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 神经外科 > 脑出血

脑出血急性期主要护理措施包括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脑出血治疗过程中应如何进行血压管理?

脑出血治疗过程中应通过药物调控和密切监测进行血压管理。

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管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静脉降压药物,如乌拉地尔注射液、尼卡地平注射液等快速平稳降压,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加重脑水肿或再出血风险。病情稳定后转为口服降压药维持,常用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长效制剂。治疗期间需持续心电监护,每15-30分钟测量血压,维持收缩压在140-160毫米汞柱的安全区间。对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降压幅度不宜超过基础血压的20%。同时需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警惕脑灌注不足。特殊情况下如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需神经科与心内科联合制定个体化方案。

恢复期患者应保持规律服药,每日早晚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活动。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肾病包括哪些疾病?

肾病主要包括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慢性肾衰竭等疾病。这些疾病可能由遗传、代谢异常、感染或长期慢性病等因素引起,需通过尿液检查、血液检查或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1、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是肾脏肾小球结构的炎症反应,可能与链球菌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抗生素如头孢克肟颗粒、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胶囊,或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片缓解水肿。日常需限制盐分摄入并监测血压。

2、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为特征,可能与微小病变型肾病、膜性肾病等病理类型相关,常伴随高脂血症和全身水肿。治疗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免疫调节剂如环磷酰胺片,同时配合人血白蛋白静脉输注。患者需保持低脂优质蛋白饮食,避免感染。

3、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长期高血糖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后期可能出现肾功能减退。治疗需严格控制血糖如使用胰岛素注射液,配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片。患者需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指标。

4、高血压肾病

高血压肾病由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引起肾小动脉硬化,临床表现为夜尿增多、尿比重下降,可能进展为肾功能不全。治疗需选用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片、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胶囊控制血压。日常需限制钠盐摄入并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5、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可能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贫血和骨代谢异常。治疗需根据分期采用复方α-酮酸片纠正代谢异常、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改善贫血,终末期需进行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患者需严格控制水分和钾磷摄入。

肾病患者需定期复查肾功能、尿常规及血压等指标,严格遵医嘱用药并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感染,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压。出现水肿加重或尿量明显减少时应及时就医,终末期肾病患者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选择肾脏替代治疗方式。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脑出血与脑梗塞的区别?

脑出血与脑梗塞是两种不同的脑血管疾病,主要区别在于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脑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脑实质或脑室,通常由高血压、脑血管畸形或外伤等因素引起。患者可能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病情进展较快。脑梗塞则是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常见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症状表现为偏瘫、言语障碍等,起病相对缓慢。

脑出血的影像学检查可见高密度出血灶,治疗需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严重时需手术清除血肿。脑梗塞的影像学显示低密度梗死灶,治疗以溶栓、抗凝为主,需尽早恢复血流。两者均可导致神经功能缺损,但脑出血的急性期死亡率较高。

日常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脑出血第二次发作怎么办?

脑出血第二次发作可通过紧急就医、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等方式治疗。

脑出血第二次发作可能与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患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保持安静平卧,避免移动头部。在医疗干预方面,医生可能根据病情选择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控制出血,或通过开颅血肿清除术解除脑组织压迫。同时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维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康复期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

患者应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物,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活动,定期复查头部影像学检查。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脑出血CT扫描的动态变化如何?

脑出血CT扫描的动态变化可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四个阶段。

超急性期指出血后6小时内,CT表现为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周围水肿轻微。急性期为出血后6-72小时,血肿密度均匀增高,周围水肿逐渐加重。亚急性期在出血后3天至2周,血肿密度从周边开始减低,呈现"融冰征",周围水肿达到高峰后逐渐消退。慢性期在出血2周后,血肿逐渐吸收,形成低密度软化灶或囊腔,部分患者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

脑出血CT动态变化与血肿吸收过程相关,建议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同时注意控制血压和避免剧烈活动。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热门标签

股疝 宫颈水肿 骨软骨瘤 腹膜后脓肿 腹壁切口疝 毛细血管瘤 病毒性心肌炎 成人斯蒂尔病 慢性扁桃体炎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