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肝病科 > 肝硬化

肝硬化结节彩超怎样描述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乳腺炎在b超上怎样描述?

乳腺炎在超声检查中通常表现为腺体结构紊乱、局部回声增强或减弱、导管扩张及血流信号增加等特征。乳腺炎的超声描述主要有腺体结构改变、导管扩张、血流信号异常、脓肿形成、淋巴结肿大等。

1、腺体结构改变

乳腺炎患者的腺体组织在超声下可见结构紊乱,正常乳腺组织的均匀回声被破坏,可能出现片状或结节状的低回声区。急性炎症期腺体回声普遍增强,慢性炎症可能出现纤维化导致的不规则高回声。部分患者可观察到腺体层增厚,与周围组织分界模糊。

2、导管扩张

乳腺导管在超声图像中呈现为无回声的管状结构,炎症刺激可导致导管壁增厚、管腔扩张。哺乳期乳腺炎常见主导管扩张,直径超过3毫米,管内可能观察到乳汁淤积形成的点状回声。非哺乳期乳腺炎可能出现多级导管扩张,部分病例可见导管内絮状回声。

3、血流信号异常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炎症区域血流信号明显增多,呈点状或短线状分布,脉冲多普勒可测得低阻力型血流频谱。急性期血流信号增加显著,慢性炎症可能仅见局部血流轻度增多。脓肿形成时周边可见环状血流信号,中心坏死区无血流显示。

4、脓肿形成

严重乳腺炎可能发展为乳腺脓肿,超声表现为不规则形或类圆形的无回声或混合回声区,边界不清,后方回声增强。脓肿内部可见细密点状回声或分层现象,加压探头可见内容物流动。脓肿壁厚薄不均,周围腺体组织回声增强。

5、淋巴结肿大

乳腺炎常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超声可见淋巴结体积增大,长径超过10毫米,皮质增厚但门结构尚存。急性炎症期淋巴结血流信号增加,慢性期可能恢复正常。需注意与恶性淋巴结相鉴别,后者多表现为门结构消失或异常血流分布。

乳腺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乳房清洁,哺乳期需规律排空乳汁避免淤积。选择宽松透气的内衣减少局部压迫,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时可局部冷敷缓解不适。饮食宜清淡,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避免高脂肪食物。急性期应暂停患侧哺乳,症状持续或加重时需及时就医复查超声评估病情进展。定期乳腺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炎症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

魏碧荷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妇科

房间隔缺损的超声描述方法?

房间隔缺损的超声描述方法主要包括缺损位置、缺损大小、分流方向、心脏结构改变及血流动力学评估。

1、缺损位置:

超声检查需明确缺损位于房间隔的解剖位置,常见类型有中央型继发孔型、下腔型、上腔型静脉窦型和混合型。描述时应标注缺损边缘距冠状静脉窦、主动脉根部等关键结构的距离,这对手术方案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2、缺损大小:

需在多个切面测量缺损最大径线,通常以舒张末期测量值为准。描述时需区分绝对大小毫米数和相对大小与患者体表面积的比值,同时注意动态观察收缩期与舒张期的变化。

3、分流方向:

通过彩色多普勒观察分流方向左向右、右向左或双向及分流时相收缩期、舒张期或全心动周期。脉冲多普勒可测量分流速度,估算左右心房间压力阶差,评估肺动脉压力状态。

4、心脏结构改变:

需系统描述右心系统扩大程度右房、右室、肺动脉增宽情况、室间隔运动异常等继发改变。同时评估三尖瓣反流程度及下腔静脉宽度,这些征象可间接反映肺动脉高压进展。

5、血流动力学评估:

综合运用二维测量、频谱多普勒及三维超声技术,计算肺循环与体循环血流量比值QP/QS,评估分流严重程度。对于成人患者还需关注有无心房水平右向左分流导致的矛盾栓塞风险。

超声检查后建议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心脏功能。日常饮食宜控制钠盐摄入,适当补充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深绿色蔬菜。对于轻度缺损者可进行散步、游泳等有氧运动,但需避免屏气动作。备孕女性或妊娠期患者需加强心功能监测,所有患者均应预防呼吸道感染以减少心脏负荷。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b超对子宫腺肌症的描述有什么?

子宫腺肌症的B超描述主要包括子宫均匀性增大、肌层回声不均、肌层内囊性暗区、子宫内膜增厚或移位、子宫后壁增厚等特征。

1、子宫均匀性增大:

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子宫体积通常呈均匀性增大,形态饱满,但轮廓仍保持规则。B超测量子宫三径之和常超过正常范围,这种增大是由于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导致肌层弥漫性增生所致。

2、肌层回声不均:

B超显示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可见散在的点状或条索状高回声区,这些高回声代表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肌层回声紊乱是子宫腺肌症的典型表现,与正常子宫肌层的均匀低回声形成明显对比。

3、肌层内囊性暗区:

部分患者在子宫肌层内可见小的囊性暗区,直径多在2-5毫米之间。这些暗区是异位子宫内膜周期性出血形成的微小囊腔,在月经期可能增大,月经后缩小,具有动态变化特点。

4、子宫内膜增厚或移位:

子宫腺肌症常伴有子宫内膜增厚,部分患者可见子宫内膜向肌层内凹陷或移位。B超可能显示子宫内膜与肌层分界不清,内膜基底层连续性中断,提示内膜-肌层交界区受累。

5、子宫后壁增厚:

多数子宫腺肌症患者表现为子宫后壁局限性增厚,后壁厚度常超过前壁。B超测量后壁肌层厚度多大于30毫米,增厚区域回声增强且不均匀,这是子宫腺肌症最具特征性的超声表现之一。

子宫腺肌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方面可适当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等,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适度进行瑜伽、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应避免剧烈运动。月经期要注意保暖,可使用热敷缓解痛经症状。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超声随访对监测病情变化很重要,若出现经量增多、贫血加重或疼痛加剧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林丽丽

副主任医师 桂林南溪山医院 妇科

心脏术后改变胸片呈现什么报告描述?

心脏术后胸片报告通常描述术后结构改变、植入物位置及并发症征象,主要包括心影形态变化、金属植入物影、胸腔积液、肺不张、纵隔偏移等特征。

1、心影改变:

心脏手术后的胸片常显示心影增大或形态异常,如心包补片造成的局部膨隆。瓣膜置换术后可能观察到人工瓣膜环的圆形高密度影,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可见胸骨钢丝固定痕迹。这些改变属于正常术后表现,需与术前胸片对比评估。

2、植入物显影:

胸片能清晰显示胸骨缝合钢丝、心脏起搏导线、人工瓣膜支架等金属植入物。起搏器表现为锁骨下高密度影伴导线延伸至心腔,机械瓣膜呈特征性双碟形或单斜碟形高密度阴影。植入物位置异常可能提示移位或感染。

3、胸腔积液:

约30%心脏术后患者出现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胸片表现为肋膈角变钝或中下肺野均匀致密影。大量积液可致纵隔向对侧移位,需结合超声评估量。术后早期少量积液多为反应性渗出,持续增多需排除乳糜胸或出血。

4、肺不张征象:

胸片可见线状或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多见于左肺下叶,与术中单肺通气、膈神经损伤或疼痛限制呼吸有关。典型表现为患侧膈肌抬高、叶间裂移位,严重者可出现纵隔向患侧移位。早期活动与呼吸锻炼可预防。

5、纵隔改变:

术后纵隔增宽可能提示出血或感染,正常术后纵隔宽度应小于胸廓横径的1/4。胸骨后间隙透亮度降低伴气管偏移需警惕纵隔血肿。心包积液时可见烧瓶样心影扩大,急性心包填塞可出现奇脉相关影像表现。

心脏术后患者应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适当增加鱼肉、禽类等易消化蛋白质。术后6周内避免扩胸运动,可进行床边踏步或阻力带训练。定期监测胸片变化,若出现持续胸痛、呼吸困难或发热,需警惕胸骨感染、心包积液等并发症,应及时复查胸部CT或心脏超声。睡眠时抬高床头30度有助于减轻胸腔压力,咳嗽时用枕头按压伤口可降低疼痛。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室性早搏听诊特点描述?

室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听诊特点主要表现为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以及代偿间歇的存在。

1、心律不齐:室性早搏发生时,心脏的搏动节奏被打乱,导致听诊时能明显感受到心跳的节律不规整。这种不齐的心律通常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心跳,随后有一个较长的间歇期。

2、心音强弱不等:由于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而非正常的心脏起搏点窦房结,因此心音的强度会有所变化。听诊时,早搏的心音可能比正常心音更强或更弱,具体取决于早搏的位置和强度。

3、代偿间歇:室性早搏后,心脏通常会有一个代偿间歇,即早搏后的下一次心跳会延迟出现。这种间歇期在听诊时表现为心跳之间的时间间隔明显延长,是室性早搏的一个重要特征。

4、心音分裂:在某些情况下,室性早搏可能导致心音分裂,即第一心音或第二心音分裂成两个部分。这种现象在听诊时表现为心音的分裂或重复,增加了诊断的复杂性。

5、杂音出现:虽然室性早搏本身不直接产生杂音,但在某些心脏疾病中,早搏可能伴随心脏杂音的出现。听诊时,医生需要仔细辨别早搏与杂音的关系,以准确判断病情。

在日常护理中,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以监测心律变化。饮食上应保持均衡,减少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适量增加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菠菜等。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护理。

朱振国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热门标签

肺脓肿 骨髓炎 腹股沟直疝 肝性脊髓病 慢性肾衰竭 腕关节结核 激素依赖性皮炎 急性失血性贫血 念珠菌性甲沟炎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