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疫苗是真实存在的,对预防手足口病有一定作用。
手足口病疫苗主要用于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该病毒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主要病原体。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降低感染风险。疫苗适用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接种程序为两剂次,间隔一个月。临床数据显示,疫苗对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保护效果较好,可显著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概率。但需注意,疫苗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疫苗的保护效果并非百分之百,接种后仍可能感染其他型别病毒。部分儿童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低热等轻微症状,通常短期内可自行缓解。疫苗的保护期有限,可能需要根据情况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是目前国内常用的手足口病疫苗,接种前应咨询医生评估适应症。
建议家长在流行季节前为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同时做好日常卫生防护。
儿童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发,常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病毒可存在于患者的粪便、口腔分泌物及疱疹液中。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容易通过玩具、餐具等物品接触病毒。发病初期可能出现低热、食欲不振,随后口腔黏膜、手掌、足底出现疱疹样皮疹。部分病例可能伴随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重症患儿可能出现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与肠道病毒71型感染关系密切。
患病期间应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抓挠皮疹。恢复期需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并对衣物、餐具进行煮沸消毒。
手足口病患儿出现抽搐需立即就医,可能与脑炎、高热惊厥或电解质紊乱有关。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当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引发脑炎,表现为突发抽搐、意识障碍或肢体强直。部分患儿因体温快速升高超过39摄氏度诱发热性惊厥,出现短暂全身痉挛。持续呕吐或进食不足导致的低钙血症、低钠血症等电解质失衡也会引起肌肉痉挛。临床需通过腰椎穿刺、脑电图等检查明确病因,住院期间可遵医嘱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或静脉补充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纠正电解质紊乱。若确诊脑炎需使用人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配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控制炎症反应。
患儿抽搐发作时应侧卧防止窒息,避免强行按压肢体,记录抽搐持续时间及表现供医生参考。恢复期保持清淡饮食,适量补充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燕麦、鸡蛋等。
手足口病疫苗不需要每年接种,其保护效果通常可持续2-3年。
手足口病疫苗主要用于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形成持久保护。多数儿童在完成基础免疫程序后,抗体水平可维持较长时间,一般无需每年补种。但若当地出现EV71病毒流行或儿童免疫力低下时,医生可能建议加强免疫。疫苗的有效期受个体差异影响,部分儿童可能因体质原因导致抗体衰减较快。
接种后需观察接种部位有无红肿疼痛,避免剧烈运动并保持饮食清淡。
结肠癌存活率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中晚期则显著下降。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程度以及治疗方案选择。
1、分期决定预后局限于黏膜层的Ⅰ期结肠癌经规范手术后5年生存率超过95%,肿瘤突破肌层但无转移的Ⅱ期约为80%,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的Ⅲ期降至60%左右,已发生肝肺等远处转移的Ⅳ期不足20%。定期肠镜筛查可显著提高早期诊断率。
2、生物学特征影响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等恶性程度较高的病理类型预后较差。微卫星不稳定型肿瘤对免疫治疗敏感,RAS/RAF野生型患者可从靶向治疗中获益,这些分子特征会改变疾病转归。
3、治疗方式差异根治性手术联合辅助化疗可使Ⅲ期患者生存率提升15-20%。转移灶可切除者通过新辅助治疗+多脏器联合手术仍可能获得长期生存。射频消融、立体定向放疗等局部治疗手段能延长晚期患者生存期。
4、并发症降低生存肠梗阻、穿孔等急症会加重病情,术后吻合口瘘、感染等并发症可能影响后续治疗。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变的患者耐受性较差,生存质量与生存时间可能受到制约。
5、随访管理价值术后每3-6个月监测CEA水平,每年进行胸腹盆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维持合理体重、补充维生素D、规律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20-30%的复发风险。
结肠癌患者应坚持完成规范化疗疗程,术后两年内每3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检查。饮食上增加全谷物和深海鱼类摄入,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心理支持可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消瘦等症状时需及时返院评估。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