后选择适合的药物。

一、麻仁润肠丸

麻仁润肠丸由火麻仁、苦杏仁、大黄等组成,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胃肠积热型便秘,表现为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等症状。该药通过润滑肠道、促进肠蠕动改善排便,但不宜长期服用,孕妇及体虚者慎用。

二、芪蓉润肠口服液

芪蓉润肠口服液含黄芪、肉苁蓉等补益药材,适合老年体虚或产后气血不足导致的便秘,常见排便无力、面色苍白等症状。药物通过补气养血、温阳通便发挥作用,需避免与寒凉食物同服,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三、便通胶囊

便通胶囊以白术、当归、枳实为主要成分,针对气机郁滞型便秘,常见排便不畅、肛门坠胀感。该药能健脾行气、润肠通便,服用期间需保持情绪舒畅,避免辛辣刺激饮食,严重肠道梗阻患者禁用。

四、通便灵胶囊

通便灵胶囊含番泻叶、当归等成分,适用于短期实热便秘,可清热导滞、润肠通便。服药后可能出现轻微腹痛,通常排便后缓解,不建议连续使用超过一周,以免产生药物依赖性。

五、四磨汤口服液

四磨汤口服液由木香、枳壳等组成,擅长调理肝郁气滞型便秘,多伴有胁腹胀满、嗳气频发等症状。药物通过疏肝理气促进肠道蠕动,服用期间需配合情绪调节,儿童及年老体弱者应减量使用。

便秘患者除药物治疗外,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西蓝花等,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适度进行快走、揉腹等运动,避免久坐。若便秘持续两周以上或伴随便血、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中成药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长期服用泻药类制剂。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去除湿气的中药配方?

去除湿气可遵医嘱使用参苓白术散、二妙丸、五苓散、藿香正气水、平胃散等中药配方。湿气重可能与脾胃虚弱、环境潮湿、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头身困重、食欲减退、大便黏腻等症状。

1、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由人参、茯苓、白术等组成,具有健脾益气、渗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盛引起的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状。该方通过补益脾胃促进水湿运化,改善因脾胃功能不足导致的湿气滞留。

2、二妙丸

二妙丸含苍术、黄柏两味药材,主要针对湿热下注引起的足膝红肿、小便黄赤等症状。方中苍术燥湿健脾,黄柏清热燥湿,两者协同可清除下焦湿热,适合夏季潮湿环境或饮食辛辣导致的湿热证候。

3、五苓散

五苓散以茯苓、猪苓、泽泻等利水渗湿药为主,适用于水湿内停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该方通过增强膀胱气化功能促进水液代谢,对体内水湿停滞型肥胖也有辅助调理作用。

4、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水由藿香、紫苏等芳香化湿药组成,擅长治疗暑湿感冒或饮食不洁引起的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其挥发油成分能醒脾化湿,快速缓解外感湿邪或内伤湿滞导致的胃肠不适。

5、平胃散

平胃散包含苍术、厚朴等药材,主治湿阻中焦所致的胃脘痞闷、嗳气吞酸。方中药物通过燥湿运脾、行气消胀改善脾胃湿困状态,适合长期饮食油腻或居住潮湿环境者。

使用祛湿中药期间需避免生冷油腻食物,适量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等利湿食材。保持居所通风干燥,适度运动发汗有助于湿气排出。若湿气症状持续或伴有发热、关节疼痛等表现,应及时就医排除风湿免疫性疾病。孕妇、儿童及慢性病患者用药前需咨询中医师,不可自行配伍或长期服用祛湿方剂。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去湿健脾中成药有哪些?

去湿健脾的中成药主要有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丸、健脾丸、附子理中丸、四君子汤等。湿邪困脾可能导致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等症状,建议在医生辨证指导下选用合适药物。

一、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由人参、茯苓、白术等组成,具有补脾胃、益肺气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盛引起的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该方能通过健脾渗湿改善消化功能,对慢性胃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服用期间需忌食生冷油腻。

二、香砂六君丸

香砂六君丸含木香、砂仁、党参等成分,侧重行气化湿健脾,针对脘腹胀满、嗳气吞酸等气滞湿阻症状效果显著。现代常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伴随的脾虚气滞证候。阴虚内热者慎用。

三、健脾丸

健脾丸以党参、白术、陈皮为主药,专攻脾胃虚弱所致的纳差乏力、肢体困重。其特点是在健脾基础上加强燥湿之力,对舌苔白腻的湿困型消化不良尤为适用。服药期间应避免过度劳累。

四、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含附子、干姜等温阳药材,适用于脾肾阳虚导致的顽固性腹泻、四肢不温。该方通过温补脾肾阳气来化除寒湿,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孕妇及阴虚火旺者禁用。

五、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作为基础健脾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药性平和,适合长期脾虚湿蕴的调养。现代研究表明其能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营养吸收功能。可与祛湿药材配伍增强疗效。

湿重体质者日常可配合食用薏苡仁、赤小豆、山药等健脾利湿食材,避免久居潮湿环境。适度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有助于阳气升发。若出现口苦黏腻、舌苔黄腻等湿热症状,或服药两周未见改善,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所有中成药均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配伍或长期服用。

陈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治疗痹症的中成药有哪些?

治疗痹症的中成药主要有尪痹片、风湿骨痛胶囊、独活寄生合剂、通痹片、正清风痛宁片等。痹症通常由风寒湿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引起,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证型选择药物,配合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

一、尪痹片

尪痹片由熟地黄、续断、附子等组成,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适用于肝肾不足型痹症,常见于中老年人慢性关节疼痛伴腰膝酸软。该药能缓解晨僵、关节变形等症状,服药期间需避免生冷食物,阴虚火旺者慎用。

二、风湿骨痛胶囊

风湿骨痛胶囊含制川乌、红花、木瓜等成分,专治寒湿型痹症。对于遇冷加重的关节冷痛、屈伸不利效果显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需注意该药含乌头类成分,不可长期过量服用,高血压患者应在医师监督下使用。

三、独活寄生合剂

独活寄生合剂源自备急千金要方,含独活、桑寄生、杜仲等药材。针对气血两虚兼风湿痹阻证,适合产后或体弱者的慢性关节痛,能祛风除湿同时补益肝肾。服用时建议配合适度热敷以增强疗效。

四、通痹片

通痹片以马钱子、全蝎为主要成分,擅长治疗瘀血阻络型痹症。对于病程较长、痛处固定的关节刺痛有较好效果,能通络止痛、活血化瘀。因含毒性成分,须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五、正清风痛宁片

正清风痛宁片由青风藤、白芍组成,适用于风湿热痹证。对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的急性期症状有缓解作用,可抑制炎症反应。服药期间应监测肝功能,避免与其他抗风湿药联用。

痹症患者除药物治疗外,需注意关节保暖,阴雨天减少外出。饮食宜选择黑豆、山药等健脾祛湿食材,避免海鲜等发物。适度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保持关节活动度。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慢性期可配合艾灸、中药熏蒸等物理疗法。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出现皮疹、恶心等不良反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颈椎病中成药有哪些?

颈椎病可遵医嘱使用颈复康颗粒、颈痛颗粒、根痛平颗粒、天麻壮骨丸、舒筋活血片等中成药。颈椎病多由长期劳损、退行性变或风寒湿邪侵袭导致,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头晕等症状,需结合具体证型选择药物。

一、颈复康颗粒

颈复康颗粒主要由羌活、川芎、葛根等组成,具有活血通络、散风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颈肩部酸痛、上肢麻木。该药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压迫症状,服药期间需避免寒湿刺激。

二、颈痛颗粒

颈痛颗粒含三七、延胡索等成分,能缓解气滞血瘀型颈椎病导致的刺痛感及活动受限。其化瘀作用较强,适合急性发作期使用,但脾胃虚弱者慎用,可能出现轻度胃肠不适。

三、根痛平颗粒

根痛平颗粒以白芍、甘草为主药,针对颈椎病引起的神经根水肿和放射性疼痛,具有抗炎镇痛效果。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伴随的头痛眩晕也有辅助作用,需注意高血压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四、天麻壮骨丸

天麻壮骨丸含天麻、杜仲等补益肝肾药材,适用于肝肾不足型颈椎病,表现为慢性隐痛、乏力。该药适合中老年退行性病变患者长期调理,但感冒发热时应暂停服用。

五、舒筋活血片

舒筋活血片通过鸡血藤、红花等成分松弛肌肉痉挛,改善混合型颈椎病的综合症状。服药期间配合颈部热敷可增强疗效,孕妇及出血倾向者禁用。

颈椎病患者除药物治疗外,应避免长时间低头,每小时活动颈部5分钟,选择高度适中的枕头。日常可做米字操等舒缓运动,饮食多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若出现上肢肌力下降或行走不稳等脊髓压迫症状,须立即就医评估是否需要手术干预。中成药需辨证使用,切勿自行搭配或长期服用同一种药物。

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热门标签

虚脱 甲减 钩虫病 脊柱裂 食道癌 颞叶肿瘤 肾动脉狭窄 肌营养不良症 口腔扁平苔癣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