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 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缺氧怎么办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新生儿如何预防缺血缺氧性脑病?

新生儿预防缺血缺氧性脑病可通过孕期保健、规范分娩和出生后监护等方式实现。

孕期保健是预防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重要环节。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监测胎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证充足营养摄入。规范分娩过程中,医疗机构需密切监测胎心变化,及时发现胎儿窘迫并采取干预措施。对于高危孕妇,应选择具备新生儿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分娩。出生后监护方面,医护人员需迅速评估新生儿状况,对窒息患儿立即进行复苏,维持正常体温和血糖水平。家长需注意观察新生儿反应、肌张力、喂养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中应保持新生儿居住环境安静舒适,避免过度刺激。按需喂养保证营养供给,注意保暖但避免过热。定期进行儿童保健检查,监测生长发育指标。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痉挛式胎动是缺氧吗?

痉挛式胎动不一定是缺氧,可能是胎儿正常活动或母体因素引起,但也可能与缺氧有关。胎动异常需结合胎心监护、超声检查等综合评估。

胎儿在宫内的活动模式具有个体差异,痉挛式胎动通常表现为短暂、频繁的肢体抽动样动作。这种胎动多与胎儿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自发运动有关,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孕妇腹壁肌肉敏感度、宫腔内空间变化或母体体位改变也可能引发类似感受。若胎动节律规律且每日次数在正常范围内,无伴随胎心率异常,通常无须过度担忧。

当痉挛式胎动合并胎动减少、减弱或消失时,需警惕胎儿缺氧可能。胎盘功能减退、脐带绕颈、妊娠期高血压等病理情况会导致胎儿供氧不足,可能引发异常胎动模式。此时胎动可能先表现为急促抽动后逐渐减弱,属于胎儿窘迫的早期信号。孕妇需立即采取左侧卧位并监测胎动,1小时内胎动少于3次或持续异常需紧急就医。

建议孕妇从妊娠28周起每日固定时间记录胎动,选择餐后1小时安静状态下计数,正常值为2小时内不少于10次。避免长时间仰卧位,适度活动改善胎盘血流。若出现胎动模式突然改变、强度显著减弱或痉挛式胎动后长时间静止,无论是否伴随腹痛、阴道流血等症状,均应及时进行胎心监护和产科超声检查。临床医生会通过生物物理评分、脐血流监测等手段综合判断胎儿状况,必要时给予吸氧或提前终止妊娠等干预措施。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脑缺氧后遗症能治好吗?

脑缺氧后遗症能否治好与损伤程度和干预时机有关,部分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症状。

脑缺氧后遗症的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脑组织损伤范围和早期康复介入。轻度缺氧后遗症如注意力不集中、轻微记忆力减退,通过高压氧治疗配合认知训练、运动康复等手段,多数患者功能可基本恢复。常用药物包括胞磷胆碱钠片、奥拉西坦胶囊等神经营养药物,以及盐酸多奈哌齐片等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中度后遗症如语言障碍、肢体活动受限,需结合针灸、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配合长期康复训练,部分功能可获得代偿性恢复。重度后遗症如植物状态,治疗效果有限,主要以维持生命体征和预防并发症为主。

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吸烟饮酒,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心脏供血不足跟心肌缺血一样吗?

心脏供血不足和心肌缺血属于同一病理过程的不同表述,但严格来说心肌缺血是心脏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心脏供血不足通常指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导致心肌氧供不足,而心肌缺血则是这种供氧不足引发的组织病理状态。

心脏供血不足主要源于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当血管管腔狭窄超过一定程度时,心脏负荷增加时可能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这类情况可通过冠状动脉CTA或造影确诊,治疗上以改善循环药物如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尼可地尔片为主,配合抗血小板聚集的阿司匹林肠溶片。

心肌缺血作为供血不足的进展阶段,可能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显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心肌酶谱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这种情况需警惕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必要时需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部分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需通过运动负荷试验发现。

日常需控制血压血脂水平,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周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出现持续性胸痛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长期吸烟、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心脏功能评估,必要时完善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

张海洲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外科

婴儿脑缺氧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婴儿脑缺氧的早期症状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肌张力异常和反应迟钝。

婴儿脑缺氧可能与宫内窘迫、分娩异常或胎盘功能不全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节律不规律甚至暂停。肌张力异常可呈现为肢体过度僵硬或松软无力,部分患儿会出现自发运动减少或异常姿势。神经系统反应迟钝表现为对声音、光线等刺激反应减弱,吮吸反射和拥抱反射等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皮肤颜色改变,如苍白或青紫,伴随心率增快或减慢。

建议家长密切观察婴儿状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评估,避免延误治疗时机。日常注意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热门标签

肝炎 黄斑前膜 结肠扭转 脑血管病 胆道蛔虫病 耳源性脑积水 化脓性眼内炎 胎儿宫内窘迫 淋巴瘤样丘疹病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