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形成血栓主要与血流淤滞、心房结构改变、凝血功能异常、内皮损伤等因素有关,可通过抗凝治疗、控制心率、手术干预等方式降低风险。
1、血流淤滞房颤时心房失去有效收缩,血液在心耳等部位滞留形成涡流,易使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聚集。建议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遵医嘱使用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
2、心房结构改变长期房颤导致心房肌纤维化扩大,心耳内壁凹凸不平促进血栓附着。可通过左心耳封堵术或射频消融术治疗,常伴有心悸、乏力等症状。
3、凝血功能异常房颤患者血小板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上升。需检测D-二聚体等指标,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时风险更高,需联合控制基础疾病。
4、内皮损伤心房颤动产生的机械应力会损伤血管内皮,暴露胶原纤维触发凝血瀑布反应。急性期可能出现卒中征兆,需紧急使用肝素类药物治疗。
房颤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限制酒精摄入,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出现言语不清或肢体麻木需立即就医。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