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五官科 > 眼科 > 白内障

治疗白内障的藏药是什么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角膜内皮多少可以做白内障手术?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低于1000个/平方毫米时通常不建议直接进行白内障手术。角膜内皮细胞负责维持角膜透明性,其数量与功能直接影响手术安全性。若术前检查发现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不足,需先评估角膜功能储备并采取保护措施。

角膜内皮细胞不可再生,正常成年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2000-3000个/平方毫米之间。当细胞密度降至1000-1500个/平方毫米时,属于临界状态,此时手术需采用更精细的超声乳化技术,减少能量使用,并配合黏弹剂保护内皮。术中可考虑使用角膜内皮保护剂如羟丙甲纤维素,术后需密切监测角膜水肿情况。对于600-1000个/平方毫米的中度减少患者,需联合角膜内皮移植术或选择非超声乳化术式,如囊外摘除术。若合并角膜营养不良等基础病变,即使细胞数量达标也需谨慎评估。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低于600个/平方毫米属于手术高风险人群,常规白内障手术可能导致角膜失代偿。这类患者需优先考虑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手术,采用穿透性角膜移植或后弹力层内皮角膜移植术。对于急性角膜水肿患者,可先使用5%氯化钠滴眼液缓解症状,待角膜透明后再评估手术方案。特殊情况下如外伤性白内障合并内皮损伤,可能需要分期手术,先行玻璃体切割再择期行人工晶体植入。

建议术前完善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联合角膜厚度测量评估功能储备。术后避免揉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配合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如氟米龙滴眼液控制炎症。定期复查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变化,出现视物模糊、畏光等症状需及时就诊。日常注意眼部防护,避免长时间佩戴角膜接触镜,控制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

王卫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眼科

患有黄斑前膜和白内障怎么办?

患有黄斑前膜和白内障可通过玻璃体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药物治疗、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黄斑前膜和白内障可能与年龄增长、眼部外伤、炎症反应、代谢异常、高度近视等因素有关。

1、玻璃体切除术

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黄斑前膜的常见手术方式,通过切除玻璃体及前膜组织改善视力。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使用显微器械精细操作剥离前膜。术后可能出现短暂眼压升高或玻璃体积血,需遵医嘱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预防感染,配合溴莫尼定滴眼液控制眼压。该手术对合并玻璃体混浊的患者效果显著,但存在视网膜脱离风险。

2、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通过超声波乳化混浊晶状体并吸除,适用于核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切口仅需2-3毫米,术后恢复快,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需评估角膜内皮细胞数量,术后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抗感染,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减轻炎症。该术式对成熟期白内障效果明确,但可能引发后囊膜混浊等并发症。

3、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常与白内障手术同步进行,可矫正屈光不正。根据患者需求可选择单焦点、多焦点或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术前需精确测量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术后使用普拉洛芬滴眼液抗炎,配合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缓解干眼。该治疗能显著提高视觉质量,但可能出现晶状体偏位或眩光现象。

4、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及术后辅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可减轻黄斑水肿,抗氧化剂如叶黄素软胶囊有助于保护视网膜。控制基础疾病需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调节血糖,阿托伐他汀钙片管理血脂。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引发不良反应。

5、定期复查

术后需每3-6个月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视力检查,监测黄斑结构变化。复查项目包括眼压测量、眼底照相和视功能评估,早期发现视网膜水肿或后发障。患者应建立随访档案,记录最佳矫正视力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长期随访对预防黄斑前膜复发和白内障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

患者应保持低脂低糖饮食,适量补充深色蔬菜和深海鱼类。避免剧烈运动及揉眼动作,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严格按医嘱使用眼药水,注意用药间隔时间。出现突发视力下降或眼痛需立即就诊,睡眠时抬高床头减轻眼部充血。建议家属协助记录用药情况及症状变化,定期陪同复查。

王卫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眼科

后发性白内障是指玻璃体炎症吗?

后发性白内障不是指玻璃体炎症,而是指白内障手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导致的晶状体后囊膜混浊。

白内障手术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晶状体后囊膜混浊,这种情况被称为后发性白内障。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发生与手术中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迁移有关,这些细胞会在后囊膜上形成混浊的纤维组织。后发性白内障通常在术后数月到数年发生,患者可能再次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后发性白内障与玻璃体炎症是两种不同的眼部疾病,玻璃体炎症通常由感染、外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表现为玻璃体混浊、飞蚊症等症状。

后发性白内障的治疗相对简单,多数情况下通过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即可改善视力。激光治疗可以在门诊完成,无需住院,术后恢复较快。而玻璃体炎症的治疗则更为复杂,可能需要抗感染药物、糖皮质激素或手术治疗。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均有明显差异,不能混为一谈。

白内障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发现视力下降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用眼卫生,避免揉眼等可能引起眼部感染的行为。饮食上可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的食物,有助于维护眼部健康。术后按医嘱使用眼药水,出现眼红、眼痛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诊。

王卫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眼科

后发性白内障是什么?

后发性白内障是指白内障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后囊膜发生混浊的病理现象,通常由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迁移或纤维化导致。主要表现包括视力再次下降、眩光感、视物模糊等。

1、晶状体上皮残留

白内障手术中若未彻底清除晶状体上皮细胞,这些细胞可能在后囊膜增殖形成珍珠样小体。患者可能出现渐进性视力模糊,尤其在强光下症状加重。治疗可采用钇铝石榴石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或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如氟米龙滴眼液抑制炎症反应。

2、炎症反应刺激

术后葡萄膜炎等炎症反应会刺激细胞因子释放,导致后囊膜纤维化增厚。患者常伴随眼红、畏光等症状。需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控制炎症,严重时需激光治疗。

3、代谢异常影响

糖尿病患者术后房水糖代谢异常可能加速后囊混浊。表现为视力波动性下降,可能伴随眼底病变。除激光治疗外,需严格控制血糖,配合使用羟苯磺酸钙胶囊改善微循环。

4、外伤性因素

眼部外伤或反复机械刺激可能诱发后囊膜瘢痕形成。患者多有明确外伤史,视力下降呈突发性。需手术切除混浊后囊膜,术后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促进修复。

5、年龄相关退变

老年患者晶状体蛋白变性概率增高,后囊膜易发生钙化沉积。表现为缓慢进展的视物朦胧感。可尝试激光治疗,若合并青光眼需联合使用布林佐胺滴眼液控制眼压。

后发性白内障患者应避免揉眼及剧烈运动,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和叶黄素,适量食用蓝莓、胡萝卜等护眼食物。术后遵医嘱定期复查,若出现突然视力下降、眼痛需立即就医。日常可进行远近交替注视训练帮助调节视力,但需避免长时间用眼疲劳。

王卫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眼科

后发性白内障激光术后还会复发吗?

后发性白内障激光术后存在复发可能,但概率较低。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激光手术可有效治疗,但仍有少数患者可能因术后炎症反应、晶状体上皮细胞残留等因素导致再次混浊。

多数患者接受激光手术后视力可长期保持稳定。激光手术通过精准切开混浊的后囊膜,恢复光线通路,术后配合规范抗炎治疗和定期复查,能显著降低复发风险。临床数据显示,规范操作下复发率通常不足百分之五,且二次激光治疗仍可有效解决复发问题。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术后复发,常见于糖尿病、葡萄膜炎等基础疾病控制不佳者,或术后未遵医嘱使用抗炎滴眼液的情况。这类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活性较高,可能再次形成后囊膜混浊。儿童患者因细胞再生能力强,复发率略高于成人。

建议术后严格遵医嘱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等抗炎药物,控制基础疾病,每3-6个月复查一次。若出现视力再次下降应及时就诊,多数复发患者通过二次激光治疗仍可获得良好视力预后。日常生活中需避免揉眼、游泳等可能引发感染的行为,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保护眼睛。

王卫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眼科

热门标签

腹泻 跟腱断裂 腘窝囊肿 声带麻痹 慢性阑尾炎 慢性乳突炎 男性尖锐湿疣 外阴白色病变 类白血病反应 多发性皮脂腺囊肿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