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急诊科 > 急诊科

肝性脑病的表现分5期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肝性脑病护理要点?

肝性脑病护理需重点关注饮食调整、症状监测、药物管理和生活干预。护理要点主要有控制蛋白摄入、维持电解质平衡、观察意识状态变化、避免诱发因素、加强安全防护。

1、控制蛋白摄入

急性期需严格限制动物蛋白,每日摄入量控制在20克以下,优先选择植物蛋白如豆腐等易消化来源。病情稳定后可逐步增加至每日每公斤体重0.5-1克蛋白质。出现精神症状时应立即暂停蛋白摄入,恢复期采用少量多餐方式补充。

2、维持电解质平衡

监测血氨、血钾、血钠水平,通过口服或静脉补液纠正异常。限制钠盐摄入预防腹水加重,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000-1500毫升。使用利尿剂时需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期检测肾功能指标。

3、观察意识状态变化

采用肝性脑病分级量表评估患者定向力、计算能力和书写能力。注意扑翼样震颤、性格改变等早期症状,记录嗜睡程度和唤醒反应。夜间加强巡视,预防突发意识障碍导致的跌倒风险。

4、避免诱发因素

严禁使用镇静类药物,预防消化道出血和感染。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使用乳果糖减少肠道氨吸收。控制高体温,发热时及时物理降温。避免快速利尿、大量放腹水等医疗操作。

5、加强安全防护

病床设置防护栏,地面保持干燥防滑。躁动患者使用约束带需每2小时松解观察皮肤。为定向力障碍患者佩戴身份识别腕带。护理操作前进行充分解释,减少环境刺激因素。

肝性脑病患者应建立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但避免昼夜颠倒。恢复期可进行床边被动活动,逐步过渡到步行训练。饮食遵循低脂高糖原则,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家属需学习基本护理技能,注意患者情绪变化,定期复查血氨和肝功能指标。出现嗜睡加重、行为异常等表现时需立即就医。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肝性脑病的饮食注意事项?

肝性脑病患者需严格遵循低蛋白、高热量、适量维生素的饮食原则,重点控制蛋白质摄入量及来源。饮食调整主要有选择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限制每日蛋白质总量、保证充足热量供应、补充支链氨基酸、避免高氨食物等措施。

1、植物蛋白替代

优先选择豆制品、坚果等植物性蛋白,其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较少,代谢产生的氨负荷低于动物蛋白。黄豆蛋白中支链氨基酸比例较高,有助于纠正氨基酸代谢失衡。每日植物蛋白摄入可占总蛋白量的60%以上,但需根据血氨水平动态调整。

2、蛋白质总量控制

急性期每日蛋白质摄入不超过20克,随病情缓解逐渐增加至每公斤体重0.5-1克。需监测血氨及神经精神症状,出现嗜睡或定向障碍时应立即减少蛋白摄入。慢性期患者可采用少量多餐方式分散蛋白质负荷。

3、热量保障

每日热量需达到35-40千卡/公斤体重,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供能来源。可选用米糊、藕粉、蜂蜜等易消化糖类,必要时通过静脉补充葡萄糖。充足热量可减少体内蛋白质分解,降低内源性氨生成。

4、支链氨基酸补充

适当选用富含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这类氨基酸可竞争性通过血脑屏障,减少芳香族氨基酸对中枢的毒性作用。但需在营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过量摄入加重肝脏代谢负担。

5、避免高氨食物

严格限制香肠、腊肉等加工肉制品,以及干酪、虾酱等发酵食品。动物内脏、肉汤等高嘌呤食物也应禁食。蔬菜需煮熟后食用,生鲜蔬菜中硝酸盐可能转化为亚硝酸盐加重氨中毒风险。

肝性脑病患者需建立规律进食习惯,每日分5-6餐少量进食。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避免油炸及辛辣刺激。可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帮助代谢,但维生素A不宜过量。所有饮食调整需在肝病科医生和临床营养师共同指导下进行,定期监测肝功能、血氨及营养指标,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案。出现意识模糊等前驱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肝性脑病多久人就走了?

肝性脑病的生存时间差异较大,从数天到数年不等,主要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基础肝病类型、治疗及时性等因素。未经治疗的急性肝性脑病患者可能在数日内死亡,而早期干预的慢性患者可长期存活。

急性肝性脑病多由重症肝炎、药物中毒或消化道出血诱发,病情进展迅速。患者从意识模糊到昏迷可能仅需数小时,若未及时接受人工肝或肝移植治疗,通常在一周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这类患者血氨水平往往超过200μmol/L,伴随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慢性肝性脑病常见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延长生存期。限制蛋白质摄入、使用乳果糖和利福昔明等降氨药物,能使部分患者维持稳定状态5年以上。但反复发作肝性脑病的肝硬化患者,1年生存率会显著下降,主要死亡原因为肝肾综合征或自发性腹膜炎。

肝性脑病患者需严格限制动物蛋白摄入,每日控制在20-40克,以植物蛋白为主。可食用富含支链氨基酸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家属应学会识别嗜睡、性格改变等早期症状,避免使用镇静类药物。定期监测血氨、肝功能指标,出现意识障碍立即就医。终末期患者可考虑肝移植评估,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全科

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

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主要与氨中毒、假性神经递质堆积、氨基酸代谢失衡、炎症反应及血脑屏障破坏等因素有关。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甚至昏迷。

1、氨中毒

肝脏功能衰竭时,尿素合成能力下降导致血氨升高。过量的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干扰三羧酸循环及能量代谢,抑制α-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影响脑细胞线粒体功能。氨还可与谷氨酸结合形成谷氨酰胺,消耗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

2、假性神经递质

肠道细菌分解蛋白质产生苯乙胺和酪胺,经门体分流直接进入体循环。这些物质在脑内羟化形成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其结构与正常神经递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相似但活性极低,竞争性抑制正常神经传导,导致神经突触传递障碍。

3、氨基酸比例失衡

肝功能受损时芳香族氨基酸代谢减少而支链氨基酸分解增加,导致血浆中苯丙氨酸、酪氨酸浓度升高,色氨酸与白蛋白结合减少。这些氨基酸进入脑组织后转化为假性神经递质或抑制性递质5-羟色胺,破坏神经递质平衡。

4、炎症介质作用

肝病时肠道菌群移位释放内毒素,激活肝内库普弗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促炎因子。这些炎症介质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诱发脑水肿并改变神经细胞膜通透性。

5、血脑屏障破坏

肝硬化门脉高压导致肠源性毒素入血,触发全身炎症反应。炎症因子使脑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调,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原本不能通过屏障的毒性物质如锰、硫醇等进入脑组织,直接损伤星形胶质细胞。

肝性脑病患者需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初期每日不超过20克,以植物蛋白为主。可补充支链氨基酸制剂调节氨基酸比例,口服乳果糖减少氨吸收。保持排便通畅,避免使用镇静药物,监测血氨及肝功能指标。出现嗜睡等前驱症状时及时就医,严重者需进行人工肝或肝移植评估。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肝性脑病的护理方法?

肝性脑病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保持排便通畅、监测生命体征、预防感染、心理疏导等方式护理。肝性脑病通常由肝功能衰竭、门体分流、电解质紊乱、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结构

限制蛋白质摄入量,每日控制在20-40克,优先选择植物蛋白和乳制品。适当补充支链氨基酸制剂,减少芳香族氨基酸吸收。保证足够热量供给,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必要时通过静脉补充葡萄糖。避免食用粗糙坚硬食物,防止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2、保持排便通畅

每日记录排便次数和性状,使用乳果糖等渗透性泻药维持每日2-3次软便。可采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灌肠,降低肠道pH值。禁用肥皂水等碱性灌肠液,避免增加血氨吸收。卧床患者需定时翻身,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

3、监测生命体征

每小时观察意识状态变化,使用肝性脑病分级量表评估病情。定期检测血氨、电解质、肝功能等指标。注意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警惕脑水肿发生。记录24小时出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备好吸引装置防止误吸。

4、预防感染

加强口腔护理,每日使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2小时更换体位。留置导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病房定期紫外线消毒,限制探视人数。出现发热立即进行血培养和药敏试验,及时使用抗生素。

5、心理疏导

向家属解释病情变化特点,指导识别早期症状。患者清醒时用简单语言反复告知所处环境。避免突然刺激,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必要时使用床栏保护,防止坠床。协助康复期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训练。

肝性脑病患者需长期低蛋白饮食,可选用米面制品、新鲜果蔬、蜂蜜等易消化食物。每日进行适度活动如床边坐起、肢体伸展,但避免过度疲劳。家属应学习基本护理技能,掌握意识状态评估方法。定期复查血氨及肝功能,严格遵医嘱服用乳果糖、门冬氨酸鸟氨酸等降氨药物。保持规律作息,戒烟戒酒,避免使用镇静类药物。出现嗜睡、行为异常等前驱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热门标签

皮肤痈 脐带脱垂 巴雷特食管 苯丙酮尿症 肠源性囊肿 骶髂关节炎 慢性胆囊炎 食管腐蚀伤 后天性掌跖角化病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