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儿科其他 > 小儿外科

疱疹性咽峡炎做雾化有用吗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的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变部位、病原体类型和并发症风险。疱疹性咽峡炎病变集中于咽部,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手足口病则表现为手、足、口腔多部位皮疹,多由肠道病毒71型或柯萨奇病毒A16型导致,重症风险更高。两者在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典型症状上存在交叉,但临床处理需针对性区分。

1、病原体差异: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2-6、8、10型引起,而手足口病常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不同病毒株的嗜神经性差异导致手足口病更易引发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2、症状分布:

疱疹性咽峡炎特征为咽部灰白色疱疹,伴高热、吞咽疼痛;手足口病除口腔疱疹外,手、足、臀部等部位会出现红色斑丘疹或水疱,部分患者伴随低热或无症状表现。

3、并发症风险:

疱疹性咽峡炎并发症少见,偶见脱水或热性惊厥;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可能出现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危及生命的症状,3岁以下儿童需特别警惕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预警体征。

4、传染期管理:

两者均通过粪口或呼吸道传播,但手足口病传染性更强,患儿需隔离至皮疹结痂后1周。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症状消退后仍可能通过粪便排毒2-4周,需加强排泄物消毒。

5、预防侧重点:

手足口病已有EV71灭活疫苗可供接种,疱疹性咽峡炎暂无特异性疫苗。日常预防均需注重手卫生、玩具消毒,但托幼机构出现手足口病例时应启动晨检和病例报告制度。

患病期间建议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口腔溃疡。保持居室通风,衣物阳光下暴晒消毒。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促进黏膜修复,但出现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异常症状需立即就医。日常培养儿童勤洗手习惯,集体机构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玩具等高频接触物品表面。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小孩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过程?

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过程通常经历潜伏期、前驱期、疱疹期、溃疡期和恢复期五个阶段。

1、潜伏期:

病毒感染后存在3-5天潜伏期,此时患儿无明显症状但具有传染性。柯萨奇病毒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人体,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复制增殖。此阶段需注意观察接触史,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易发生群体感染。

2、前驱期:

发病初期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头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部分患儿会出现呕吐、腹痛等消化道反应,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这个阶段持续1-2天,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轻度升高。

3、疱疹期:

病程第2-3天咽部出现特征性改变,软腭、悬雍垂等处可见直径1-2毫米的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患儿会出现明显咽痛,婴幼儿常表现为拒食、流涎。此时传染性最强,需做好呼吸道隔离措施。

4、溃疡期:

疱疹破裂后形成黄色浅表溃疡,溃疡面覆盖伪膜,咽痛症状达到高峰。患儿可能因疼痛导致脱水,需特别注意液体补充。此阶段可能持续3-5天,部分患儿会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5、恢复期:

溃疡逐渐愈合,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整个病程约7-10天,预后良好。极少数患儿可能并发无菌性脑膜炎或心肌炎,需警惕异常嗜睡、心悸等症状。

患病期间建议选择温凉的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溃疡面。保持口腔清洁可使用淡盐水漱口,婴幼儿可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轻柔擦拭。注意补充水分预防脱水,体温超过38.5℃时可采取物理降温。恢复期应保证充足休息,暂缓剧烈运动,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迹象。日常需加强手卫生,患儿用品应单独清洗消毒,托幼机构患儿需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原体、症状分布及并发症风险。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病变集中于口腔;手足口病多由肠道病毒71型或柯萨奇病毒A16型导致,表现为手、足、口多部位皮疹。两者均可通过病原体差异、症状特点、并发症风险、易感人群、治疗侧重等方面区分。

1、病原体差异: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2-6、8、10型感染引发,而手足口病常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及柯萨奇病毒A16型。两种病毒均属肠道病毒属,但血清型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差异。实验室可通过咽拭子PCR检测或血清学检查明确具体病原体。

2、症状特点:

疱疹性咽峡炎病变集中于软腭、悬雍垂等口腔后部,表现为灰白色疱疹伴剧烈咽痛;手足口病除口腔黏膜疹外,手掌、足底及臀部可出现红色斑丘疹或水疱,部分患儿膝盖、肘部也有分布。手足口病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与疱疹性咽峡炎的口腔疼痛形成对比。

3、并发症风险: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可能出现脑干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尤其肠道病毒71型感染时风险较高;疱疹性咽峡炎并发症较少见,偶见脱水或继发细菌感染。两者发热程度相似,但手足口病患儿更需监测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肢体抖动等。

4、易感人群:

两种疾病均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但手足口病传染性更强,易在托幼机构暴发流行。疱疹性咽峡炎全年散发,手足口病夏季高发。成人偶可感染但症状较轻,孕妇感染可能影响胎儿发育,需加强防护。

5、治疗侧重:

两者均以对症治疗为主,疱疹性咽峡炎侧重缓解咽痛,可使用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手足口病需密切观察重症倾向。轻型病例均可自愈,重型手足口病需住院干预。隔离期通常为症状消退后1周,患儿用品需含氯消毒剂处理。

患病期间建议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口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疹。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促进黏膜修复,室内每日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密切观察体温及精神状态,出现持续高热、呕吐或肢体无力需立即就医。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小儿支气管炎雾化一般做几天?

小儿支气管炎雾化治疗一般需要3-7天,实际疗程受病情严重程度、病原体类型、患儿年龄及治疗反应等因素影响。

1、病情程度:

轻度支气管炎患儿雾化3-5天即可缓解症状,表现为咳嗽减轻、痰液变稀。中重度感染需延长至5-7天,若合并喘息或呼吸困难,可能需配合其他治疗措施。

2、病原体差异:

病毒性支气管炎雾化疗程通常较短,约3-5天。细菌或支原体感染需持续5-7天,必要时需结合病原学检查调整方案。部分患儿可能伴随发热症状。

3、年龄因素:

婴幼儿气道发育不完善,雾化时间可能延长至5-7天。学龄前儿童气道相对成熟,3-5天多能见效。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需个体化调整疗程。

4、药物选择:

使用布地奈德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通常需5-7天。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雾化溶液,急性期可每4-6小时重复使用,症状缓解后减量。

5、治疗反应:

对药物敏感的患儿2-3天症状明显改善,可缩短疗程。治疗3天无缓解需重新评估诊断,可能伴有气道高反应性或继发感染等情况。

治疗期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度维持在50%-60%。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蒸蛋等,避免冷饮及刺激性食物。症状完全消失后建议继续观察2-3天,防止反复。雾化后需清水漱口,婴幼儿可用棉签清洁口腔。日常注意保暖,减少剧烈活动,外出佩戴口罩避免冷空气刺激。如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口唇发绀等表现应及时复诊。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宝宝为什么会得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原因有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卫生习惯不良、季节因素以及婴幼儿生理特点。

1、接触传播: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和呼吸道飞沫传播。婴幼儿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或护理人员的手部后,经口鼻黏膜感染。托幼机构集体生活更易造成交叉感染,需对患儿用品进行煮沸消毒。

2、免疫力低下:

6个月至5岁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尤其是母乳喂养中断后缺乏母体抗体保护。营养不良或近期患过其他感染性疾病时,机体对肠道病毒的防御能力下降,柯萨奇病毒A组更易侵袭咽部黏膜。

3、卫生习惯不良:

婴幼儿常有吸吮手指、啃咬玩具的行为,病毒可通过被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饭前便后未规范洗手、共用毛巾等习惯会增加感染风险,家庭护理中需特别注意手卫生和物品清洁。

4、季节因素:

该病好发于夏秋季,高温高湿环境利于肠道病毒存活。游泳池、游乐场等公共场所的密切接触易引发局部流行,7-8月为发病高峰期,需避免带幼儿到人群密集场所。

5、婴幼儿生理特点:

儿童咽部淋巴组织丰富且血管密集,病毒更易在此处复制引发炎症。唾液分泌量少导致口腔自洁能力弱,黏膜屏障功能不完善,病毒侵入后会出现典型咽峡部疱疹和溃疡。

患病期间应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溃疡面。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2-3次。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制剂促进黏膜修复,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需及时就医。注意观察是否出现拒食、脱水或惊厥等重症表现,本病具有自限性但需警惕心肌炎等并发症。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热门标签

脑膜瘤 宫颈肥大 脑动脉瘤 气管肿瘤 膀胱憩室炎 角膜葡萄肿 代谢性碱中毒 颞下间隙感染 单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