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五官科

耳朵里有耵聍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元子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耵聍在鼓膜上取不下来怎么办?

耵聍附着在鼓膜上无法自行取出时,建议由耳鼻喉科医生使用专业器械清理。

耵聍是外耳道皮肤正常分泌的产物,通常可随咀嚼等动作自行排出。当耵聍堆积过硬或位置过深时,可能黏附在鼓膜表面。此时切忌用棉签或挖耳勺强行掏挖,以免将耵聍推得更深或损伤鼓膜。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生理盐水冲洗、耵聍钩取出或吸引器抽吸等方式处理。若合并外耳道炎症,可能伴有耳痛、耳闷胀感,需配合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控制感染。对于儿童或耵聍坚硬者,可能需先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3-5天再处理。

清理后应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淋浴时进水,定期复查耳道情况。

李延忠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耳耵聍堵塞耳孔了怎么办?

耳耵聍堵塞耳孔可通过软化清除、专业冲洗、器械取出、药物溶解、预防护理等方式处理。耳耵聍栓塞通常由耵聍分泌过多、外耳道狭窄、清理不当、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软化清除

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或医用橄榄油软化耵聍,每日滴入外耳道数次,保持头侧倾姿势数分钟,连续使用数日可使硬结耵聍变软。软化后可用温水配合专用耳道冲洗球轻柔冲洗,注意水温需接近体温,避免水流压力过大损伤鼓膜。此方法适用于质地较硬的完全性栓塞。

2、专业冲洗

医疗机构常采用加压生理盐水冲洗法,使用专业耳科冲洗器将温水以可控压力冲入耳道,水流沿外耳道后上壁注入,从下方自然流出带走耵聍。操作前需确认患者无鼓膜穿孔史,冲洗后需彻底擦干耳道。该方法对体积较大的栓塞效果显著,但急性中耳炎期间禁用。

3、器械取出

耳鼻喉科医生会使用耵聍钩、吸引器或显微器械在额镜照明下操作。对于紧贴鼓膜的栓塞,可能采用耳内镜辅助的精细取出。器械操作能完整清除顽固性耵聍,但需要专业训练以避免损伤外耳道皮肤或鼓膜,术后可能需涂抹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

4、药物溶解

含过氧化氢的耵聍溶解剂可分解耵聍中的有机成分,配合表面活性剂促进排出。使用前需确认药物不与耳道内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用药后可能出现短暂耳胀感。糖尿病患者或外耳道湿疹患者慎用化学溶解法,可能引发刺激性皮炎。

5、预防护理

避免使用棉签等物品深入耳道清洁,定期用湿润毛巾擦拭耳廓即可。游泳时可佩戴防水耳塞,洗澡后倾斜头部单脚跳排出进水。耳道瘙痒时勿用尖锐物搔刮,可涂抹少量凡士林滋润。合并外耳道炎或湿疹需同步治疗原发病。

日常应注意保持耳道干燥通风,避免长时间佩戴入耳式耳机。油性耵聍体质者每半年可到耳科检查,发现听力下降或耳闷胀感应及时就诊。儿童出现耵聍栓塞需由专业人员处理,家长切勿自行掏挖。老年糖尿病患者清除耵聍后需观察血糖变化,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若清除后出现眩晕、耳痛或流血,需立即返院复查排除并发症。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耳朵耵聍药水有害吗?

耳朵耵聍药水通常无害,正确使用可帮助软化耳垢,但不当使用可能导致外耳道刺激或损伤。耵聍栓塞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生理盐水冲洗、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专业器械取出、吸引器清除、手术切开取栓。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方法。

耵聍药水的主要成分为软化剂如碳酸氢钠、甘油或过氧化氢,这些成分能分解耳垢中的角蛋白和脂质。使用前需确认外耳道无破损或感染,将药水温度调整至接近体温,侧头滴入3-5滴后保持体位5分钟。每周使用不超过两次,连续使用不超过两周。部分人群可能出现轻微刺痛感或暂时性听力模糊,这些反应通常会在数小时内消失。

长期频繁使用可能破坏外耳道酸性环境,增加真菌感染概率。婴幼儿及鼓膜穿孔患者禁用化学性耵聍溶解剂,糖尿病患者使用过氧化氢类药水需警惕中耳炎风险。若出现持续疼痛、分泌物增多或眩晕,应立即停用并就诊。临床数据显示约5%患者对药水成分过敏,表现为外耳道红肿或皮疹。

日常护理中避免用棉签深入掏耳,洗澡时可佩戴耳塞防止进水。对于反复发生耵聍栓塞者,建议每半年到耳鼻喉科进行专业清理。保持外耳道干燥,油性耳垢体质者可每月使用一次矿物油预防栓塞。若自行使用耵聍药水三天未缓解堵塞感,或伴有耳鸣、耳闷胀感,须及时就医排除中耳疾病。耳道狭窄及既往有中耳手术史者,应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耳道护理。

刘磊

副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肛肠科

如何判断耳朵里有耵聍?

耳朵里有耵聍可通过耳道瘙痒、耳闷胀感、听力下降、耳鸣或耳痛等症状判断。耵聍是外耳道皮肤耵聍腺的正常分泌物,通常可自行排出,但过量堆积可能引发不适。

1、耳道瘙痒

耵聍刺激外耳道皮肤可能引起轻微瘙痒,尤其在耵聍干燥或移动时更为明显。避免用棉签等工具掏挖,以免将耵聍推向深处。若瘙痒持续或加重,可能合并真菌感染,需就医检查。

2、耳闷胀感

耵聍阻塞外耳道会导致耳内闷堵感,类似进水后的不适。这种情况在洗澡或游泳后可能加重,因耵聍遇水膨胀。可尝试用温热毛巾敷耳部促进耵聍软化,但禁止自行冲洗耳道。

3、听力下降

完全堵塞外耳道的耵聍会导致传导性听力减退,表现为声音模糊或听远距离对话困难。与突发性耳聋不同,耵聍引起的听力下降通常渐进发生,清除耵聍后听力可立即恢复。

4、耳鸣

耵聍压迫鼓膜可能引发低频耳鸣,如嗡嗡声或脉搏样杂音。需与神经性耳鸣鉴别,后者常为高频蝉鸣且无耳道阻塞表现。耵聍清除后此类耳鸣多自行消失。

5、耳痛

继发感染的耵聍可能引起剧烈耳痛,尤其伴随耳道红肿或渗液时。儿童表现为频繁抓耳或哭闹。这种情况需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外耳道炎或中耳炎。

日常可通过观察耳道口是否有褐色分泌物初步判断耵聍堆积,但深度耵聍需专业耳镜检查确诊。建议每半年到一年由耳鼻喉科医生进行耳道清洁,避免使用挖耳工具。油性耵聍体质者可定期使用医用矿物油软化分泌物,游泳时佩戴耳塞防止耵聍膨胀。若出现持续听力障碍或眩晕,需排除耵聍栓塞以外的耳科疾病。

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肝胆外科

耵聍栓塞怎么造成的?

耵聍栓塞主要由耵聍分泌过多、外耳道狭窄、清理方式不当、外耳道炎症、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耵聍栓塞是指外耳道内耵聍积聚过多,形成硬块堵塞耳道,可能导致听力下降、耳闷、耳鸣等症状。

1、耵聍分泌过多

部分人群耵聍腺分泌功能旺盛,产生过量耵聍。这种情况与个体体质有关,常见于油性耵聍体质者。耵聍分泌过多时容易在外耳道堆积,逐渐干燥变硬形成栓塞。日常可用温水清洁外耳道口,但避免使用棉签深入耳道掏挖。

2、外耳道狭窄

先天性外耳道狭窄或后天性外耳道畸形会影响耵聍自然排出。儿童外耳道尚未发育完全,老年人外耳道皮肤松弛塌陷,都容易造成耵聍滞留。这类人群需定期到耳鼻喉科检查,由专业医生使用专用器械清理。

3、清理方式不当

频繁使用棉签、发卡等物品掏耳,可能将耵聍推向耳道深处。不恰当的采耳工具可能损伤外耳道皮肤,刺激耵聍分泌。正确做法是仅清洁耳廓及外耳道口,耳道内部耵聍会随咀嚼动作自然排出。

4、外耳道炎症

外耳道炎、湿疹等炎症疾病会导致表皮脱落增多,与耵聍混合形成栓塞。这类患者常伴有耳痛、瘙痒症状,需先治疗原发病。医生可能开具氧氟沙星滴耳液、氢化可的松软膏等药物控制炎症后再清理耵聍。

5、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会影响耵聍成分,使其更易凝结。有家族性耵聍栓塞史的人群应加强预防,每3-6个月到专科门诊进行耳道检查。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耵聍,便于后续清理。

预防耵聍栓塞需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洗澡时避免污水入耳。不要自行掏挖耳道,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及时就医。饮食上适当补充维生素A、锌等营养素,有助于维持外耳道皮肤健康。游泳爱好者可使用专用耳塞防护,定期到耳鼻喉科进行专业耳道护理。若已形成栓塞,切勿强行取出,应到医院由医生使用耵聍钩、吸引器等专业器械处理。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热门标签

骨瘤 多毛症 肝肿瘤 腘窝囊肿 头皮血肿 痉挛性斜颈 脊髓蛛网膜炎 皮肤真菌感染 迪格奥尔格综合征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