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五官科 > 眼科 > 白内障

白内障术后视力又下降怎么办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白内障检查哪些项目?

白内障检查项目主要有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眼压测量、角膜内皮细胞检查等。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导致的视力下降,需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诊断。

1、视力检查

视力检查是评估白内障对视功能影响的基础项目,通过标准对数视力表测量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白内障患者常出现渐进性视力模糊,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夜间视力下降或眩光敏感。医生会根据视力变化程度判断白内障进展阶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裂隙灯检查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晶状体混浊程度和位置,是确诊白内障的核心手段。医生通过光学切片技术评估核性、皮质性或后囊下混浊类型,同时检查角膜、前房等眼前节结构。该检查能清晰显示晶状体蛋白变性形成的空泡、水裂等特征性改变。

3、眼底检查

散瞳眼底检查可排除视网膜病变对视力影响的干扰,评估视神经和黄斑功能。白内障患者需通过间接检眼镜或眼底照相确认是否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共病。严重晶状体混浊时可能需采用B超辅助检查眼底状况。

4、眼压测量

非接触式眼压计或Goldmann压平眼压计可监测眼内压力,筛查是否合并青光眼。白内障发展过程中可能因晶状体膨胀导致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眼压数据对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异常结果需进一步进行房角镜检查。

5、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角膜内皮显微镜可量化评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预测白内障术后角膜代偿能力。正常内皮细胞密度应大于2000个/平方毫米,低于800个/平方毫米时手术风险显著增加。该检查对选择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式具有指导意义。

建议白内障患者在检查前停戴隐形眼镜,散瞳检查后会出现暂时性畏光和视近模糊,应避免驾车。日常需注意防晒避免紫外线加速晶状体老化,控制血糖血压等全身疾病,多摄入富含叶黄素、维生素C的深色蔬菜水果。确诊后应每半年复查一次,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白内障超声乳化怎么做?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是通过微小切口将混浊晶状体乳化吸除并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微创手术,主要步骤包括术前评估、麻醉消毒、制作切口、环形撕囊、超声乳化、皮质抽吸、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切口闭合。

1、术前评估

术前需完善视力检查、眼压测量、角膜内皮计数及眼部B超等评估,排除活动性炎症或严重眼底病变。医生会根据患者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数据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全身情况如高血压、糖尿病需控制在稳定状态。

2、麻醉消毒

手术多采用表面麻醉联合前房内麻醉,通过滴入利多卡因凝胶实现无痛操作。术眼及周围皮肤需用聚维酮碘溶液消毒,铺无菌巾建立无菌区。麻醉起效后使用开睑器撑开眼睑,保持术野暴露。

3、制作切口

在角膜缘制作约2.2-3.0毫米的主切口,部分病例需辅助侧切口。切口设计需避开血管区,保持自闭性以减少术后散光。现代微切口技术可将切口缩小至1.8毫米,配合预装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系统。

4、环形撕囊

通过主切口注入粘弹剂维持前房空间,用截囊针在前囊膜作环形开口,直径约5-6毫米。连续环形撕囊可保证人工晶状体光学部稳定居中,降低后囊混浊概率。操作需避免放射状撕裂导致囊袋稳定性下降。

5、超声乳化

超声乳化手柄经切口进入前房,通过高频震荡将核性白内障粉碎成乳糜状吸除。根据核硬度选择爆破模式或扭动模式,能量设置需兼顾效率与角膜内皮保护。术中通过灌注抽吸系统维持前房动态平衡。

6、皮质抽吸

使用双腔灌注抽吸手柄清除残留的皮质物质,特别注意赤道部及囊袋穹窿部的清理。操作时避免过度牵拉悬韧带导致囊袋破裂,后囊抛光可减少术后后发障形成。粘弹剂需彻底清除以防眼压升高。

7、人工晶状体植入

根据术前测量选择单焦点、多焦点或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通过推注器将其植入囊袋内。需确认光学部完全展平且位置居中,必要时用调位钩调整。特殊病例可选择悬吊式或前房型人工晶状体。

8、切口闭合

主切口通常因自闭性无须缝合,较大切口或渗漏时采用10-0尼龙线缝合1针。术毕结膜下注射抗生素与激素混合液,覆盖透明眼罩。术后1小时测量眼压,排除高眼压等急性并发症。

术后需按医嘱使用抗生素滴眼液预防感染,激素滴眼液控制炎症反应,非甾体滴眼液减轻黄斑水肿风险。避免揉眼、剧烈运动及污水入眼,定期复查评估视力恢复及人工晶状体位置。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C及叶黄素等抗氧化物质,保持血糖血压稳定有助于切口愈合。术后1周内避免俯身动作,睡眠时佩戴眼罩防止意外碰撞。若出现眼痛、视力骤降或分泌物增多需及时返院检查。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白内障手术后复发的原因?

白内障手术后复发可能与人工晶体移位、后囊膜混浊、原发疾病未控制、手术操作因素、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1、人工晶体移位

人工晶体植入位置异常或固定不牢固可能导致光学效果下降,产生类似白内障复发的视觉模糊。这种情况多见于外伤、剧烈运动或晶体囊袋支撑力不足的患者。需通过裂隙灯检查确认位置,部分患者需手术调整晶体位置。

2、后囊膜混浊

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会导致后囊膜纤维化,这是最常见的复发类型。表现为术后数月到数年逐渐出现的视力下降,可通过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该操作门诊即可完成且无痛。

3、原发疾病未控制

糖尿病、葡萄膜炎等全身或眼部疾病持续活动时,可能加速术后炎症反应或异常代谢产物沉积。这类患者需在术前术后严格控糖,必要时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疾病。

4、手术操作因素

术中皮质残留过多、前囊膜撕囊范围不足等情况可能增加复发风险。选择连续环形撕囊技术、彻底的水分离操作以及经验丰富的手术医师可降低该风险。

5、个体差异

部分患者因遗传因素或创伤修复机制异常,晶状体上皮细胞再生能力过强。这类人群术后需加强随访,早期发现混浊时可考虑药物干预延缓进展。

术后建议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和眼底评估,避免揉眼或剧烈碰撞。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适度食用蓝莓、胡萝卜等护眼食物。出现视物模糊、眩光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复查,避免自行使用眼药水。对于高度近视或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详细的眼科检查。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早期白内障能治好吗?

早期白内障通常可以治愈,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激光治疗、生活护理、定期复查等。白内障是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导致的视力模糊,早期干预效果较好。

1、药物治疗

早期白内障可遵医嘱使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谷胱甘肽滴眼液、苄达赖氨酸滴眼液等药物延缓进展。这些药物通过抗氧化或调节晶状体代谢发挥作用,但无法逆转已形成的混浊,需配合定期眼科检查评估疗效。

2、手术治疗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主流治疗方式,适用于视力低于0.3或影响生活的患者。手术通过微小切口粉碎并吸除混浊晶状体,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3、激光治疗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能提高切口精准度,尤其适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低的患者。激光可完成角膜切口、晶状体前囊膜切开等关键步骤,减少超声能量使用,降低术后角膜水肿风险。

4、生活护理

避免长时间紫外线照射,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控制血糖血压,减少高糖饮食摄入。增加深色蔬菜水果摄入,补充叶黄素、玉米黄质等抗氧化物质,有助于延缓晶状体老化。

5、定期复查

每3-6个月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监测晶状体混浊进展。出现视物变形、眩光加重等症状需及时就诊,避免继发青光眼等并发症。术后患者需按医嘱使用抗生素眼药水预防感染。

早期白内障患者应保持适度用眼,避免长时间阅读或使用电子设备。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及锌元素,适量食用蓝莓、胡萝卜、深海鱼等食物。戒烟限酒,控制全身慢性疾病,适度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术后三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及揉眼,防止人工晶状体移位。出现眼红眼痛、视力骤降等异常需立即就医。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白内障的手术安全吗?

白内障手术通常是安全的,手术风险较低且技术成熟。白内障手术方式主要有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术后并发症概率较低。

白内障手术采用微创技术,通过超声乳化吸除混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整个过程约需15-30分钟。手术在表面麻醉下进行,患者无明显疼痛感。术后视力恢复较快,多数患者第二天即可看清物体,一周内视力趋于稳定。手术切口微小无须缝合,感染风险低,术后护理简单。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短暂性眼压升高、角膜水肿或后囊膜混浊等并发症,通常可通过药物控制或激光治疗解决。高龄患者或合并糖尿病、青光眼等基础疾病者,需术前详细评估。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眼内出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就医处理。

术后需按医嘱使用抗生素眼药水预防感染,避免揉眼及剧烈运动。饮食宜清淡,多补充维生素A和叶黄素含量高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等。定期复查视力及眼底情况,若出现眼红、眼痛或视力突然下降应及时就诊。保持良好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或强光刺激。

刘磊

副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肛肠科

热门标签

膀胱癌 花粉症 卵巢早衰 颅咽管瘤 尿道上裂 肝内钙化灶 冷球蛋白血症 轻度抑郁发作 波伊茨-耶格综合症 胎儿Dandy-walker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