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理变化?
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肠道黏膜的炎症、溃疡和坏死,严重时可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和全身症状。治疗需结合抗生素、补液和饮食调理,避免病情加重。
1、肠道黏膜炎症
慢性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感染引起,细菌侵入肠道黏膜后,释放毒素导致局部炎症反应。炎症初期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随后发展为溃疡和坏死。炎症持续存在会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影响营养吸收,并可能引发腹泻、腹痛等症状。
2、溃疡和坏死
随着病情进展,肠道黏膜的溃疡和坏死范围扩大,严重时可累及肠壁深层。溃疡面易出血,坏死组织脱落可能导致肠道穿孔或出血。这些病理变化会加重腹泻症状,粪便中常带有黏液和血液。
3、全身症状
慢性细菌性痢疾不仅影响肠道,还可能引发全身症状。细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后,可引起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长期腹泻和营养吸收障碍可能导致体重下降和贫血,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4、治疗方法
- 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阿奇霉素,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药物,疗程一般为5-7天。
- 补液治疗:腹泻导致体液丢失,需口服或静脉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
- 饮食调理:建议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减少肠道负担。
5、预防与护理
- 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水源。
- 环境消毒:对患者接触的物品和环境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 定期复查:治疗后需定期复查粪便常规和细菌培养,确保病情完全恢复。
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复杂,需及时治疗以避免并发症。通过抗生素、补液和饮食调理,结合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促进康复。
慢性细菌性痢疾怎么治疗效果好?
慢性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在病情较轻时,患者可适当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注意个人卫生,如饭前便后洗手。而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类药物,如盐酸环丙沙星片、阿奇霉素胶囊,以控制感染。同时,也可根据医嘱服用止泻药缓解症状。定期复查并密切观察疾病恢复情况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有不适需要及时就诊处理。通过综合采取上述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慢性细菌性痢疾的日常护理措施应该注意什么?
禁食生冷。病情较重者,饮食应少油、少渣、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豆浆,蛋汤、瘦肉沫,菜泥等,改善全身营养状况。不要过于劳累。腹部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感冒。因为降低身体抵抗力会使病情加重。要进行力所能及的各项体育锻炼以便增强体质,如散步、气功、体操、打太极拳等。患者的食具用具要单独使用,要有专用的便盆。使用避污纸隔离。使用避污纸,避免手的传播。来不及洗手时,可用避物质防止相互感染。食具、用具要消毒,尤其要注意手的消毒。病人和护理病人的家属必须做到饭前饭后用流动水肥皂洗手。处理完病人的大便后,必须用消毒水泡手后再用流动水将药液冲洗干净。同时要做好粪便的消毒工作。
什么是慢性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肠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痢疾杆菌。急慢性的痢疾患者以及带菌者为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以后可以获得一定的免疫力。每年的夏秋季节作为高发季节,临床起病比较急,有畏寒、寒战、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等表现。感染源是细菌性痢疾的患者和携带者。只要痢疾杆菌能从粪便中排出,它就能成为感染源。传播途径为粪经口途径。一般来说,两个月内的病程称为急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两个月的称为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长,病因复杂,治疗相对困难。因此,应在药物敏感性结果的指导下,合理、定期、足底用药。
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病因?
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可能与急性期治疗不当或致病菌种类(福氏菌感染易转为慢性)有关,也可能与全身情况差或胃肠道局部有慢性疾患有关。病因主要有1、病原体感染:志贺菌进入机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致病力和人体抵抗力有关。所有志贺菌均能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及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外毒素有肠毒素、神经毒素和细胞毒素,分别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2、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粪口"传播。人群易感:学龄前儿童或抵抗力低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