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小儿耳鼻咽喉科

急性中耳炎是什么引起的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急性中耳炎的检查?

急性中耳炎的检查主要包括体格检查、耳镜检查、听力测试、鼓室压力测定和实验室检查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以明确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1、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急性中耳炎的基础检查方法,医生会观察患者的外耳道和鼓膜情况,检查是否有红肿、分泌物等异常表现。同时会询问患者是否有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初步判断是否存在中耳炎的可能。

2、耳镜检查

耳镜检查是诊断急性中耳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耳镜可以直观地观察鼓膜的状态。急性中耳炎患者通常可见鼓膜充血、膨隆或穿孔,有时还能看到脓性分泌物。耳镜检查有助于明确炎症的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

3、听力测试

听力测试可以评估急性中耳炎对听力的影响程度。常见的测试方法包括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测试,这些检查能够客观反映中耳传音功能是否受损。听力测试结果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4、鼓室压力测定

鼓室压力测定又称为声导抗测试,通过测量中耳腔的压力变化来判断咽鼓管功能和中耳积液情况。这项检查对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特别有帮助,可以辅助判断中耳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5、实验室检查

对于病情严重或反复发作的急性中耳炎,可能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了解感染程度,必要时可进行耳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为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这些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原体类型和指导治疗。

急性中耳炎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如实反映症状和病史。检查后要注意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避免用力擤鼻或耳道进水。饮食上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病情恢复。如出现持续高热、剧烈耳痛或听力明显下降等情况,应及时复诊。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急性中耳炎的中医诊断?

急性中耳炎在中医中属于耳胀、耳闭范畴,多由风热侵袭、肝胆湿热或脾虚湿困引起,诊断需结合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主要辨证分型有风热犯耳证、肝胆湿热证、脾虚湿盛证、肾阴亏虚证、气滞血瘀证。

一、风热犯耳证

表现为耳内胀闷微痛,听力减退伴耳鸣如风声,鼓膜轻度充血。多因外感风热邪毒循经上扰耳窍所致,常伴发热恶风、鼻塞流黄涕等表证。治疗以疏风清热为主,可选用银翘散加减,配合针刺听宫、翳风等穴位。外治可用黄连滴耳液清热解毒。

二、肝胆湿热证

症见耳痛剧烈如锥刺,耳内流脓黄稠,鼓膜充血穿孔。因肝胆湿热上蒸耳窍,多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疗宜清泻肝胆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脓多者加皂角刺、穿山甲。可配合耳尖放血泻热,禁忌辛辣燥热食物。

三、脾虚湿盛证

耳内闷胀反复发作,分泌物清稀量多,鼓膜浑浊内陷。因脾失健运水湿上泛,常见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脉濡缓。治疗需健脾渗湿,参苓白术散加石菖蒲、泽泻。艾灸足三里、脾俞穴,饮食宜山药、薏苡仁等健脾利湿之品。

四、肾阴亏虚证

病程迁延见耳鸣如蝉,听力下降明显,鼓膜萎缩钙化。因肾阴不足耳窍失养,兼见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补肾,用耳聋左慈丸加减。可配合涌泉穴贴敷吴茱萸,避免熬夜耗伤阴精。

五、气滞血瘀证

耳痛位置固定如针刺,听力减退持续,鼓膜增厚粘连。因久病入络气血瘀阻,可见舌暗紫有瘀斑。治疗需活血通窍,方用通窍活血汤加柴胡、香附。耳周可按摩听会、率谷穴促进气血运行,禁忌生冷寒凉食物。

中医治疗急性中耳炎需辨证施治,急性期以祛邪为主,慢性期注重调理脏腑。日常应避免污水入耳、过度擤鼻,风寒感冒时及时解表。饮食宜清淡,忌食海鲜发物,可适量饮用菊花决明子茶清肝明目。若耳痛剧烈或流脓不止,应及时结合西医抗感染治疗,避免鼓膜永久性损伤。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孩子急性中耳炎是指什么?

孩子急性中耳炎是指发生在儿童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或非化脓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发热等症状。急性中耳炎的病因主要有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过敏反应等。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1、细菌或病毒感染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是常见致病微生物。这些病原体可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腔,导致黏膜充血肿胀和炎性渗出。患儿可能出现耳道流脓、鼓膜充血等表现。医生可能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等抗生素,或配合布洛芬缓解症状。

2、咽鼓管功能障碍

儿童咽鼓管短平直的特点使其更易发生逆行感染。腺样体肥大、鼻窦炎等疾病可压迫咽鼓管开口,导致中耳通气引流障碍。这类患儿常伴鼻塞、睡眠打鼾等症状。除抗感染治疗外,必要时需手术切除腺样体。家长应注意保持患儿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

3、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疾病易继发中耳炎。炎症经咽鼓管蔓延至中耳,患儿可出现耳闷胀感、耳鸣等表现。治疗需控制原发病灶,常用药物包括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蓝芩口服液等。家长应加强患儿口鼻卫生护理,减少呼吸道病原体定植。

4、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婴幼儿免疫球蛋白水平较低,对病原体清除能力较弱。早产儿、营养不良儿童更易反复发作中耳炎。这类患儿需加强营养支持,适当补充维生素AD。对于反复感染者,医生可能建议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耳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5、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患儿中耳炎发生率较高。过敏原刺激导致咽鼓管黏膜水肿,继发中耳负压和积液。患儿常见揉鼻、揉眼等过敏表现。治疗需联合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糖浆,并避免接触尘螨、花粉等过敏原。家长应保持居室清洁,定期清洗患儿床上用品。

急性中耳炎患儿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耳痛。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饮水促进代谢。哺乳期婴儿喂奶时保持头高位,防止乳汁逆流。恢复期避免游泳、乘飞机等可能影响中耳压力的活动。定期随访听力检查,警惕分泌性中耳炎等并发症。家长需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不可自行停药,注意观察体温、耳部渗液等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复诊。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儿童急性中耳炎严重吗?

儿童急性中耳炎是否严重需结合病情判断,多数情况下及时治疗可有效控制,少数可能引发并发症。急性中耳炎主要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耳痛、发热、听力下降等,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后。

多数儿童急性中耳炎属于轻中度感染,经规范抗生素治疗后可痊愈。典型症状在用药后48-72小时逐渐缓解,鼓膜充血或积液通常2-4周内吸收。对于无并发症的病例,通常不会造成永久性听力损伤。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及耳部症状,按医嘱完成全程药物治疗。

少数患儿可能出现乳突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多见于治疗延误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若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头痛、颈部僵硬、意识改变等症状,提示病情进展,需立即就医。反复发作的中耳炎可能引起鼓膜穿孔或粘连性中耳炎,长期可能影响语言发育和学习能力。

预防儿童急性中耳炎需加强呼吸道感染防护,避免二手烟暴露,提倡母乳喂养增强免疫力。急性期应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治疗后建议定期复查听力,对于反复发作患儿可考虑鼓膜置管术等干预措施。日常注意观察儿童抓耳、哭闹等异常行为,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急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急性中耳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止痛消炎、鼓膜穿刺、鼻腔减充血剂、局部热敷等方式治疗。急性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力低下、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细菌性急性中耳炎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阿奇霉素等。抗生素疗程通常为7-10天,需遵医嘱完成整个疗程以防止细菌耐药。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替代。

2、止痛消炎: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耳痛和发热症状。局部使用酚甘油滴耳液也能减轻疼痛。儿童患者需注意药物剂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

3、鼓膜穿刺:

当中耳积液压力过大导致剧烈疼痛或听力明显下降时,医生可能建议鼓膜穿刺引流。该操作可迅速缓解症状,同时获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以指导抗生素选择。

4、鼻腔减充血剂:

使用盐酸赛洛唑啉等减充血剂可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促进中耳积液排出。但需注意连续使用不超过3-5天,避免反弹性鼻塞。儿童患者建议使用生理盐水鼻腔冲洗。

5、局部热敷:

用温热毛巾敷于患耳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注意温度不宜过高,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日2-3次。热敷同时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污水进入加重感染。

急性中耳炎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多饮水促进代谢。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擤鼻涕时避免用力过猛。儿童患者需定期复查听力,观察是否有积液残留。游泳或洗澡时可使用耳塞防止进水,但不宜长期佩戴影响耳道通风。若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或出现高热、剧烈头痛等需及时复诊。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热门标签

盗汗 肠梗阻 神经瘤 胆管梗阻 人格障碍 寰枢椎脱位 肺动脉瓣狭窄 化脓性关节炎 成人肥厚性幽门狭窄 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