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五官科 > 眼科

怎么判断婴儿是不是斜视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甲状腺有什么症状表现怎么判断?
甲状腺疾病的症状表现多样,常见包括体重变化、情绪波动、颈部肿大等,判断需结合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癌也可能出现特定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典型症状包括心悸、多汗、体重下降、焦虑和手抖,而甲状腺功能减退则表现为疲劳、体重增加、皮肤干燥和记忆力减退。甲状腺结节可能引起颈部肿块或压迫感,甲状腺癌则可能伴随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初步判断可通过触诊颈部是否有肿块,进一步确诊需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超声检查或细针穿刺活检。日常注意观察身体变化,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甲状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定期体检和关注身体信号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避免病情恶化。
张楠

主任医师 济南市中心医院 肿瘤综合科

大人斜视戴眼镜能矫正吗?

大人斜视戴眼镜一般可以矫正,但具体效果因人而异。斜视的矫正方式主要有配戴矫正眼镜、视觉训练、注射肉毒素、手术治疗、联合治疗等。

1、配戴矫正眼镜

部分斜视患者可通过配戴矫正眼镜改善症状,尤其是屈光不正引起的斜视。矫正眼镜能调整光线折射路径,帮助双眼协调聚焦。对于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远视矫正眼镜效果较好。配镜前需进行详细验光检查,确保度数准确。

2、视觉训练

视觉训练通过特定眼球运动练习增强眼外肌协调性,适用于轻度斜视或术后康复。训练包括聚散球练习、红绿滤光片训练等,需在专业视光师指导下进行。坚持训练可改善双眼融合功能,但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

3、注射肉毒素

肉毒素注射可暂时麻痹过度活跃的眼外肌,适用于急性共同性斜视或小角度斜视。该方法创伤小且可重复进行,但效果通常持续数月。可能出现暂时性复视、眼睑下垂等副作用,需由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操作。

4、手术治疗

对于先天性斜视或大角度斜视,手术调整眼外肌位置是最直接有效的矫正方式。常见术式包括肌肉后退术、肌肉缩短术等。术后可能出现矫正不足或过度,部分患者需二次手术。手术风险包括感染、出血等,但发生率较低。

5、联合治疗

多数成人斜视需要多种方法联合治疗。例如术后配合视觉训练巩固效果,或眼镜矫正联合肉毒素注射。治疗方案需根据斜视类型、角度、视力状况等个性化制定。定期复查可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成人斜视矫正期间应避免长时间用眼疲劳,保持良好用眼姿势。饮食上可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A、叶黄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等。避免吸烟饮酒,规律作息有助于恢复。若出现复视加重或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复诊。不同类型的斜视矫正效果差异较大,需保持耐心并遵医嘱坚持治疗。

刘磊

副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肛肠科

脚扭伤怎么判断骨折?

脚扭伤后判断是否骨折需结合疼痛程度、肿胀特点、活动受限情况综合评估。主要观察指标有局部畸形、骨擦感、异常活动、负重能力、疼痛持续时间。

1、局部畸形

骨折部位可能出现明显变形或异常凸起,与对侧健康脚部对比可见不对称。踝关节骨折时可能出现足部内翻或外翻畸形,触摸时可感知骨骼连续性中断。单纯扭伤通常仅表现为软组织肿胀,不会出现骨骼结构改变。

2、骨擦感

活动患肢时若听到或感觉到骨骼摩擦音,提示骨折断端相互摩擦。检查时需轻微旋转足部,但应避免粗暴操作加重损伤。踝关节骨折可能出现捻发音,而韧带损伤不会产生这种特殊感觉。

3、异常活动

在非关节部位出现异常活动是骨折的特征性表现。例如胫腓骨远端骨折时,可能在中段出现不应存在的关节样活动。测试时需固定近端,轻柔活动远端观察,过度用力可能导致二次损伤。

4、负重能力

完全不能负重行走提示可能存在骨折。尝试用患脚站立时产生剧烈疼痛,或根本无法承受体重,需高度怀疑骨折。踝关节扭伤患者通常可勉强行走,但可能因疼痛而跛行。

5、疼痛持续时间

骨折疼痛往往持续加重且难以缓解,夜间静息痛明显。软组织损伤的疼痛多在48小时后逐渐减轻。若使用冰敷、抬高患肢等措施后疼痛无改善,或出现搏动性疼痛,应考虑骨折可能。

建议伤后立即停止活动并冰敷处理,使用弹性绷带适当加压包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24小时内避免热敷或按摩,防止肿胀加重。无论是否怀疑骨折,若出现持续剧痛、皮肤青紫蔓延或感觉异常,均应及时就医拍摄X线片。康复期可进行非负重状态下的踝泵运动,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后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平衡训练和肌力锻炼,预防反复扭伤。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骨骼修复。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普外科

斜视手术复发怎么办?

斜视手术复发可通过二次手术调整、视觉训练、佩戴棱镜眼镜、肉毒杆菌注射、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式干预。复发可能与肌肉平衡异常、神经支配失调、屈光不正未矫正、术后护理不当、先天性因素等有关。

1、二次手术调整

对于明显眼位偏斜者,可考虑行眼外肌后徙术或缩短术。手术需精确测量偏斜角度,调整肌肉附着点位置。术中常联合使用可调节缝线技术,便于术后微调。术后需密切观察眼位变化,避免过度矫正或欠矫。

2、视觉训练

通过同视机训练重建双眼视功能,改善融合范围和立体视。常用方法包括脱抑制训练、集合训练、追随运动训练等。需每日坚持训练,配合红绿滤光片等工具增强效果。儿童患者需家长监督完成训练计划。

3、佩戴棱镜眼镜

小角度复发性斜视可配戴压贴棱镜矫正,棱镜度数与偏斜角度匹配。渐进式增加棱镜度数有助于改善症状。需定期复查并根据眼位变化调整镜片参数,避免长期依赖棱镜导致调节功能退化。

4、肉毒杆菌注射

适用于轻度复发病例或手术禁忌者,将A型肉毒毒素注射于亢进的眼外肌。注射后2-7天起效,效果维持3-6个月。可能引起暂时性复视或上睑下垂,需严格掌握注射剂量和位点。

5、中西医结合治疗

针灸选取睛明、攒竹等穴位调节眼肌张力,配合中药如逍遥散加减疏肝健脾。西医治疗同时加入穴位按摩、耳穴压豆等中医疗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神经肌肉功能。

术后复发患者应建立长期随访计划,每3-6个月检查视力、眼位及双眼视功能。日常生活中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儿童患者需确保足量户外活动,补充维生素A和DHA。阅读时保持33厘米以上距离,每20分钟远眺20秒。发现视物重影或眼位异常及时复诊,避免弱视发生。饮食多摄入深色蔬菜和优质蛋白,保证神经营养供给。

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肝胆外科

儿童斜视可以自然恢复吗?

儿童斜视能否自然恢复需根据类型判断,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可能随生长发育改善,但多数斜视需医疗干预。斜视主要与屈光不正、眼外肌异常、神经系统疾病、遗传因素、先天性发育异常等有关。

1、调节性内斜视

由远视未矫正引起的调节性内斜视,在佩戴合适眼镜后部分患儿可逐渐恢复眼位。这种情况多见于3岁左右儿童,伴随中高度远视,视力检查可发现屈光度异常。家长需定期带孩子复查视力,及时调整眼镜度数。

2、间歇性外斜视

部分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在注意力集中时眼位正常,疲劳时出现斜视,这类情况可能随年龄增长改善。但需密切观察斜视出现频率,若频率增加或伴随视力下降,需考虑手术治疗。日常可通过遮盖疗法进行训练。

3、先天性斜视

出生6个月内出现的先天性斜视几乎无法自然恢复,需在2岁前手术矫正。这类斜视多与眼外肌解剖异常相关,常伴随眼球运动受限。早期手术可帮助建立双眼视功能,避免弱视发生。

4、麻痹性斜视

由颅神经麻痹或外伤导致的斜视需治疗原发病,部分病例在神经功能恢复后斜视可能改善。常见于病毒感染后或头部外伤儿童,表现为突发性复视和眼位偏斜。需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排除占位性病变。

5、继发性斜视

白内障、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眼病继发的斜视必须治疗原发疾病,无法自行恢复。这类斜视多伴随瞳孔异常或白瞳症,需通过眼科专项检查确诊。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害。

建议家长发现儿童斜视后尽早就诊眼科,通过散瞳验光、眼位检查、同视机检查等明确类型。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佩戴矫正眼镜、遮盖疗法、视觉训练等,手术治疗需根据斜视度数和类型选择肌肉后退或缩短术。日常注意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保证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补充富含维生素A和叶黄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等,定期复查视力变化。

刘磊

副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肛肠科

热门标签

肺损伤 性功能障碍 间质性肾炎 糖尿病前期 暴露性角膜炎 后发性白内障 十二指肠溃疡 绝经后骨质疏松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