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呼吸科 > 肺炎

肺炎治疗时间多久才好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大叶肺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大叶肺炎通常由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也可能与免疫力低下、吸入性损伤等因素有关。

大叶肺炎是细菌性肺炎的一种常见类型,肺炎链球菌通过呼吸道侵入肺泡后大量繁殖,导致肺叶或肺段发生炎症反应。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老年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更易感染,病原体可突破呼吸道防御机制。吸入有害气体、胃内容物反流等造成的化学性肺损伤也会破坏局部屏障功能,继发细菌感染。患者常表现为突发高热、咳嗽伴铁锈色痰、胸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

建议出现疑似症状时及时就医检查血常规和胸部影像学,确诊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日常注意保暖和营养支持。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如何预防宝宝肺炎 分享预防肺炎的四大秘诀?

肺炎是婴幼儿常见呼吸道感染,预防需从环境防护、免疫增强、卫生管理和疾病阻断四方面入手。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避免接触二手烟和空气污染物。按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增强宝宝特异性免疫力。养成勤洗手习惯,避免用脏手接触口鼻,家庭成员出现呼吸道症状时需佩戴口罩隔离。母乳喂养可提供免疫球蛋白,6月龄后适当补充维生素A、锌等营养素。避免带宝宝去人群密集场所,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

患儿出现呼吸急促、持续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肺炎支原体阳性严重吗?

肺炎支原体阳性并不一定代表病情严重。肺炎支原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多数患者症状较轻,表现为咳嗽、发热、乏力等,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肺炎支原体感染具有自限性,多数患者通过适当休息和对症治疗即可恢复。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患者免疫力低下或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病情可能加重,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此时需及时就医。治疗方面,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多西环素等常用于控制感染,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日常护理中,患者应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凉,饮食宜清淡,多饮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对于症状较重或持续不退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为什么老年人骨折后容易肺炎?

老年人骨折后容易肺炎主要与长期卧床、呼吸功能下降、免疫力减弱、误吸风险增加及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骨折后活动受限可能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滞留,增加肺部感染概率。

1、长期卧床

骨折后需长期制动,卧床期间胸廓活动度降低,肺部分泌物难以排出。重力作用使下肺叶通气减少,局部肺泡萎缩易滋生细菌。建议家属每2小时协助翻身拍背,鼓励深呼吸锻炼。

2、呼吸肌无力

疼痛限制膈肌运动,老年性肺弹性减退叠加骨折固定,潮气量下降明显。胸式呼吸代偿不足时,可能出现低氧血症。可通过床旁呼吸训练器锻炼,必要时进行雾化治疗。

3、免疫功能衰退

老年人T细胞功能下降,骨折应激进一步抑制免疫。创伤后炎症因子释放,同时削弱黏膜屏障作用。监测体温变化,保证蛋白质摄入,必要时预防性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等免疫调节剂。

4、误吸风险

镇痛药使用可能抑制吞咽反射,卧床进食姿势不当易致反流。合并脑梗死者更需警惕隐性误吸。选择糊状食物,进食时抬高床头,必要时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黏膜。

5、基础疾病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本身存在气道高分泌状态,骨折后感染风险倍增。糖尿病会延缓组织修复,血糖波动利于细菌繁殖。需严格控制基础病,联合头孢呋辛酯片等药物预防感染。

护理期间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直吹,每日开窗通风。根据营养师建议补充乳清蛋白粉和维生素D钙剂,逐步进行床旁坐起训练。注意观察痰液性状变化,出现黄脓痰或发热时需立即进行痰培养检查。康复期可进行吹气球等呼吸肌训练,但需在康复师指导下控制强度。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嗜酸性粒细胞肺炎属于什么肺炎?

嗜酸性粒细胞肺炎属于间质性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特征为肺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能与寄生虫感染、药物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嗜酸性粒细胞肺炎的病理基础是肺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聚集,常伴随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慢性和热带型三类。急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起病急骤,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咳嗽,胸片显示双肺弥漫性浸润影,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慢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病程超过一个月,症状相对缓和但易复发,常见于中年人群,胸部影像学呈现外周分布的实变影。热带型嗜酸性粒细胞肺炎多与丝虫感染相关,患者长期咳嗽伴喘息,血清IgE水平显著升高。

该病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血液检查、影像学特征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析。治疗上需首先排查并去除诱因,如停用可疑药物或驱虫治疗。糖皮质激素是主要治疗手段,多数患者用药后症状迅速改善,但慢性患者可能需要长期小剂量维持。预防方面应注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定期监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有寄生虫流行区旅居史者需进行相关筛查。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乳溢 脱水 舌白斑 食管破裂 肾盏憩室 阿米巴痢疾 鼻中隔溃疡 眶蜂窝织炎 范科尼综合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