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骨科 > 骨科

肱骨内上髁骨折怎么治疗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右肱骨内上髁骨折上钢钉多久可以拆除。?

右肱骨内上髁骨折内固定钢钉一般需3-6个月拆除,具体时间需结合骨折愈合情况评估。

骨折后钢钉拆除时间主要取决于骨痂形成速度和局部稳定性恢复程度。术后1-3个月需定期复查X线片,若显示骨折线模糊、连续性骨痂形成,可考虑早期拆除。儿童患者因代谢旺盛,骨愈合较快,部分病例2-4个月即可达到拆除标准。成年人骨代谢较慢,尤其合并骨质疏松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愈合时间可能延长至4-6个月。康复期间应避免患肢负重及剧烈活动,防止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拆除前需通过CT三维重建确认骨折端骨性愈合,同时评估周围软组织恢复状态。

术后应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遵医嘱进行阶段性功能锻炼。初期以被动关节活动为主,拆除钢钉后逐步增加抗阻力训练。饮食注意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每日摄入300-500ml牛奶或等量乳制品,适当增加深海鱼类摄入。定期复查血钙磷水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骨化三醇软胶囊等促进骨代谢药物。若出现内固定处红肿热痛或异常渗出,须立即就医排查感染。

王亮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肱骨内上髁骨折的日常护理?

肱骨内上髁骨折可通过制动固定、疼痛管理、功能锻炼、饮食调整和心理支持等方式护理。

1、制动固定

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肘关节4-6周,保持前臂中立位。固定期间避免提重物或扭转动作,睡眠时用枕头垫高患肢减轻肿胀。每周复查X线观察骨痂形成情况,若出现固定松动、皮肤压迫需及时调整。

2、疼痛管理

急性期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冰敷每次15分钟,每日3-4次,间隔2小时以上。慢性期可采用低频脉冲治疗仪缓解肌肉痉挛,注意避免热敷过早导致肿胀加重。

3、功能锻炼

拆除固定后从被动屈伸练习开始,使用健侧辅助完成30度范围内活动。2周后增加握力球训练和前臂旋前旋后动作,逐步过渡到抗阻练习。康复全程遵循无痛原则,单次训练不超过15分钟。

4、饮食调整

每日补充500ml牛奶或酸奶,搭配维生素D3促进钙吸收。多食用鲫鱼豆腐汤、虾皮炒青菜等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限制浓茶咖啡摄入,避免影响铁元素吸收延缓愈合。

5、心理支持

儿童患者可通过游戏方式指导康复训练,成人需疏导重返工作岗位的焦虑情绪。建立康复日记记录关节活动度进展,家属应协助完成穿衣、洗漱等日常活动,避免患肢二次受伤。

康复期间建议选择开襟衣物方便穿脱,沐浴时用防水套保护石膏。可进行健侧肢体有氧运动维持心肺功能,如原地踏步或单腿骑固定自行车。拆除固定后3个月内避免篮球、羽毛球等需要急停转向的运动,定期复查评估骨愈合强度。若出现关节僵硬持续不缓解,需考虑在康复科指导下进行关节松动术治疗。

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肱骨内上髁骨折有哪些并发症?

肱骨内上髁骨折可能引发肘关节功能障碍、尺神经损伤、骨化性肌炎、骨折不愈合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1、肘关节功能障碍:

骨折后局部血肿机化或固定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关节僵硬。早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被动活动训练,后期配合热敷和关节松动术改善活动度。若出现持续性活动受限需考虑关节镜下松解术。

2、尺神经损伤:

骨折碎片移位或后期瘢痕压迫可能损伤尺神经,表现为小指麻木、手部精细动作障碍。轻度损伤可通过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配合电刺激治疗,严重者需行神经探查减压术。

3、骨化性肌炎:

骨折周围软组织过度骨化多因早期暴力活动或反复损伤引起,导致肘部疼痛和活动受限。急性期需制动并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成熟期影响功能时考虑手术切除异位骨化组织。

4、骨折不愈合:

固定不牢或局部血供不足可能导致骨折端纤维连接,表现为持续性疼痛和异常活动。需通过植骨内固定术促进愈合,术后配合冲击波治疗改善局部微循环。

5、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面复位不良或长期应力异常会加速软骨磨损,出现活动时摩擦感和晨僵。早期可通过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缓解症状,晚期严重畸形需行关节成形术。

康复期间应保持高蛋白饮食促进骨愈合,如鱼肉、豆制品,每日补充500毫升牛奶。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6周内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对位情况。出现手指发绀或剧烈疼痛需立即就医,睡眠时用枕头垫高患肢减轻肿胀。可进行握力球训练维持前臂肌力,水温40℃左右的热敷每日2次,每次15分钟有助于缓解僵硬。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预防肱骨内上髁骨折最有效的方法?

预防肱骨内上髁骨折最有效的方法包括加强肌肉锻炼、规范运动姿势、佩戴防护装备、避免过度疲劳以及定期骨密度检测。

1、加强肌肉锻炼:

强化前臂屈肌群和腕部肌群能有效分散肘关节受力。可通过握力器训练、哑铃腕屈伸等抗阻运动增强肌肉力量,每周3-4次,每次15-20分钟。肌肉力量提升后能缓冲外力冲击,降低骨折风险。

2、规范运动姿势:

投掷类运动时保持肘关节微屈,避免过度外翻动作。高尔夫、网球等运动需专业教练指导发力技巧,错误姿势会导致肱骨内上髁承受异常剪切力。运动前充分热身能提高关节协调性。

3、佩戴防护装备:

高风险运动时应使用肘关节护具,选择带有硬质外壳和缓冲层的专业护肘。护具能限制关节异常活动范围,分散冲击力。骑行、滑冰等运动也建议佩戴,尤其骨质疏松人群更需防护。

4、避免过度疲劳:

重复性肘部动作易导致微小损伤积累,如长时间粉刷、锤击等劳动应每30分钟休息。运动训练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单日训练量增幅不超过10%,肌肉疲劳会降低关节稳定性。

5、定期骨密度检测:

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双能X线吸收测定,骨质疏松患者需遵医嘱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骨密度T值低于-2.5时,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应避免高风险活动并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

日常饮食需保证每日800-1000毫克钙摄入,多食用乳制品、豆制品及深绿色蔬菜。规律进行太极拳、游泳等低冲击运动可改善骨骼血供。冬季注意关节保暖,避免突然发力动作。出现肘部持续疼痛或活动受限时,应及时就医排除应力性骨折可能。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得了肱骨内上髁骨折会有哪些症状?

肱骨内上髁骨折主要表现为肘关节内侧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时可伴随神经损伤。典型症状包括局部压痛、淤血、肘关节功能障碍、尺神经麻痹及骨折端异常活动。

1、局部压痛:

骨折发生后,肘关节内侧会出现明显压痛,触碰或按压时疼痛加剧。压痛点多集中在肱骨内上髁部位,可能伴有皮下组织张力增高。早期可通过冰敷缓解疼痛,后期需石膏固定促进愈合。

2、淤血肿胀:

骨折导致毛细血管破裂,48小时内肘内侧会出现进行性肿胀和皮肤淤青。肿胀可能蔓延至前臂,严重时影响手指血液循环。急性期应抬高患肢并使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

3、关节功能障碍:

患者常出现屈肘和旋前动作受限,无法完成握拳、提物等日常动作。骨折移位可能导致肘关节稳定性下降,部分患者会出现关节异常弹响。需通过支具固定维持关节位置。

4、尺神经麻痹:

约15%病例合并尺神经损伤,表现为小指和无名指麻木、手部精细动作障碍。这与骨折块移位压迫神经或血肿刺激有关。神经症状持续不缓解时需考虑手术探查减压。

5、骨折端异常活动:

严重移位性骨折可在皮下触及骨擦感,被动活动肘关节时可能出现异常骨摩擦音。这种情况多需手术复位内固定,避免畸形愈合影响关节功能。

骨折初期应严格制动并避免热敷,饮食注意补充蛋白质和钙质,如牛奶、鱼肉、豆制品等。康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握力球训练和肘关节屈伸练习,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日常避免患肢提重物或剧烈运动,定期复查X线观察愈合情况。若出现手指苍白、感觉减退等血管神经症状需立即就医。

刘磊

副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肛肠科

热门标签

葡萄胎 鼠咬热 胃结核 卵巢囊肿 棘球蚴病 妊娠呕吐 宫颈原位癌 冠状动脉痉挛 口腔恶性肿瘤 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