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新生儿科 > 新生儿黄疸

病理性新生儿黄疸怎么治疗好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春香 副主任医师
海南三亚解放军425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生理性低血压的危害?
生理性低血压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长期存在可能引发头晕、乏力等症状,需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生理性低血压多与体质、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可通过饮食、运动、作息调整缓解症状。 1、生理性低血压的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体质虚弱、环境适应能力差等。部分人群天生血压偏低,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体质虚弱者因心脏泵血功能较弱,容易出现低血压;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或突然改变体位时,也可能引发低血压。 2、饮食调整是改善生理性低血压的重要方法。增加盐分摄入有助于提高血容量,但需注意控制量,避免引发高血压;多食用富含铁、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绿叶蔬菜,有助于改善贫血症状;适量饮用咖啡或茶,其中的咖啡因可短暂提升血压。 3、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血管功能,改善低血压症状。建议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周至少进行3-4次,每次30分钟以上;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站立,以免加重症状;运动前后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导致血压进一步下降。 4、调整作息习惯对缓解生理性低血压有积极作用。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每天7-8小时,避免熬夜;起床时动作缓慢,先坐起片刻再站立,防止体位性低血压;避免长时间泡热水澡或桑拿,高温环境可能加重症状。 5、若低血压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考虑就医咨询。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如米多君、氟氢可的松等,但需在专业指导下使用;定期监测血压,记录症状变化,有助于医生评估病情;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需综合治疗原发病。 生理性低血压虽不直接危及生命,但长期存在可能影响生活质量,需通过饮食、运动、作息等多方面调整改善症状。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潜在疾病,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确保身体健康。
朱振国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新生儿黄疸指数标准值?
新生儿黄疸指数标准值通常以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衡量,足月儿不超过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15mg/dL。治疗包括光疗、药物治疗和换血疗法,具体选择取决于黄疸程度和病因。光疗是首选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蓝光分解胆红素,促进其排出体外。药物治疗常用苯巴比妥,可增强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换血疗法适用于严重病例,通过置换血液快速降低胆红素水平。 1、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方法,通过蓝光照射皮肤,将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便于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光疗设备包括蓝光灯、光疗毯和光疗箱,医生会根据黄疸程度和婴儿体重选择合适的设备。光疗期间需注意保护婴儿眼睛,避免蓝光对视网膜的损伤。光疗时间通常为24-48小时,具体时长根据胆红素水平变化调整。 2、药物治疗适用于光疗效果不佳或黄疸程度较轻的病例。苯巴比妥是常用药物,通过诱导肝脏酶活性,加速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用药剂量和疗程需根据婴儿体重和黄疸程度调整,通常为每日3-5mg/kg,分2-3次口服。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避免药物副作用。其他药物如茵栀黄口服液也有一定疗效,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换血疗法适用于严重新生儿黄疸,当胆红素水平超过25mg/dL或出现核黄疸风险时,需立即进行换血。换血通过置换婴儿血液,快速降低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换血过程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换血后需密切监测婴儿生命体征和胆红素水平,必要时进行二次换血。 新生儿黄疸指数标准值的监测和及时治疗对预防严重并发症至关重要。家长应密切观察婴儿皮肤和巩膜颜色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黄疸程度和病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确保婴儿健康成长。定期随访和监测胆红素水平是预防黄疸复发的关键措施。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为什么会出现生理性甲状腺肿大?
生理性甲状腺肿大通常是由于身体对碘的需求增加或激素水平变化引起的,无需特殊治疗,可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改善。生理性甲状腺肿大的原因包括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生理阶段,这些时期身体对甲状腺激素的需求增加,导致甲状腺代偿性增大。碘摄入不足或过量也可能引发甲状腺肿大,因为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 1、青春期、妊娠期和哺乳期是生理性甲状腺肿大的常见原因。在这些阶段,身体对甲状腺激素的需求显著增加,甲状腺为了满足需求会代偿性增大。这种情况通常是暂时的,随着生理阶段的结束,甲状腺大小会逐渐恢复正常。 2、碘摄入不足或过量也会导致甲状腺肿大。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元素,摄入不足时,甲状腺会通过增大来捕捉更多的碘;而摄入过量则可能抑制甲状腺功能,导致代偿性肿大。建议通过均衡饮食摄入适量的碘,如食用加碘盐、海带、紫菜等富含碘的食物。 3、某些药物或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导致生理性肿大。例如,长期服用含锂药物或暴露于高氟环境中可能干扰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避免接触这些有害因素,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有助于预防甲状腺肿大。 生理性甲状腺肿大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注意监测甲状腺功能,避免发展为病理性肿大。通过调整饮食、避免有害因素和定期检查,可以有效预防和管理生理性甲状腺肿大,确保甲状腺健康。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新生儿黄疸症状有哪些?
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和眼白部分呈现黄色,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7-10天逐渐消退。治疗上,轻度黄疸可通过增加喂养频率促进胆红素排出,中度以上需光疗或药物治疗,严重时需换血治疗。 1、皮肤和眼白发黄是新生儿黄疸最明显的症状,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蔓延至躯干和四肢。这是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无法有效处理胆红素,导致其在体内积累。 2、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7-10天逐渐消退,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黄疸则可能由母婴血型不合、感染、遗传代谢疾病等引起,需及时就医。 3、轻度黄疸可通过增加喂养频率促进胆红素排出,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应每2-3小时喂一次,配方奶喂养的应每3-4小时喂一次。增加喂养量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加速胆红素排出。 4、中度以上黄疸需光疗治疗,光疗通过特定波长的蓝光照射皮肤,将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便于排出体外。光疗期间需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生殖器,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 5、严重黄疸需换血治疗,换血通过置换新生儿的血液,快速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换血治疗需在专业医院进行,严格监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 6、药物治疗包括使用苯巴比妥、茵栀黄等药物,苯巴比妥可促进肝脏酶的活性,加速胆红素代谢;茵栀黄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的作用,适用于轻度黄疸的治疗。 7、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孕妇在孕期应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新生儿黄疸的高危因素。新生儿出生后应密切观察皮肤颜色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新生儿黄疸是常见现象,多数情况下无需过度担心,但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皮肤和眼白变黄的现象,常见原因包括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治疗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或调整喂养方式。 1、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黄疸类型,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1-2周内自行消退。这是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胆红素代谢能力不足所致。无需特殊治疗,只需密切观察黄疸变化,确保充足喂养以促进胆红素排出。 2、母乳性黄疸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有关,可能抑制胆红素的代谢。这种黄疸通常在出生后1周左右出现,持续时间较长,但不会对婴儿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处理方法包括暂停母乳喂养24-48小时,改用配方奶喂养,待黄疸消退后恢复母乳喂养。 3、病理性黄疸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如新生儿溶血病、感染、胆道闭锁等。这种黄疸出现时间早、进展快,且伴有其他症状如嗜睡、拒奶等。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如光照疗法、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白蛋白或手术治疗如胆道闭锁手术。及时就医是关键,避免胆红素过高导致核黄疸等严重并发症。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包括确保充足喂养、定期监测黄疸指数、避免感染等。家长应密切观察婴儿的黄疸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确保婴儿健康成长。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热门标签

亨廷顿病 颈部挫伤 眶底骨折 扭转痉挛 反应性精神病 肺孢子丝菌病 颈部脊髓损伤 继发性高血压 慢性硬膜下血肿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